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男童確診癌症(瘧原蟲治療癌症)

2023-06-12 19:34:18
腫瘤網 > 腫瘤治療方法 > 3歲男童確診癌症(瘧原蟲治療癌症)

陳小平本身是口頭演講,不是嚴格的學術討論,其語言表述上存在瑕疵和不規範。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張劍指出,撇開語言是否科學、規範不說,鑒於臨床數據尚未公開發表,參加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是否還受到其他治療手段的幹擾,目前也無法統計。“比如其中壹例患者用瘧原蟲治療之後,腫瘤形狀變化,因此用手術切除,這個案例評價為完全緩解並不合理,其作為瘧原蟲臨床試驗的最佳療效應當在手術幹預之前判定,術後再收集療效信息就沒有意義了。”張劍認為,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案例證實該方法有效,即便特殊有效案例真實存在也不足以說明問題。

還需足夠案例及長時間觀察

瘧原蟲感染引起的人類疾病在醫學上稱作瘧疾,俗稱“打擺子”,由蚊子傳播,惡性虐原蟲感染的症狀較重,甚至導致死亡。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就是發現了能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陳小平等團隊發現,瘧疾發病率高的地區癌症的死亡率就低,意味著瘧原蟲可能是癌症天敵。在動物實驗中,科學家發現瘧原蟲感染可以激活機體的免疫細胞殺死部分癌細胞,同時,還能顯著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切斷腫瘤血管的營養供應,讓癌細胞“餓死”。該研究從2016年起開始在多傢醫院開展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實體腫瘤的臨床試驗。在最初10例患者身上,研究人員觀察到5例有效,其中2例效果明顯。

鐘南山院士接受家庭醫生在線采訪時透露,這段時間已經接到了很多患者對於瘧原蟲治療晚期腫瘤的咨詢,也有很多晚期的肺癌患者想參與到這個臨床研究中。

從病原體身上尋找來治療人類疾病的藥物,有壹個通俗的名字:“Drugs from Bugs” [28]。這個方向的研究有著牠自己的理論基礎,不是簡單的“以毒攻毒”。無疑,這是壹個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有望給人類的健康帶來福音。

為什麽說瘧原蟲可以治療癌症?

聯係人:萬婕 聯係電話:

2018 年底,陳小平教授在壹次公開演講中,介紹了自己團隊目前的研究課題——瘧原蟲是否能成為抗癌的生力軍?

資料圖:醫生正在工作。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第壹種是直接效應。瘧原蟲可選擇性殺死癌細胞,或直接吞噬或釋放針對癌細胞的有毒物質,但這種神奇效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種是間接效應。瘧原蟲的感染激發機體免疫係統來抵抗,順便把癌細胞也殺死了。這種“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策略倒是屢見不鮮。早在十九世紀末,借助細菌感染殺死腫瘤細胞實際上就是這壹策略的體現。

第三是效率低的問題。由於瘧原蟲是壹種生物體,在體內的運輸效率和擴散效應都遠遠低於小分子藥物(如順鉑、紫杉醇和格列衛),也低於大分子抗體藥物(如赫賽汀和貝伐單抗等),這也嚴重限制了治療效率。

免疫治療需要較長時間的臨床觀察以及策略的調整,不同療法的臨床試驗之前都出現過不同情況的諸如細胞因子風暴等危險情況。與陳小平團隊合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鐘南山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感染瘧原蟲會導致病患出現周期性發燒等各類症狀,因此持續護理和監測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感染瘧原蟲之後,病人要被特別防護,防止蚊蟲叮咬病人之後傳染瘧疾。

臨床實驗範圍:晚期肝癌、乳腺癌、胃癌等

在這種情況下,壹些自媒體人會出於怎樣的目的,大喊下麵這樣的話呢?

30例病人中,包括肺癌、前列腺癌、腎癌、肝癌四種癌症。入組條件是:病人三個月內不能做過化療,具備壹定的身體免疫力,入組前要經過免疫力的檢測。

張劍認為,陳小平團隊實驗的初衷或許已被扭曲。儘管從公開信息看,其研究存在漏洞,但於生物學研究本身而言,團隊依舊可以繼續就瘧原蟲抗癌的可能機制進行持續研究,找出他們背後可能的機理,最終目的是開發出有效、安全的新藥或新措施造福患者。

“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國科學家用瘧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春節期間,我們的微信朋友圈被這個新聞刷了屏。對老百姓來說,這符合傳統的“以毒攻毒”的想法,是壹個有點不可思議的重大“利好”新聞。但在科學界,利用病原體治療免疫相關的疾病是大傢都知道的研究方向,而且也不是簡單的“以毒攻毒”。

因為目前研究處於早期,而且試驗和觀察的數據都不夠多,所以現在壹切的「言之鑿鑿」都為時尚早。

據報道,陳小平在演講中指出,他偶然發現世界範圍內瘧疾發病率和癌症死亡率的地理分布圖,似乎存在負相關的關係。為了驗證這個“突發奇想”,他和團隊在小鼠模型中研究發現,引發瘧疾的瘧原蟲能夠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激活小鼠的免疫係統來對抗癌症。幾年來,團隊開始了利用瘧原蟲治療晚期癌症的臨床試驗。

並非“以毒攻毒”,仍舊是壹種免疫療法

陳小平表示,已有30多個病人接受瘧原蟲治療,並且“已經看到效果”:十個最早的患者當中,五個有效,兩個“可能治愈”。

該項目研究人員、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在“SELF格致論道講壇”的演講中稱:“目前有近30例病人接受了瘧原蟲抗癌的治療,10例已經觀察了壹年多,其中5例有效,2例可能已被治愈。”

可以先明確地告訴大傢:

用病原體,包括致病細菌、寄生蟲等來治療癌症並不是新聞。

臨床試驗點:廣州復大腫瘤醫院4樓病區

楊光華認為,瘧原蟲療法有廣譜性,給了所有癌症研究學者壹個有力依據,瘧原蟲療法的關鍵是根據目前的臨床觀察研究其長期抗癌能力。如果能夠找到化學分子結構與腫瘤的某些蛋白分子類似,就有可能激起免疫係統對癌細胞進行攻擊,這些物質都可以稱為腫瘤疫苗。

因為失實的報道,給患者和傢屬帶來不合理的預期,從而影響了治療決策延誤病情,這是很不應該的!

本文經由美國杜克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 李治中(菠蘿) 審核

對絕大多數癌症患者來說,至少目前,這壹療法肯定不應該做為治療的首選方案。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課題負責人:陳小平

鐘院士表示,“這個研究還屬於初級階段,要廣泛地應用起來還需要繼續深入的研究及大量的臨床數據支持。

儘管在臨床上被證明有效,但因為背後的機理很難被當時的人理解(主要是因為免疫學的知識有限),“科利毒素”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隨著放療和化療等效果更好方法的出現,“科利毒素”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作者:admin | 分類:腫瘤治療方法 | 瀏覽:69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