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就是化學藥物阻斷癌細胞增殖、轉移,並且消滅癌細胞的化學藥物治療,是癌症全身治療壹種重要的治療手段。化療藥物在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人體的正常細胞產生損害,引發許多嚴重的藥物副作用。
血液中擁有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闆,這些血液的組成部分,都是人體骨髓中幹細胞快速分裂而來的,化療藥物在阻礙癌細胞、消滅癌細胞的過程中,也會對幹細胞產生不小的抑製作用,導致其活性下降,使其沒有辦法及時補充血液中的血小闆,造成暫時性的血小闆下降。當身體中的藥物逐漸被代謝之後,骨髓中的幹細胞活性也會逐漸恢復,血小闆的數量也將慢慢達到正常水平。但根據不同人群的體質,恢復的時間與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表 1 常見化療藥物引發血小闆減少的頻率
按腫瘤細胞在人體內的生長特點,可將惡性腫瘤大體上分為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無論血液腫瘤或實體腫瘤的腫瘤細胞均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血小闆的減少,引起出血。
腫瘤轉移的先決條件是腫瘤細胞可以在循環中存活。腫瘤細胞進入外周血之後,大量的循環腫瘤細胞都會被迅速地破壞,少部分的循環腫瘤細胞通過與血小闆的相互作用,使其免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天然殺傷(NK)細胞的”追殺”。
血小闆來源於骨髓幹細胞譜係,並在正常的傷口愈合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發生在四個階段,即止血,炎癥,增殖和再塑。血小闆將多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分泌到促進炎癥和細胞增殖的傷口微環境中,並後續促進炎癥和受損組織的修復。
血小闆如何“助紂為虐”?
作為循環血管生成相關蛋白的關鍵來源,血小闆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協助腫瘤生長:
目前針對血小闆在腫瘤生長、轉移的關鍵通路,已經有數十種研究正在進行
血小闆減少日常如何護理?
抗血小闆治療能夠降低死亡風險
為預防化療後血小闆減少,可多食用壹些高蛋白、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牛奶、瘦肉、魚類、雞蛋、菠菜、油菜、番茄等。花生衣(花生紅皮)煮湯喝,也有壹定預防作用。
化療為什麽會導致血小闆下降?
腫瘤患者采取化療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血小闆減少的情況,如果出現了,首先要降低化療劑量,甚至停止化療,這就意味著腫瘤的治療周期延長。
治療包括口服及註射用升血小闆藥物,口服藥物有升血小闆膠囊、艾曲泊帕等。
協助腫瘤轉移
II級血小闆減少(50-70×109/L):
在腫瘤患者和小鼠癌症模型中,較高的血小闆計數會影響對於化療的反應。
實體腫瘤引起血小闆減少常見原因有,腫瘤細胞侵犯骨髓、抗腫瘤治療、嚴重感染、免疫因素、脾功能亢進、血小闆功能異常等。
大部分化療藥物都是通過抑制細胞分裂,來殺滅增殖較快的腫瘤細胞的。
協助腫瘤逃避免疫係統攻擊
對化療藥物引發的血小闆減少癥,需要及時調整化療方案,減少或者避免再次應用造成骨髓損害的藥物,必要時可以等待血小闆恢復正常以後,再繼續進行化療。
實際上化療藥物對增殖過快的細胞都會有抑制的作用,比如癌細胞以及骨髓造血細胞,也就是說化學藥物通過靜脈或者口服給藥之後不僅會作用在癌細胞身上,骨髓細胞也會受到傷害並出現骨髓抑制,最先出現的就是白細胞數目降低,而後同屬於骨髓造血係統的血小闆也會有下降的表現,其中白細胞降低表現為免疫力下降以及容易受到感染,而血小闆降低則表現為容易磕碰出血或凝血異常等。
白細胞主要負責免疫而白細胞降低也會降低癌症患者免疫能力,如果不及時升高白細胞,會導致癌症患者容易感染或者遭受病菌的侵襲,此時看似普通的感冒都可以成為致命壹擊。而患者通常可以通過吃藥或打針等方式暫時性提高體內白細胞的數目,其中“升白針”就很常見,不過升白針也有使用註意事項:
血液腫瘤中常見的白血病所致血小闆減少主要是由於骨髓中白細胞極度增生,充滿整個骨髓腔,使正常造血幹細胞受到損傷或生長抑制,表現為巨核細胞數量減少,造成血小闆生成減少。
參考文章:
洋蔥帶領大傢壹起來看壹下,血小闆究竟在腫瘤發生和腫瘤治療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1]
第壹、建立對天然殺傷細胞的部分物理屏障,來幫助保護腫瘤細胞,也就是“夠不著“;
第二、幹擾天然殺傷細胞對於腫瘤細胞的識別,也就是“不認識”。
第三、除去“夠不著”和“不認識“,血小闆還會生成多種物質。這些關鍵因子各顯神通,調控關鍵通路及關鍵蛋白的表達,從而增加腫瘤細胞的存活並促進體內轉移。
調節腫瘤血管生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蛋白之壹,牠就是由血小闆轉運和釋放的。
1968年,美國科學家Gasic首先發現了神經氨酸酶誘導的血小闆減少癥可以減少小鼠的腫瘤轉移[2]。而在臨床上,約140000名患有血小闆增多癥(> 400000血小闆/ mL血液)且無炎癥或缺鐵癥的患者,近40%都表現出隱匿性惡性腫瘤。目前,血小闆增多已經被作為隱匿性惡性腫瘤的預測因子[3],並且可以預測部分腫瘤患者的預後,在卵巢癌、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乳腺癌中與較短的疾病無進展生存期及總生存期相關。
並且,在“液體活組織檢查“的背景下,人們對於開發基於血液的生物標誌物的可靠檢測興趣愈深。但由於循環腫瘤DNA(ctDNA)的檢測目前存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因此血小闆成為了另壹個被看重的”目標“。血小闆是外周血中第二豐富的細胞類型,容易在血液檢測中分離和計數。並且,血小闆中包含了大量腫瘤細胞脫落的外生物以及致癌和血管生長因子。因此,基於血小闆的液體活組織檢查“大有可為”,分析血小闆的轉錄組可能會豐富基於血液的液體活組織檢查的臨床應用。
血小闆的活化,補體,高剪切力或雕亡都會從血漿膜中產生血小闆衍生體[4]。
[1] Haemmerle M, Stone R L, Menter D G, et al. The platelet lifeline to cance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Cancer cell, 2018.
[2] Gasic, G.J., Gasic, T.B., and Stewart, C.C. (1968). Antimetastatic effects asso- ciated with platelet redu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61, 46–52.
[3] Bailey, S.E., Ukoumunne, O.C., Shephard, E., and Hamilton, W. (2017). How useful is thrombocytosis in predicting an underlying cancer in primary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Fam. Pract. 34, 4–10.
[4] Goubran, H.A., Burnouf, T., Stakiw, J., and Seghatchian, J. (2015). Platelet microparticle: a sensitive physiological "fine tuning" balancing factor in health and disease. Transfus. Apher. Sci. 52,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