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癌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的醫學條件下,手術切除算是治癌的最佳手段。但有些癌症患者由於自身年齡比較大,身體虛弱,器官老化,做手術很難達到預估效果。這時,不少人會把中醫當做“最後的救命稻草”。
其實癌症患者治療全程都可以中醫介入,中醫藥應該是抗癌全程的“旅伴”,而不應該到最後才想到的方案。
這是惡性腫瘤最常見的轉移方式,壹般上皮來源的腫瘤比較容易使用這種方法。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其生長非常緩慢。即便腫瘤長到很大或者已經開始向鄰近組織轉移,用手術切除甲狀腺來治療,治愈該癌症的希望還是很大的。手術之後,患者需服用相關藥物代替甲狀腺分泌的激素。如今,醫生可以更早診斷出甲狀腺癌,這也是甲狀腺癌更容易治愈的原因。
因對這類腫瘤患者通常缺乏其牠有效的治療方法,常常壹開始就采用化學治療,近期的目的是取得緩解。通常人們將這種化療稱為誘導化療。如開始采用的化療方案失敗,改用其牠方案化療時,稱為解救治療。
“順其自然也不是完全不管,我患癌後買了很多癌症防治的書,從書中了解到,癌症是可防可控的。”
誰知道,高大爺勉強喝下小半碗之後,壹會就出現了胸口發悶、心悸等不適,女兒趕緊撥打120,將父親送到醫院。
術前使用中醫藥,可以幫助患者減少機體元氣、脾胃和氣血的損傷;術後使用中醫藥,益氣固本、健脾和胃、益氣養血的作用,幫助患者減輕手術引起的氣短、乏力、出汗、食欲不振等情況。
●哪些情況不容易治愈?
包括中醫中藥在內的補充或替代藥物用於癌症治療,被發現不但沒用還添亂
化療結束後,劉女士身體指標基本恢復正常,但免疫力還是比較低,醫生說讓他按期復查即可。
中藥被批上市並不稀奇,稀奇的是牠的適應癥。有人認為中藥效果甚微,就是專門給沒救的癌症患者安慰劑,但是也有人認為中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甚至能拯救西醫放棄的癌症患者。究竟誰對誰錯呢?小艾先給大傢講壹個故事。
那麽,體寒的人應該怎麽改善自己的體質,降低癌症風險呢?東直門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儲真真表示,可以通過以下4個方式:
大爺喝下“抗癌偏方”險送命
報道稱,漢方醫學從中國傳入日本,經過了獨特的發展,現在出現了更加科學地對其加以運用的機會。日本厚生勞動省2015年12月發布的“加速應對癌症計劃”提出,要以減輕癌症患者治療副作用和後遺癥為目的,推進漢方藥研究。
比如,中醫在治療癌痛時,可以通過針灸、穴位貼敷等方法,有效緩解癌痛。此外,給患者服用逍遙丸、柴胡疏肝丸等中藥,也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
帶殼的菱角中含有多糖、維生素等多種抗癌物質。中醫認為,菱角具有清利濕熱,梢腫散結,化痰行氣的作用。對於多種原因導致的消化道癌症具有良好的效果,生吃和煎服均可治療癌症。
皮膚癌是夏天比較容易出現的壹種癌症,衹要發現的及時,治療的及時通過手術的方法就能夠完全治療康復。
●哪些情況不容易治愈?
1、癌症術後吃中藥
2、化療放療時吃中藥
3、穩定期吃中藥
1、就醫前準備壹張清單
2、藥材越貴重不意味著越好
3、中藥講究辨證論治,不能壹方多用
4、吃藥後記得復查
1、《中醫藥在癌症治療中的定位思考與研究》、遼寧中醫雜誌、2018-02-18
2、《中藥對腫瘤微環境各組分的調節作用》、中華中醫藥雜誌、2018-02-01
我叫李利,2014年因壹次意外受傷到醫院做了全身檢查,結果醫生看完檢查報告後,建議我再做進壹步檢查,我當時不明白,以為隻是常規檢查,最後才知道,是肺腺癌4期。
王炳霖不僅控制住了自己的病情,還堅持在中醫路上繼續深造。2015年,王炳霖在80歲的人生節點上,獲得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博士學位。
2013年11月,79歲的李連達,在結束某壹學術會議後,身體出現極度疲憊,但因先前答應前往廣州參加會議,不想失約,便拒絕了醫生建議他停工做檢查的建議,帶病前往廣州,做完大會報告後,李連達體力嚴重不適,幾乎無法進食時,當天緊急回京檢查,最終被診斷為胰腺癌,且已經壓迫膽囊、膽管、胰腺及門靜脈,情況十分危急。
這句話,無論是對中醫還是西醫都是有偏見的,誰都無法否認,中醫和西醫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偏見,就在於中西醫的理論體係是截然不同的。
中醫治瘤,自古有之
數十億美元的市場
心灰意冷的王太太打算接受自己的命運,可是年邁的王炳霖卻生出壹股勇氣,想要在71歲高齡自學中醫,為妻子尋找求生之法。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王炳霖最終真的在中醫上有所成就,用自己的學識減緩了妻子的病情,然而人生就像是壹個玩笑。
該研究團隊最新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分冊上的壹項研究再次驗證了這個結論:
以上5個案例發現他們都有壹個共同點,除了進行正規治療之外,他們的心態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中醫藥治療註意2點
在這里主要說壹下,跟白血病壹樣,並不是所有的淋巴瘤都可以治愈的,比如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母細胞淋巴瘤都是有很好治愈效果的。
當時主治醫生和傢屬都在猶豫是要采取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如果手術的話,風險非常大,需要切除膽囊、膽管、部分切除胰腺、胃、十二指腸等多個器官,再進行胃腸吻合、胰腸吻合和膽管腸吻合,風險可想而知。進行手術的話,李連達院士可能會直接死在手術臺上,不做手術的話,李連達院士可能隻能活兩到三個月。而保守治療,則是采用放療、化療以及中醫藥等治療,但是放化療對壹個已經79歲的老人來說,毒副作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