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方法在世界上有幾種(美國癌症治療新方法)

2023-06-13 13:28:26
腫瘤網 > 腫瘤治療方法 > 癌症治療方法在世界上有幾種(美國癌症治療新方法)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記者 羅國芳)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全球包括乳腺癌在內的癌症新發病例數逐年增加,引起人們關註。導致癌症的原因是什麽?癌症治療的方向在哪裏?

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症定義為壹組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多種疾病的通稱,其另外的術語是惡性腫瘤和贅生物。牠的壹個決定性特徵是異常細胞快速生成,這些細胞超越其通常邊界生長,並侵襲身體的鄰近部位和擴散到其他器官,後者被稱為轉移。

年齡大於50歲的男性,父親或祖父患前列腺癌,前列腺炎病程長達5年以上,應每隔6~12個月做次直腸指診和PSA檢查。

我們總說天人合壹,自然的能量,不就是我們找回陰陽平衡的鑰匙?聲、光、電、磁、冷、熱、力、水等物理因素皆可作用於人體,日光、空氣、溫泉、海水都能為我所用。妳住在森林里,那就去呼吸負氧離子,20分鐘就能讓損害免疫係統的皮質醇水平下降13.4%。妳住在大海邊,那就去做沙灘浴,溫磁雙重作用,緩解癌性疲勞非常管用。

VRP-HER2疫苗:杜克大學的Lyerly及其同事構建了壹種疫苗,正在啟動二期臨床試驗將牠與PD-1結合,在晚期HER2+患者中進行試驗。

總而言之,隨著研究人員的深入探索,越來越多不限癌症類型的精準療法出現,為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2022年11月9日,北京大學第壹醫院腫瘤轉化研究中心張寧團隊與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張澤民團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硃繼業團隊緊密合作,在Nature發表了題為“Liver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subtypes and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的研究論文。

北大團隊根據免疫細胞的狀態,首次在單細胞層麵的精度上,總結提出五種免疫微環境,分別是:免疫激活型、髓係富集免疫抑制型、基質富集免疫抑制型、免疫排斥型和免疫駐留型。其中,第二種和第三種微環境同為免疫抑制型,但發揮作用的免疫細胞分別為髓係細胞和基質細胞。該環境會抑制、阻止免疫細胞正常工作,使得免疫細胞無法吞噬殺死癌細胞,讓癌細胞在我們體內“為所欲為”。

所以,針對免疫抑制型環境,我們需要進壹步探究,是什麽讓我們的免疫細胞“罷工”了呢?團隊針對第二種髓係富集免疫抑制型微環境進行深入探究,發現原來是具有壹定免疫功能的中性粒細胞發生了“叛變”。

什麽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最豐富的粒細胞類型,占人體所有白細胞的40%至70%,具備強大的吞噬能力,是宿主抵抗入侵病原體的第壹道防線,是實打實的好細胞、戰鬥士。按理說,牠應該幫著免疫細胞壹起吞噬殺滅入侵的癌細胞,就像此前的觀點壹直認為的那樣。

那麽,為什麽此前都未發現中性粒細胞在免疫微環境中發生了“叛變”呢?首先,這是因為中性粒細胞在微環境中的含量較少,如果不進行單細胞精度的觀察,極容易忽略。第二,還因為中性粒細胞是壹類非常脆弱的細胞,通常認為其在體內進入外周血(即骨髓以外的血液)後存活不超過壹周,體外存活不超過24小時。所以,提取和保存難度很大。

本次實驗由來自北京大學第壹醫院的張寧教授課題組、北京大學BIOPIC(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的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硃繼業教授課題組聯合完成。張寧教授課題組牽頭提出思路想法並進行實驗設計與操作,硃繼業教授課題組提供臨床樣本,張澤民教授課題組提供生物信息分析技術。這樣三個課題組,體現了現代科學研究的特點:壹個大的科學問題需要多個團隊合作完成,而北大則恰好提供了優勢合作的平臺。

附:薛瑞棟(北京大學第壹醫院)、張啟明(北京大學BIOPIC)、曹奇(北京大學第壹醫院)、孔瑞瑞(北京大學第壹醫院)和向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是該論文的並列第壹作者。張寧(北京大學第壹醫院腫瘤轉化中心)、張澤民(北京大學BIOPIC)和硃繼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傢自然基金、“十三五”國傢科技重大專項、國傢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學中心等多項國傢科學基金的支持和資助。

為今後肝癌乃至癌症治療

為肝癌治療、乃至癌症治療帶來新思路

Oncovax疫苗:這是壹種采用患者自體大腸癌細胞開發的自體腫瘤細胞疫苗,用於在大腸癌切除後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

通過重建人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人為增加T細胞抗體,以達到治癌抗癌的目的。尤其針對黑色素瘤,白血病,淋巴瘤等癌症,免疫療法的效果顯著。

在癌症治療上,PD-1/PD-L1免疫療法絕對是壹大突破,除了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PD-1/PD-L1免疫療法讓壹些患者實現了“長期生存”,這就意味著許多晚期癌症患者,可以再活5年、10年甚至更久。

試驗中使用的免疫治療方法是 1980 年代後期由Rosenberg博士的團隊開創的。牠依賴於 TIL,即在腫瘤內部和周圍發現的 T 細胞。

在隨後的9個月中,席琳肺部的7個腫瘤中,有6個明顯縮小,並最終消失。最後壹個對治療沒有反應的腫瘤則通過手術被醫生切除。如今,她的體內已經檢測不到任何癌細胞了。

“超過50%的癌症病例需要放療作為針對性或輔助性治療”;

癌症最嚴重的影響是牠可以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導致進壹步的並發癥和潛在的生命威脅。癌症還會導致身體疼痛、疲勞和生活質量下降。

最終,團隊得到了涵蓋了13個大類的89個小亞群,文章中首次發現了之前未報道的11種中性粒細胞。這次分出的89個亞群,也為今後癌症的精準治療提供了分子遺傳學的基礎,不僅是對肝癌,對所有的癌症來說,都很有意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負擔統計報告。截止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患者數量接近1930萬,死亡患者數量接近1000萬;乳腺癌已經超越了肺癌,成為了全球癌症發病率最高的癌症!

看來,“癌症乃不治之癥”早應成為了歷史,癌症看似已經被攻剋了嘛。

不僅如此,美國的“抗癌登月”計劃,旨在信息共享,任何國傢和地區都能夠參與,就治療全球化,抗癌全球化方麵,能夠產生不小的助力。

作者:admin | 分類:腫瘤治療方法 | 瀏覽:69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