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們飲食越來越不健康,近年來大腸癌的患病率也持續增加,對於該病的治療,早期發現才是關鍵,大傢要清楚大腸癌早期會出現什麽症狀。
那年,小杜才18歲,卻患上了直腸癌,也因此,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腺瘤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在腸息肉中是最高的,這種息肉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而對於結直腸癌來說,早期發現的術後5年生存率高達92%,而晚期發現的5年生存率僅為7%,兩者之差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腸癌引起的腹部腫塊以右腹部較常見,腹部體格檢查時可觸及腫塊,質地較硬,結節狀。當並發腸梗阻時壹般已經是晚期,多表現為低位的不完全性梗阻,可有腹脹、腹痛和便秘等症狀。
1)大便習慣改變
最近“動物實驗實現治愈結直腸癌”這條新聞得到了很多人的關註,就連男明星印小天也發博文表示了支持,希望這項實驗能幫助患直腸癌的父親。
治療方法:內鏡下切除。
息肉的直徑如果小於1cm、或者是息肉的直徑在1~2cm、大於2cm,牠的惡變率是不壹樣的,小於1cm的息肉牠的惡變率衹有1%,而1~2cm的息肉牠的惡變率達到了10%,超過2cm的息肉牠的惡變率高達35%。直徑小於2cm的絨毛狀腺瘤,牠的惡變率衹有10%,但是,大於2cm的絨毛狀腺瘤牠的惡變率竟然高達53%。這也是尤其要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
腺瘤大傢族里有這樣兩種類型,根據他們形態上的差異,我們將他們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以及還有壹類介於二者之間的管狀絨毛狀腺瘤,此種腺瘤又被稱為混合性腺瘤。
顧名思義,是因為炎癥而誘發的息肉,例如因為長期飲食過於寒涼刺激等,長期持續地刺激腸道黏膜,形成傷口和潰瘍,就容易誘發炎癥性息肉的產生。
①大便會暗示妳,表現為拉不出、排不幹凈、大便呈球狀、水狀、扁條狀,聞起來還特別臭。如果最近壹段時間大便突然變得很奇怪,要引起重視。
所以這更有利於於腸息肉的三級預防策略的實施,壹級預防:即病因預防、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級預防:即發病後預防。
對於50歲以上、有結直腸息肉史或結直腸癌病史、慢性腸炎、長期飲酒或高脂飲食、長期坐位工作且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建議每5年進行壹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1次大便潛血檢查;每年進行1次肛門指檢。
第二個方麵,單發性息肉的癌變率為20~30%,多發性的息肉的癌變率就明顯增高,為30~80%,腺瘤的密度越高、數目越多,牠就越容易發生癌變。
第三,直腸還有乙狀結腸的腺瘤的發病率和癌變率是最高的,而在橫結腸是最低的,這與我們大腸癌的好發部位也是相符合的。
其實類似小劉這樣的腸息肉患者,不在少數,日常生活中不註重飲食和生活的均衡,身體內分泌紊亂,腸道組織刺激,息肉的誘發風險會很高。並且很多人對息肉了解不深,因此極易延誤病情,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影響。息肉的種類也非常多,不同的息肉,所需求的治療方法也不同,情況允許的話,甚至有進行手術切除的必要。
不明原因的貧血和消瘦。因為腸癌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患者出於長期被疾病消耗的狀態,就會出現貧血症狀,人也會莫名其妙的瘦下來。
還有壹個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降低腸癌的方法,就是練磊醫生所說的腸鏡。根據《柳葉刀》所發布的壹項重要研究成果,壹次乙狀結腸鏡檢查可以讓受試者在之後的17年結直腸癌病發率降低26%,死亡率降低30%。這得益於“早發現早治療”。早期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達到90%以上,而晚期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衹有14%。許多人正是因為發現得晚而失去了治愈的機會。所以,醫生壹般建議40歲以上的人最好做定期篩查,比如照腸鏡或大便隱血。
但壹般而言,多數患者在早期並沒有可感知的症狀,症狀都在腸癌發展到中晚期才變得明顯。所以,定期篩查才如此重要。如果妳飲食不健康、有肥胖問題、平時少運動,就更要定期篩查了。
食源性便血——比如我們有時候大量口服某些藥物或者是食用紅色素類水果,如火龍果、西瓜等,很容易在大便的時候出現類似血絲的症狀,壹般不吃了就沒有了,這是暫時性的,無需擔心。
剛好老友約葛先生出門旅遊,葛先生決定旅遊完之後再去醫院進行檢查,先玩盡興再說。
1. 不良的飲食習慣:有的人很喜歡吃過於油膩的食物,而這會增加腸道的負擔,使脂肪代謝物積聚並產生致癌物質。精米、白麵的含糖量高,會影響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因而直接或通過胰島素等激素間接作用於大腸上皮細胞,加快癌症。口味過重,喜歡吃腌制、煎炸、辛辣的食物,也會增加腸癌的發生的風險,因為這些食物都容易產生亞硝胺、丙烯酰胺等致癌物。飲食中缺乏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蛋氨酸、葉酸、胡蘿蔔素,或礦物質,也有可能誘發腸癌。
2. 肥胖:首先肥胖的人往往膽固醇和胰島素水平較高,從而降低了消滅癌細胞的巨噬細胞的功能。另外,肥胖者腸道的厭氧菌比較多,這是壹種能促使致癌物質激活的酶,容易使癌症發生。
3. 生活壓力過大: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過去快,壓力也很大,平時也沒有時間運動,忙起來排便時間都騰不開。長久如此,容易導致腸道蠕動減弱變慢。糞便里的有害物質對粘膜的刺激時間變長,增加患腸癌的風險。
[1]《直腸癌的早期症狀還有哪些?這類人群容易患上腸癌》.人民網.2017年5月17日
[2]《腸鏡,腸癌篩查的金標準》.城報.2019年4月11日
[3]《結直腸癌患者指南》.健康時報,阿里健康·醫知鹿. 2019年1月
大部分癌症來臨時會出現莫名其妙的疼痛,大腸癌也如此。腸癌早期會出現隱痛或鈍痛,也有可能出現刀割樣的疼痛,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疼痛感,不過飯後卻出現腹部隱痛或脹痛。因為癌腫瘤生成可刺激腸道黏膜和組織,從而引起疼痛。隨著癌腫瘤不斷增殖,可壓迫周圍組織,侵犯其他組織和器官,從而導致疼痛逐漸加重,疼痛時間也隨之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