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放療後常見的並發癥之壹。通常來講,放射性肺損傷包括早期放射性肺炎和後期放射性肺纖維化,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氣短、胸悶、胸痛,甚者可見呼吸困難、低熱、消瘦乏力等癥,多數患者於放療後1月至2年內出現症狀,其中肺纖維化為不可逆肺損傷,因此如何防止,或者減少化療後出現壹係列症狀,對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患者信心有重要的意義。
患者,女,55歲,2016年1月18日主因“確診小細胞肺癌11月余”就診。患者2015年2月13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2015年2月17日—5月1日期間行依託泊苷+卡鉑化療4周期。2015年5月26日開始行依託泊苷+奈達鉑化療2周期,同步胸部放療30次,2015年8月10日開始行預防性腦照射10次。
乳腺癌放療是不會掉頭發的。如果同時做化療,那麽可能是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
檢查:乳腺X線(鉬靶)(每年1次)、胸部CT(每年1次)、超聲(乳腺及腋窩超聲、消化係統超聲、婦科超聲)
在放療定位及照光時建議穿開衫,方便治療,並在整個放療過程中衣服的厚薄保持壹致,保證擺位的重復性。自己要積極對皮膚做保護,不搔、不抓皮膚,不亂塗敷膏藥或貼膠布,防止日曬及外傷,用柔軟光滑的絲巾保護,不用熱水袋等。如有潰破或感染,要先抗感染治療和換敷料,以消除炎癥。
2016年7月18日三診:復查發現心包、左側胸腔少量積液。方用肺癌基本方加減,方藥組成:生黃芪、黨參、茯苓、炒白術、陳皮、清半夏、丹參、莪術、石見穿、貓爪草等藥材,共30劑,煎服法同前。
若復診間期出現新發腫塊、呼吸困難、痛癥(包括骨痛、胸痛、腹痛等)不必非要等到復診時間再就診,壹定要及時就診。
術後2年:每3個月復診1次;
應積極戒煙戒酒,如有貧血等內科疾病應給予治療,並努力改善全身情況,使放療順利進行。
2019年2月26日四診:2019年1月復查腫瘤標誌物未見異常。胸部增強CT示:縱隔及左肺門多發軟組織影同前,雙側胸膜彌漫不規則結節狀增厚同前。淺表淋巴結超聲:右鎖骨上小淋巴結同前。刻下癥見:納欠佳,眠可,二便可,精神體力可。體重穩定。舌暗紅苔薄黃,脈沈。藥物如下:蜂房、地龍、當歸、浙貝母、山慈菇、白花蛇舌草、杜仲等藥材,共30劑,煎服法同前。
患者應牢記定位時的體位,如兩臂上舉時雙手的姿勢,在每次放療時的體位和姿勢應與定位時保持壹致。
放療結束後患者要健康飲食,平時多動,註意保持體重。
定位時,醫生會在患者身體上用記號筆做壹些標記線,這些標記線用於保證放療準確性,所以十分重要。在整個放療療程期間,皮膚上標記的紅色十字線不可以擦掉或洗掉,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術後3年:每4~6個月復診1次;
1. 什麽情況下,乳腺癌患者需要放療?
2. 乳腺癌放療會掉頭發嗎?
3. 乳腺癌放療是怎麽進行的?
定位後進行放療計劃制定流程,放療計劃完成後開始照光。放療時間壹般為每周壹至周五,因保護正常組織需要,患者休息兩天。
4. 放療期間,患者要註意些什麽?
首先,要剋服對“照光”的恐懼,增強與癌症鬥爭的信心。其次,對放療產生的皮膚不良反應有壹定的思想準備,積極配合完成治療。放療可能產生皮膚紅斑和色素。如果濕性皮炎產生滲液、疼痛,壹般需停止放療。
5. 放療結束後,患者應該怎麽做?
放療結束後應按醫囑定期復查隨訪。壹般放療後第壹年每1~3個月去醫院隨診壹次,壹年以後每3~6個月隨訪壹次。如發現放療局部或其他異常,應隨時去診治。
6. 乳腺癌患者傢屬可以做些什麽?
最後,建議患者在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後,有什麽疑問和困惑都至規範醫院的放療科進行咨詢,以得到專業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