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感冒,其實代表免疫力差,身體不好。”
“免疫係統要經常被病毒激活壹下,才會越來越強。”
如果妳想要通過沒事兒讓自己發燒壹次的方式來增強免疫力,或許給健康帶來的隻是傷害。
癌症的發生並不是某壹個因素會直接造成,而是長期多方麵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生活中,保持好的生活習慣並定期進行體檢,才是預防癌症的“金標準”。
那麽體溫達到多少度,才算發燒?
怕冷:在溫度耐受性中,當溫度降至-4℃到-21℃時,腫瘤細胞外周會形成冰晶,細胞開始脫水損傷,當溫度降到-40℃時,細胞內也凝結“冰晶”,致使細胞死亡。利用腫瘤“怕冷”,科學家開發出冷凍消融技術。
目前,對於癌症的預防工作,主要需要從三個方麵進行入手,包括三個等級的預防工作。
當人體內的免疫係統比較強,細菌並未激發體溫升高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憑借免疫細胞殺滅這些病菌、炎癥的時候,就不會引起發燒。這是壹種很正常的表現。老沈其實很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戴幸平教授表示,很少感冒的人其實免疫力比經常感冒的人要強。當病毒進入到體內,身體就會快速做出反應,免疫力強的人,病毒還沒開始放肆,就被扼殺,而免疫力弱的人,則會更病毒開始持久戰,身體就會表現出各種免疫反應,如發燒、咳嗽等症狀。
很多時候,常年吃藥的“藥罐子”反而壽命比較長,因為他們對於身體所出現的壹些風吹草動都非常重視。而壹些常年身體強壯的人,在身體出現症狀時會有不重視,甚至是捱過去了就行的想法,而很多癌症的早期症狀是沒有特異性的,例如肺癌的早期症狀是咳嗽,那些長期不發燒的人對自己的身體足有有信心,認為吃點藥就好了,於是壹些藥物下肚,咳嗽被短暫的治療,可是沒過多久又開始咳嗽,患者又開始吃藥,反反復復自然耽誤了病情。
三級預防:三級預防指的則是在發現癌症的基礎上,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
都說“小病不斷,大病不犯”,意思就是說,經常生點小病的人,抵抗大病的能力就會更強。也有人因此認為,經常不發燒的人更容易得癌症,這有科學道理嗎?
並且免疫係統也不會用進廢退,牠在體內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巡邏”,常年不生病就是免疫係統做出的貢獻。
感冒總是與發燒相關聯,而新冠病毒感染,也有發熱的表現,流感和新冠肺炎,到底有什麽不同?
有些人可能會心存疑慮,既然發熱能幫助人體抗癌,那是不是利用發熱治療癌症就可以呢?看上去好像有道理,但其實需要註意想要起到殺滅癌細胞的作用,那溫度至少要達到43℃。
健康的飲食結構,補充優質蛋白為免疫係統提供足夠的營養。當免疫細胞能夠得到足夠的營養供給,也能因此不斷地產生新的免疫細胞,完善免疫係統。壹旦出現疾病,也能及時反映,迅速地消滅疾病。
同樣的,長期不發燒的人容易患癌,也是站不住腳的謠言。網上有人認為經常不發燒的人免疫力差,容易患癌,而經常發燒的人免疫力強,反而不容易患癌。
“太可怕了,我得趕緊想辦法發燒去!”
感冒分為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對於普通的病毒性感冒並不需要特殊藥物,約1周後,患者即可自然恢復。若有發熱、頭痛的跡象,可以適量給予退熱藥和止痛藥。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小病不斷,大病不犯這句俗語,但是經常感冒發燒真的能抗癌嗎?
生活中人們常說:不發燒的人,壹生病就如山倒。關於這壹點,並沒有什麽權威去驗證回答過。人體是可以長期不發燒的,從人體的免疫防禦係統來看,衹要免疫力足夠強大,細菌、病原體等不容易入侵,抗病能力自然是“打遍無敵手”,
普通感冒隻是身體的壹種免疫反應,不必過於“神化”。想要提高抵抗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吃好、睡好、多運動。若是依賴於藥物或是“以毒攻毒”反而容易引起免疫性疾病,得不償失。
癌症的發生並不遵循溫度規律,即便是正常體質,若是過多接觸患癌因素,也有可能提高患癌風險。若是無法判斷自己是否癌症高危人群,建議定期進行防癌篩查,壹旦發現異常,也可以在早期階段進行幹預,實現治愈很有可能。
在《普通感冒規範診治的專家共識》中對感冒是這樣介紹的:普通感冒很常見,壹個人每年患感冒平均2~6次。可見,壹年感冒多次,是正常的。
英國《太陽報》報道,英國薩里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含有柯薩奇感冒病毒的濃縮溶液沖洗了15名患有早期膀胱癌患者的膀胱壹小時,結果壹周後,病菌成功感染癌細胞,導致癌細胞死亡,最終1名患者取得了完全緩解的治療效果。
實際上,癌症的形成和體溫沒有很明顯的關聯,比如人體的口腔溫度比結直腸的溫度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高於口腔癌的發病率,所以說體溫低的人容易患癌,是說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