骨髓纖維化聽上去沒有“癌”字,其實是骨髓增殖性腫瘤,屬於惡性血液腫瘤的壹種。相比其他癌症反復排查,壹時難以診斷的就診經歷不同,骨髓纖維化衹要通過壹張血常規化驗單就能發現出異常蹤跡。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潘崚教授解釋說,血常規是所有檢查中最基礎,也是臨床中最常用的,當您拿到的血常規化驗單中,反復出現血小闆和白細胞的數值升高,這個時候就要提高警惕了,最好找血液科醫生看壹下,判斷是否有必要再做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檢及基因突變等檢查,以獲得最終確診是否患有骨髓纖維化。
紅細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壹種細胞,具備運輸能力,源源不斷地向全身各處送去氧氣並帶走二氧化碳。且新陳代謝速度很快,在人體內經歷著產生—衰老—又產生的循環,是壹群活躍而關鍵的“運輸工”。
該檢查對癌症診斷可以說是有著壹錘定音的作用,多數癌症的診斷,基本牠說了算,所以牠也是癌症診斷的金標準。
“以前單位組織體檢時我從來沒註意過血常規指數,現在想想都有點後怕”陳先生感慨道。
降低:傷寒、流感、化學藥物中毒、放化療或藥物影響等
血常規發現異常先別慌,需及時排查病因
各類血細胞異常增多
血小闆(PLT)
壹般來說,通過血常規檢查,可以幫助醫生初步了解患者的基礎情況,可能是什麽疾病,進而確定下壹步的診療計劃,還能動態觀察治療的效果,便於調整後續治療,比如懷疑有缺鐵性貧血,在進行補鐵治療後,在定期復查血常規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治療是否有效。
治療以緩解不適症狀為主
單純依靠血常規,大部分情況下是無法診斷腫瘤的,腫瘤患者的血常規也不會出現明顯的異常。所以,腫瘤的篩查,不能靠血常規檢查,而是需要配合其他化驗和檢查。
02
我們做血常規檢查時,報告出來後醫生會重點看血紅蛋白、血小闆、紅細胞、白細胞四個指標,通過這四個指標,可以判斷我們得身體是否異常。
癌症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去做各類檢測,但很多患者和傢屬對復雜的檢查報告看不懂。血常規檢測是經常需要檢查的其中之壹,小編這里整理了血常規的幾個主要指標,可以輕鬆簡單的看懂血常規檢查報告。熟悉幾個主要指標對於腫瘤病人的意義,在有問題的時候,不至於驚慌。
參考範圍:3.5-9.5 10e9/L
參考範圍:成人女性3.5-5.0 10e12/L 男性4.0-5.5 10e12/L
腫瘤病人的問題大多是化療、靶向藥治療或營養不良導致紅細胞、血紅蛋白降低,導致貧血,缺鐵、缺維生素B12,缺葉酸都是造成貧血的原因,紅細胞生命周期壹般是80-120天,所以,補血是個長期過程,不像白細胞或者血小闆恢復那麽快。
很多人都知道,當我們人的身體被病毒或者細菌入侵時,白細胞會變形,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使我們的身體免受傷害。
檢查血常規有什麽作用?
(2)血小闆增多
綜上可見,導致血常規各項指標異常的疾病有很多,不壹定就是癌症,牠隻是對癌症有提示性診斷意義,而想要最終診斷癌症以及癌症類型,單靠壹張血常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以及其他檢查。
1.紅細胞數量異常
2.嗜堿粒細胞升高
3.淋巴細胞指數出現異常
1.CT檢查
2.淺表組織器官腫物篩查
3.內窺鏡檢查來進行
4.組織形態學檢查
1.有慢性病的人
2.中老年人
3.壹些長期吸煙的人群
4.已婚女性
血常規是壹項基本而重要的檢查,可以對妳的整體健康狀況提供重要的信息參考。
參考範圍:50%-70%
這些檢查都能夠幫助我們及早的發現自己身體的潛在疫病、尤其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逐漸下降,容易出現各種慢性疾病,所以,定期體檢更是必不可少。
出現不應出現的各個階段不成熟的粒細胞
遺憾!早期就診患者廖廖無幾
簡單來說,通過血常規檢查,我們可以了解自己身體內這些關鍵細胞的數量和質量,以及是否存在任何異常情況。
我們再說回血常規,可導致血常規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因為血液在人體全身循環,牠儲存了很多的人體健康信息,不管是大病小病,或者壹些疾病原因還是非疾病原因,都可能導致血常規出現變化,所以,被查出血常規異常後,先別慌,根據自身情況做進壹步檢查排查病因,之後在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白細胞有吞噬細菌、病毒和其他病原體的功能。當身體遭受類似細菌感染或癌細胞擴散的病毒時,血液中會出現大量白細胞以對抗病原體。
因此,血常規檢查中血小闆數量的測定是非常重要的。
腫瘤病人本身容易是高凝狀態,血小闆偏高,有血栓的風險,血小闆偏低,則有出血的風險。血小闆的生命周期壹般是7-14天,所以化療引起的血小闆低下,壹般情況下半個月左右也能恢復。
如果我們去醫院進行血常規檢查,醫生發現我們體內白細胞數量過高時,很可能意味著我們體內有炎癥和細菌感染,甚至可能有腫瘤或癌細胞。
血小闆在我們人身體中扮演著止血功能,比如當我們手指劃破時血小闆會迅速黏附在創傷處幫我們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