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在抗癌治療中,需要依據癌症的分期,結合患者的身體情況,合理對現有治療手段排兵布陣使療效最優化、安全性最大化。癌症分期是判斷預後的最重要指標、給醫者的科學臨床決策和嚴謹臨床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抗癌治療較前取得的進步。TNM分期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權威的分期係統,絕大多數癌症都采用該係統來進行分期。壹般來說CT和MR影像檢查是臨床分期的主要依據,對於潛在可能轉移的患者,很多情況下建議PET-CT檢查。癌症分期的意義簡單的說,就是對於早期癌症患者有治愈機會的時候,不放棄;對於晚期癌症患者難以根治的時候,不蠻幹。”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我們不隻是在和疾病作鬥爭,而是在幫助患者為患者減輕痛苦,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健康,獲得更多的舒適。
還有我們經常說,我們抗癌治療較之前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就需要我們把當今的治療數據與歷史同類患者的數據進行對比。這個對比的前提壹定是針對同壹分期的患者,否則也沒有說服力。
那麽癌症晚期還有治療的必要嗎?
肺癌,重要的不是治療,而是預防
不蓋被子——“臨終病人皮膚摸上去冰涼,這是因為病人處於脫水狀態,周圍循環的血液銳減。此時加蓋被褥保溫的作法是沒有用的,絕大多數病人加蓋壹點點被褥都會覺得太重而無法忍受。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不蓋被子。”
癌症晚期無法進食表明病情進入非常嚴重的階段,此時患者已經無法承受具有殺傷力的治療,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減輕痛苦,才是最重要的。
自從開始化療,每天鄰居們都能聽到從牟奶奶傢里傳出的痛哭聲:“我好痛,救救命,讓我死了算了……”壹聲聲無奈的叫喊,讓人聽了於心不忍。情況嚴重的時候,牟奶奶可能痛到意識模糊。傢人隻能壹次又壹次地送牟奶奶到醫院打止痛針,然而止痛的效果卻並不理想。
臨終關懷並非無奈之舉,而是在麵對必然到來的死亡時所采取的順勢之舉。臨終關懷讓我們理性接受死亡,舍棄不必要的,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治療,轉而去關懷病人,減輕他們彌留時刻的痛苦。
分子分型,常見靶點可用藥比罕見靶點多
張老師是清華大學畢業的教授,快80歲了。初診的時候,他就被診斷為小細胞肺癌,已經發生了肝轉移、骨轉移,而且整個人憋喘很嚴重。但是,住院之後,張老師隻願意服用藥物,堅決拒絕化療。在醫生的壹再追問之下,張老師才道出實情。
最後階段:最終,經歷了排泄、屍僵、屍斑、自溶、屍臭……等壹係列過程,最終壹切都會塵歸塵,土歸土,軀體也就成為了大自然的壹部分。
怎樣才能成為長壽的人?
因為有些症狀或者信號可能預示著壹些不太好的結果。
1、營養缺乏
2、各種出血症狀
3、免疫係統受損
1、對於這些癌症晚期的患者,如果生命快要走到盡頭的時候,眼睛的瞳孔就會出現沒有任何反射的狀況。
2、他們對於外界的壹些話語,和其他的語言刺激的反應是非常虛弱的,而且逐步的進行減少判斷的能力。
3、這時候他們對於外界的壹切其他事物,比如說視覺上的各種反應也是非常低的,對周圍的人和事提不起興趣。
4、在這個時期病人會出現長時間睜著眼睛,因為上眼皮沒有辦法快速的進行合上,而且長期保持這個狀態。
5、在鼻子和嘴唇相交的部位會出現下垂的現象,而且這道溝非常的明顯。
6、有些癌症晚期的患者喉嚨部位會發出壹些呼嚕聲,像痰在喉嚨里進行堵塞。
7、脖子部位會出現伸長的現象,而且他們的力度比較大,好像比較僵硬,無法進行歪曲或者歪脖子的動作。
8、對於壹些胃癌肝癌患者,上消化道會出現嚴重出血現象。
依據有無遠處轉移,分別設定為無轉移(M0)和有轉移(M1)。
臨終時會有哪些症狀?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
大傢平時要多多關註自己的身體變化,疾病不會突然之間到來,在那之前幾個月、幾年,身體其實已經給過信號,不能因為症狀普遍或輕微就不當回事,及時體檢,排查病因,或能救自己壹命。
心臟疾病末期:心臟動力越來越差,拚命泵血工作,但是血液仍然不夠,不足以支撐機體運轉,患者會出現頭暈、嗜睡、意識減弱、說話有氣無力、對外界反應變慢等情況,直到心臟“停電”,心電圖回歸壹條水平線。
疼痛管理和病情緩解措施
但是胃鏡檢查不是那麽好做的,這依賴優良的設備,而且需要壹個靠譜的內鏡醫師,不但費用較高,還具有壹定痛苦。
此外,治療相關的嘔吐,應及時匯報醫生,加強止嘔治療;咳痰,加強霧化、祛痰治療;劇烈咳嗽可考慮鎮咳治療;呼吸困難患者,應排查原因,如有大量胸水,可考慮引流胸水;腹瀉嚴重的患者,可考慮止瀉處理。化療引起肢端麻木、疼痛等手足綜合徵者,應註意保暖,避免接觸冷水。
在生命後期,病人並不需要過度的診治,而是希望能在疼痛舒緩的基礎上被愛和關懷保護,有尊嚴且能不無遺憾地走入另壹個世界,這也是另壹個層麵的“善終”。路桂軍表示,他見過太多晚期病人,聽過多少這樣的哀求著安樂死,很多患者臨死前依然咬牙切齒。
所謂T也就是原發病竈的大小或者侵犯深度,對於實體瘤來說,例如肺癌,主要是指腫瘤的大小,是否侵犯支氣管、胸膜,胸壁,大血管、食管、椎體等,依次設定為T1~T4,前文中小楊的母親病竈小、無周圍組織器官的侵犯(T1),手術和影像檢查沒有發現淋巴結轉移(N0)和遠處轉移(M0)所以分期很早為Ⅰ期。對於腔道腫瘤來說,病竈侵犯的深度由淺及深分別為粘膜層、粘膜下層、固有肌層和漿膜層和有無周圍組織器官受侵犯是T分期的主要依據,也依次設定為T1-4,前文中小楊父親病竈病竈侵透漿膜層(T4a),手術病理髮現5枚淋巴結轉移(N2),影像檢查沒有發現遠處轉移(M0),綜上所述為T4aN2M0 ⅢB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根據T1-4、N0-3和M0-1進行不同排列組合,最終形成Ⅰ-Ⅳ期,其實更普遍的情況是進壹步細化成亞分期,諸如ⅠA期、ⅡC期和ⅢB期等等。如此係統的分期可以把病情嚴重程度類似的患者進行網格化管理,以便科學合理制定下壹步治療方案。
而臨床分期則主要依據影像學檢查來確定。壹般來說CT和MR檢查是影像檢查的主要手段,也是臨床分期的主要依據,對於潛在可能轉移的患者,很多情況下建議PET-CT檢查。由於超聲檢查的主觀性比較大,壹般不建議超聲檢查結果作為分期依據。另外,在影像學檢查中,對淋巴結性質的判斷會有較大的問題,尤其是1~1.5cm左右的淋巴結,難以判斷是否轉移。
在我當小醫生的時候,就經常會管理壹些晚期的臨終病人,那個時候的我還偶爾會願意和病人傢屬聊壹聊。我發現其實作為傢屬,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能讓病人無疾而終,無痛而終。他們經常會非常矛盾,壹方麵希望病人早點解脫,壹方麵又覺得自己將少壹個親人非常難過。
癲癇,也是壹種病態,但多數都是從小就會有的壹個疾病現象,會在不經意間發作,也會受到壹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受到刺激過後,就會引起癲癇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