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腫瘤醫院的醫生正在為病人取藥。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 李亞南)中國國傢腫瘤專業質控中心主任赫捷9日在國傢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惡性腫瘤五年生存率已從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下壹步將繼續加強腫瘤質控和規範化診療工作,持續推進單病種多學科診療模式,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
中國正在大踏步地邁進老齡化,大傢對醫療保健空前重視。投機商傢和偽保健品專家們也看準了這個機會,借由各種 “科普” 的機會給大傢宣揚各種莫須有的保健知識。我的壹位好朋友剛回中國頂尖大學之壹當教授,他說不時收到各種保健品企業要送他壹大筆錢,換取他為某保健產品的書麵支持,這樣企業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貼上 “哈佛大學博士,XX大學醫學院教授鄭重推薦” 的標簽,我相信這樣的廣告是很有迷惑性和吸引力的。我的朋友不願意收取這種錢,但是肯定有人願意 (比如下圖這倆 “專家”)。所以大傢無論看到什麽樣的專家,請記得基礎研究也好,臨床醫學也好,任何真正的科學都是有據可查的,沒有引用文獻的 “專家語錄” 都是 “偽科學”。並不是白頭發多的老頭說話就靠譜。
參與此次研究的千葉縣癌症中心首席研究員中村洋子表示,“伴隨新藥開發和技術進步,癌症患者存活率正連年上升,這壹趨勢今後還將持續”。不過,她同時表示,由於新冠疫情導致部分患者的治療被耽誤,這是否會對癌症患者存活率產生影響,今後有必要持續關註。
”免疫療法“的靶點是正常免疫細胞,目標是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係統來治療癌症。因此相對上麵三點傳統治療中的缺陷,”免疫療法“ 在理論上有巨大優勢:(壹)牠不直接損傷,反而增強免疫係統。(二)可以治療多種癌症,對很多病人都會有效。(三)可以抑制癌細胞進化,復發率低。
“肝癌,絕癥!聽說確診到去世不到半年時間,太可怕了。”
搞定癌症就沒那麽簡單了,癌細胞雖然是變壞了人體細胞,但仍然是人體細胞。所以要搞定他們,幾乎是殺敵壹千,自損八百的勾當,這就是大傢常聽到的 “副作用”。比如傳統化療藥物能夠殺死快速生長的細胞,對癌細胞當然很有用,但是可惜,我們身體中有很多正常細胞也是在快速生長的,比如頭皮下的毛囊細胞。毛囊細胞對頭發生長至關重要,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毛囊細胞,這是為啥化療的病人頭發都會掉光。負責造血和維持免疫係統的造血幹細胞也會被殺死,因此化療病人的免疫係統會非常弱,極容易感染。消化道上皮細胞也會被殺死,於是病人嚴重拉肚子,沒有食欲,等等等等。
日本,擅長在壹個又壹個細分領域發揮匠人精神,窮盡鉆研,兼有超高的現代醫學水平和深厚的東方傳統思維,時有驚喜成果,胃癌五年生存率超過60%,堪稱壹枝獨秀。
2021年,國傢癌症中心出版的《2019中國腫瘤登記年報》。
比較常見的有幹細胞假說。在各種治療後,大部分癌細胞死亡,但仍有壹小部分細胞存活下來。這些存活下來的就是癌症幹細胞,牠們就像大樹的根壹樣,具有自我更新和無限增殖的潛能,對多種治療藥物具有耐藥性,其運動和遷徙能力又增加了癌症轉移的風險。
有壹部分患者認為手術、化療、放療等結束了,癌症的治療也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即使是治療結束後5年,處於臨床治愈階段的癌症,癌症細胞仍可能存在,仍存在復發轉移可能。所以癌症患者需堅持定期復查,預防癌症復發,根據專業醫生的建議針對不同類型的癌症以及癌症的不同分期選擇相應的復查項目,例如體格檢查、查血、癌症標誌物、CT、彩超等。同時多留意自身症狀,若出現任何不適症狀,盡早去醫院檢查,及早發現癌症復發,及早治療。
怎樣才能提高“5年生存率”?
好幾個朋友轉發M1的報道徵求我的想法。我首先要說:溶瘤病毒是真實存在的,現在在美國有十多個公司的幾十個臨床實驗在進行。顏教授團隊這篇論文從實驗設計到數據到結論也是嚴謹,合乎科學研究方法的。但我不得不迅速潑壹盆冷水:M1病毒治療癌症的數據目前看起來很弱,這種學術化研究離臨床還非常遙遠,類似這樣的論文每年至少好幾百篇,能真正轉化到臨床的鳳毛麟角。大傢不要期待太高。
所謂溶瘤病毒,並不是特定的壹種病毒,而是指壹類傾向於感染腫瘤細胞,同時在癌細胞裏面能夠大量繁殖,最終讓腫瘤細胞裂解,破碎,死亡的壹類病毒。需要說明的是,溶瘤病毒也會感染正常細胞,隻是因為各種原因,牠們對正常細胞毒性弱很多。
在過去的20年,也有很多別的抗癌新藥,為什麽大傢對”免疫療法“特別推崇?
另外,以5年為界線是因為通常癌症患者5年內都不會復發的話,5年後復發的幾率則非常低。壹般來說,轉移復發有80%發生在根治手術的3年之內,而5年後發生的之後10%。國際上還有個5年生存率來衡量壹種癌症的治愈率。
“啥原因啊?也太年輕了吧?”
另外,臨床顯示,心態健康的癌症患者往往比心態不健康的癌症患者擁有更高的存活率。
另壹方麵,我們國傢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人群還相對比較少,大眾主動參加防癌體檢的意識還不夠強,大多數患者在發現癌症的時候就已經是中晚期了,因此牠的治療效果比較差。此外,臨床規範化診治以及同質化水平,還需要進壹步提高。
2018年1月30日,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的《2000-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率變化趨勢監測研究報告》(Global surveillance of trends in cancer survival 2000-14/CONCORD-3),匯總全球71個國傢和地區、涉及18種癌症、總計3751萬名癌症患者的統計數據。
“無論是急性傳染病,還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應推動預防關口前移,從源頭上控制重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王貴齊說,“這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另外,抗癌是壹場持久戰,壹個好的心態能讓癌症患者不過分擔心癌細胞的復發,每天吃好睡好,穩定好體內的激素水平,對於降低癌症的復發有很大的幫助。
由於癌症通常以5年為周期進行數據的追蹤采集,相關數據統計壹般存在3~5年(中國)或2~4年(美國)的滯後。如,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於今年發布的《癌症事實與數據2022》(Cancer Facts & Figures 2022),實際上采用的是2014~2017年或2014~2018年的數據;中國國傢癌症中心同期發布的最新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采用的也是2016年的數據。
目前,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兩癌”篩查,已成為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近年來惠及麵不斷擴大。在國傢公共衛生重大專項支持下,農村癌症篩查早診項目現已覆蓋全國31個省份、782個縣(區)。
但是,國傢間的差異仍然比較明顯。2010年至2014年間,美國、澳大利亞的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為90%,而印度僅為66%。在壹些兒童癌症類型上,國別差異更明顯,例如2010年至2014年間,丹麥和瑞典的兒童腦腫瘤患者5年存活率約為80%,但墨西哥和巴西則低於40%。
無論是正進入芳華年少的年輕人,還是準備好好享受天倫之樂的中老人,
2022年,《國傢癌症中心雜誌》刊載的《中國癌症發病與死亡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