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患者是否真的發生腫瘤骨轉移,疼痛並不是評價的 “金標準”。骨轉移瘤的診斷需遵循臨床、影像和病理三結合的原則,不僅需要對骨腫瘤進行準確的定性診斷,還需要明確定位診斷,尤其是脊柱腫瘤,包括受累的具體部位、節段,腫瘤侵犯的範圍,包括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是否受累,以及椎旁軟組織的受侵範圍等。
“骨轉移癌除了原發腫瘤引起的全身症狀外,還會引起疼痛、腫塊、壓迫症狀、病理性骨折以及高鈣血癥引起神經肌肉係統的症狀,大部分患者有明顯的疼痛、腫塊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就診才發現。”錢東陽主任強調,骨轉移癌早期發現尤為重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采取積極措施,避免病理性骨折及癱瘓發生,從而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命,做到最大程度與原發腫瘤帶瘤共存。
●下肢骨轉移瘤手術指徵:
對於骨轉移瘤,不同部位其手術指徵亦有所不同。
此外,骨轉移癌疼痛壹般比較劇烈,通常單純口服非甾體類止痛藥物無法緩解疼痛,需要強阿片類藥物才能止痛。
參考資料:
期刊《國際骨科學雜誌》提到:
“對於晚期骨轉移的癌症患者,治好需要依靠下壹步內科和放化療手段,外科手術這個時候並不是為了治愈病人,但卻是完成治療的必要過程。”王晉說道,壹些本來因為骨轉移癱瘓的病人,通過外科幹預修復了脊柱脊髓的神經功能,恢復行走功能後,無形間給予了患者下壹步治療的信心。
腫瘤骨轉移的發生率有多高?哪些腫瘤容易發生骨轉移?
全身治療
骨轉移提示著患者病情進入較晚期,此時治療的重心應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主。
多年來,“腫瘤發生轉移=失去手術機會”的觀唸,在患者及傢屬的腦海里根深蒂固,似乎腫瘤發生遠處轉移就是“世界末日”。事實上,這種認識正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逐漸被改變和扭轉。
正側位片上顯示骨皮質破壞超過50%;
癌症患者骨轉移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如果傢屬照顧得不夠小心,非常容易在翻身或者做其牠動作的時候導致骨折,造成生活不能自理、長期臥床,隻會加快病情的進展。
從定義上講,腫瘤骨轉移是指某些原發於骨組織以外的惡性腫瘤經血行轉移(少部分經淋巴轉移)至骨組織,定植後逐漸形成新的腫瘤病竈,破壞正常骨組織,引起以疼痛、高鈣血癥、病理性骨折、神經壓迫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在治療骨轉移上,中醫藥是比較常見的方法。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在腫瘤骨轉移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祛除疼痛、減毒增效、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麵作用比較明顯。在治療中,通過規範的中醫藥治療,不少患者到了骨轉移的階段,也實現了長期生存。而且中醫藥的療效比較長久,患者病情比較穩定,防止患者陷入反復治療的惡性循環中。
另外,作為骨轉移的基礎用藥,雙膦酸鹽是非常親骨的壹個藥物,服用或註射到體內後會很快沈積到骨頭裏面,跟破骨細胞吸引、結合、釋放,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把惡性循環的環節阻斷,使破骨細胞釋放的疼痛因子減少,病理性骨折等骨相關事件減少。
(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外科主任、副主任)
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減少轉移引起的疼痛,預防或治療骨折和其他並發癥。
癌症出現骨轉移意味著惡性腫瘤晚期,但也不是說出現骨轉移就是宣告死刑了,發生骨轉移以後,存活時間長短,要看患者是什麽癌症,發生在哪個部位的骨轉移,是單發骨轉移還是多發骨轉移,身體其他地方如肺部、腦部及肝臟有沒有合並轉移。即使是同壹種癌症,每個患者的存活期間長短也都有很大的差異。
經過統計分析,常見的惡性腫瘤中,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骨轉移發生率最高,大概有60-75%,算是第壹梯隊;肺癌、腎癌、肝癌、惡性黑色素瘤次之,大概有20-45%;消化道腫瘤比如胃癌、結直腸癌以及婦科腫瘤也可能發生骨轉移,發生率壹般在10%以內。
[1] 梁鵬,《國際骨科學雜誌》,
10.3969/j.issn.1673-7083.2008.06.007
骨轉移後,外科幹預需抓住“黃金期”
●脊柱轉移瘤的手術指徵包括:
那麽,哪些癌症容易發生骨轉移?骨轉移在臨床中非常常見,尤其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肺癌等惡性腫瘤,其中乳腺癌、前列腺癌的骨轉移發生率均達65%-75%,甲狀腺癌約60%,肺癌雖衹有30%-40%,但肺癌的發病率比較高,因此骨轉移患者也非常多。消化道腫瘤,比如胃癌、肝癌、腸癌以及鼻癌等,同樣會出現骨轉移。
對於整塊切除術,其手術指徵
手術能夠直接切除骨轉移部位的腫瘤,可預防或治療病理性骨折,消除骨痛,減輕腫瘤對脊髓或神經的壓迫,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相較於預防性內固定,發生病理骨折後進行內固定,可使患者更快康復,且手術並發癥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