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藥物研究,以及治癌藥物研發成功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美國發生過這樣壹個案例,壹位中年人有30年的煙齡,在45歲那年被確診為肺腺癌晚期,雙肺幾乎都被腫瘤侵占,除了肺部以外還有20多處的轉移病竈。
這種情況下已經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為了保命他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了化療、靶向藥物以及PD-1等多種治療方案,然而效果均不理想,病情依舊快速的進展。之後,他在主治醫師的建議下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發現體內存在SQSTM1-NTRK1罕見突變。而美國當時正好有針對這個突變的新藥——恩曲替尼在進行臨床試驗,他順利進入了實驗組開始服藥。
服藥3周後,“奇跡”在他身上發生了,體內的病竈縮小了46%,原先的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完全得到了緩解。繼續服藥5個月後發現,體內的腫瘤病竈縮小了77%,大腦內的轉移病竈也消失了。
也就是說,他順利地從死神手里逃脫,撿回了壹條命……而他臨床試驗中使用的抗癌藥,近日在中國得到了上市批準。
壹、重大突破,又壹抗癌新藥獲批上市7月29日,恩曲替尼(entrectinib)在我國獲批上市,用於治療成人及12歲以上兒童神經營養原肌球蛋白受體激酶(NTRK)融合陽性、初始治療後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實體腫瘤。
關於新藥,大傢疑問最大的不外乎是效果和價格,跟隨小艾壹壹來看。
1、效果怎麽樣?
2022年ELCC大會發表的恩曲替尼在我國人群中的療效數據顯示,攜帶NTRK融合基因陽性的患者在治療後,全身性客觀緩解率達到了81%、顱內緩解率更是高達到100%。
2、價格怎麽樣?
目前該藥國內剛上市,價格未知。但恩曲替尼2019年在國外上市的價格為每月17050美元,壹年的花費需要204560美元,以現在的匯率來看,高達138萬人民幣壹年。
以國外上市的價格來看,這個價位大部分普通人都難以承受。但生活中也不乏存在壹些有條件的患者,卻不知自己是否適用,恩曲替尼到底適合哪些癌症患者?
二、不限癌種,隻認突變,哪些癌症患者能用?正式介紹壹下,什麽是恩曲替尼?
恩曲替尼是壹種新型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用於治療NTRK基因陽性、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ROSI)或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融合(ALK)的腫瘤患者。惡性腫瘤中有40余種原發性實體瘤攜帶TRK/ALK/ROS1融合基因,理論上看衹有要相應的基因突變,不論癌症種類、位置都可以使用。
雖然看起來恩曲替尼的應用範圍很廣,但是真正能夠用的人並不多,因為使用恩曲替尼必須有相應的基因突變。
1、高發病率腫瘤NTRK基因融合概率小
NTRK基因可出現在乳腺癌、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各種肉瘤患者身上,但非小細胞肺癌和結直腸癌中僅有1~3%存在NTRK基因融合。
2、罕見的癌症NTRK基因融合概率大
嬰兒纖維肉瘤、乳腺分泌型癌症等罕見癌症中,有90%以上的患者有NTRK基因融合。
臨床上常見的癌症中,大部分都無法使用恩曲替尼。而且恩曲替尼不是神藥,也存在副作用。包括有疲勞、味覺障礙、感覺異常、惡心、肌痛等,且恩曲替尼也和其他的靶向藥物壹樣,會產生耐藥性。
無論效果有多好,價格降不下來,抗癌藥也難以被普及。目前很多靶向藥都十分昂貴,在癌症晚期,砸錢吃靶向藥,究竟值不值呢?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壹把秤。
三、癌症晚期,砸錢吃天價靶向藥,究竟值不值?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林麗珠教授表示,癌症晚期患者是否選擇靶向藥物治療,不能單單隻看價格,還需要結合三個因素。
1、首先看看腫瘤的惡性程度
不同類型以及不同惡變程度的患者,在治療原則上存在很大的區別,要根據患者的病例情況來選擇具體的治療方案。
2、患者身體是否能耐受
壹些本身年老體弱、存在很多基礎疾病的晚期患者,壹般不建議對其進行過度治療,避免因身體不耐受而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而壹些本身年輕、身體耐受力較好的患者,則可以考慮積極進行治療。
3、家庭經濟是否能承受
家庭經濟條件也是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壹個因素,壹些本身經濟條件壹般的患者,需要將生存期、生存質量、安全性/成本/效果等指標和經濟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多和醫生溝通,最終來決定是否要放手壹搏。
新藥的上市可以給很多癌症患者帶去新的希望,但對此還是要持有正確心態,本身已經患病的人群要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不要盲目“等待”新藥。
參考資料:
[1]劉晶晶,羅詳沖,田臘梅.新型分子靶向藥物:恩曲替尼[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誌,2020,39(10):590-595
[2]《晚期腫瘤患者砸錢換命 到底值不值?》.廣州日報.2010-12-18
[3]《新型TRK激酶抑制劑或成為廣譜抗癌靶點藥物》.環球網.2020-10-1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我國科研人員成功開發出壹種能夠實現癌症精準檢測與治療的納米粒子,可顯著降低癌症檢測治療過量使用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周欣研究員團隊利用腫瘤微環境與正常組織的差異,開發出了壹種可智能識別腫瘤的納米粒子GQD NT。這種納米粒子通過在腫瘤中不斷變形,延長了粒子內的藥物在腫瘤中的駐留時間、增強了藥物在腫瘤中的穿透性,以極低的藥物劑量實現了癌症的長時磁共振成像檢測與高效治療。
據團隊專家介紹,藥物過量是造成癌症檢測與治療副作用大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現有藥物對病竈的靶向不足,難以富集於腫瘤區域,且在病竈部位停留時間短,需要進行大劑量註射以達到預期成像檢測與治療效果。
腫瘤微環境誘導納米粒子GQD NT變形。(資料圖片)
據悉,GQD NT是壹種模塊化自組裝納米粒子,可以使用十分簡易的步驟將藥物分子封裝於其中,通過腫瘤微環境促發GQD NT變形,逐步提高藥物在病竈部位的富集濃度。小鼠實驗發現,GQD NT在癌症檢測中的造影劑使用量僅為現有臨床技術的6%至22%。在註射後4至36小時內,腫瘤部位的造影劑與正常組織對比度高,邊界明顯,極大延長了磁共振成像時間。
團隊基於GQD NT設計的光動力學治療方法,單次光動力學治療後,腫瘤體積下降82%,兩次光動力學治療後,腫瘤被完全消融。實驗中,光敏藥物的總劑量降至1.76至3.50微摩爾/千克的極低水平,與文獻報道相比降低了90%(單次治療)至95%(兩次治療),且所用的低劑量激光不會造成皮膚損傷,有望剋服光動力學治療中光敏藥物過量的問題。(記者譚元斌)
我國科研人員成功開發出壹種能夠實現癌症精準檢測與治療的納米粒子,可顯著降低癌症檢測治療過量使用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周欣研究員團隊利用腫瘤微環境與正常組織的差異,開發出了壹種可智能識別腫瘤的納米粒子GQD NT。這種納米粒子通過在腫瘤中不斷變形,延長了粒子內的藥物在腫瘤中的駐留時間、增強了藥物在腫瘤中的穿透性,以極低的藥物劑量實現了癌症的長時磁共振成像檢測與高效治療。
據團隊專家介紹,藥物過量是造成癌症檢測與治療副作用大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現有藥物對病竈的靶向不足,難以富集於腫瘤區域,且在病竈部位停留時間短,需要進行大劑量註射以達到預期成像檢測與治療效果。
腫瘤微環境誘導納米粒子GQD NT變形。(資料圖片)
據悉,GQD NT是壹種模塊化自組裝納米粒子,可以使用十分簡易的步驟將藥物分子封裝於其中,通過腫瘤微環境促發GQD NT變形,逐步提高藥物在病竈部位的富集濃度。小鼠實驗發現,GQD NT在癌症檢測中的造影劑使用量僅為現有臨床技術的6%至22%。在註射後4至36小時內,腫瘤部位的造影劑與正常組織對比度高,邊界明顯,極大延長了磁共振成像時間。
團隊基於GQD NT設計的光動力學治療方法,單次光動力學治療後,腫瘤體積下降82%,兩次光動力學治療後,腫瘤被完全消融。實驗中,光敏藥物的總劑量降至1.76至3.50微摩爾/千克的極低水平,與文獻報道相比降低了90%(單次治療)至95%(兩次治療),且所用的低劑量激光不會造成皮膚損傷,有望剋服光動力學治療中光敏藥物過量的問題。(記者譚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