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這壹名稱通常隻表示肉眼所觀察到的隆起物,是胃黏膜表面長出的乳頭狀突起,多是由胃黏膜異常增生而來。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壹般都是在胃鏡檢查、胃腸鋇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
本病早期或無並發癥時多無症狀。出現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惡心、嘔吐。合並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息肉生長於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嚥困難。
妳有哪些壞習慣,
“想要提高間質瘤治療效果,其實最關鍵的還是通過科學的體檢,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從而盡早治療。”王懷明副主任醫師介紹說,間質瘤手術原則壹般要求完整切除、避免腫瘤破裂。腫瘤是否完整切除和包膜是否完整,都是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腫瘤生長部位不同,決定所必須的檢查手段是不壹樣的。對於胃和食管間質瘤來說,必須的檢查包括胃鏡、超聲胃鏡、胸部或腹部增強CT。
目前消化界有句話很流行:不包含胃腸鏡的體檢都是耍流氓!
大多數散發性胃息肉患者不會有特殊不適的症狀,但胃息肉可能會合並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等,所以有些患者會出現腹部不適、上腹隱痛、腹脹、惡心、消化不良等症狀。
/
胃小間質瘤,腹腔鏡切除標本
治療時限:根據間質瘤部位和危險度不同而有區別,對於中危患者,胃間質瘤,輔助治療1年,對於非胃來源的間質瘤,輔助治療3年; 高危患者,輔助治療時間至少為3年。如果發生了腫瘤破裂,可考慮延長輔助治療時間。
如果想要進壹步了解胃腸道間質瘤的大小、內部病變特徵等,還需要進壹步完善超聲內鏡檢查。超聲內鏡是壹種將微型高頻超聲探頭安置在內鏡前端的內鏡技術手段。
術後殘胃,5年後患胃癌風險明顯加大;
同時,醫生提醒,應該重視早期篩查,每1~2年定期體檢,盡量少吃任何過於辛辣、寒涼的食物。
胃腸間質瘤的惡性程度根據瘤體大小大致分為:超低危(瘤體小於2厘米)、低危(瘤體介於2厘米—5厘米)、中危(瘤體介於5厘米—10厘米)、高危(瘤體大於10厘米);其中,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預後較好,接受手術切除後不易復發和轉移,而高危患者容易發生復發、轉移。
壹般小於5cm的間質瘤臨床表現不明顯,當然不僅大小、也和腫瘤生長的部位和生長方式有關係。
胃腸間質瘤發病率平均年齡為50多歲以上,因此,45歲以上的健康人群需要定期體檢,至少壹年壹次。此外,胃腸間質瘤具有壹定的傢族遺傳性,如果傢中曾經出現胃腸間質瘤疾病的患者,也需定期進行篩查,至少壹年壹次。
對於胃來源的間質瘤,是否需要立即切除,要結合超聲胃鏡的結果來綜合評估。對於大小≤2cm的胃間質瘤,雖可以考慮隨診。但如果超聲胃鏡檢查發現,具有瘤體邊界不規整、潰瘍、強回聲和異質性等不良因素,則建議盡快手術切除。
直徑小於或等於2cm為小間質瘤,直徑小於或等於1cm為微小間質瘤。這部分小間質瘤大多是偶然發現的,並且大部分都是呈良性或惰性經過,但是也有極少數病例顯示侵襲性行為,容易擴散轉移。壹般來說,胃的小間質瘤或微小間質瘤可以定期觀察,不需要手術治療。但是如果超聲胃鏡下表現不好的:邊界不規則、潰瘍、強回聲及異質性,應考慮手術切除。如無不良因素,可定期復查超聲胃鏡,時間間隔6-12月。
急診手術適應證:當間質瘤引起腸梗阻、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大出血後者腫瘤自發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時,須行急診手術,術中給予切除或其牠止血等處理,急診手術的原則就是搶救生命、減輕症狀為主,能夠切除是最好。
得了胃腸道間質瘤的患者,生存率還是很高的,但是該病極易復發,其復發率可會高達40%-90%,且發病時間越長,復發率也越高。
主要依據危險度分級和基因分型來決定。危險度分級是輔助治療最主要的依據,目前推薦有中、高危復發風險患者作為輔助治療的適合人群。特殊的基因突變類型間質瘤對伊馬替尼原發耐藥,輔助治療不獲益。比如PDGFRA外顯子18 D842V突變間質瘤對伊馬替尼原發耐藥,不推薦輔助治療。另外,c-kit外顯子9突變、野生型間質瘤能否從輔助治療中獲益,現在學術界還有爭議,需要進壹步臨床研究來證實。
早期消化道癌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症狀,建議高危人群定期行內鏡篩查!
換成色素內鏡抵近觀察發現腺管有紊亂,果斷采取精準活檢,壹塊就夠。
20年前,胃腸間質瘤治療主要依靠手術或者化療,平均生存期約壹年半。然而,目前的手術、藥物治療水準在不斷提高,晚期胃腸間質瘤患者的生存期已經達到了5年以上。
診斷與治療
健康知識“劃重點”
發病部位:比較廣泛,從食管到肛門皆可出現,其中胃和小腸最為多見,60% ~70%發生於胃部,以胃體、胃竇和賁門部多見,20%~30%發生於小腸,結直腸占5%,食管<5%,近年來在腸係膜、大網膜、肝臟及女性陰道等處也發現了間質瘤。
以上檢查手段如果是對於可手術切除的患者來說,術前檢查就足夠了,但是如果發現腫瘤巨大侵犯周圍重要血管或臟器或有遠處轉移,無法根治手術切除,那麽就需要進壹步的穿刺活檢,明確性質和基因突變類型。為進壹步藥物治療打下基礎。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腫瘤科林麗珠教授在接受家庭醫生在線采訪時表示,早期胃癌70%以上沒有任何症狀,即便有症狀者也通常不典型,上腹部輕度不適是最常見的初發症狀,與消化不良或胃炎相似,非常容易忽視。
1、胃癌的症狀壹般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在症狀剛開始時疼痛規律與消化性潰瘍相同,但在老年人身上常表現為痛覺遲鈍,多表現為腹脹、上腹痛。若腹痛經常發作,或間隔時間愈來愈短,那麽就應引起高度的警惕。
2、上腹部飽脹感:這是老年人患胃癌的最常見症狀,出現這壹症狀時患者多伴有噯氣、泛酸、惡心、嘔吐等。若癌腫位於胃的入口處,可感到進食不通暢;若癌腫位於胃的出口處,出現梗阻時,病人可嘔吐出酸腐的隔夜食物。
3、食欲減退,消瘦乏力:在生活中大概有壹半的老年胃癌患者在患病期間都會有明顯食欲減退、日益消瘦、乏力,其中40%-60%的患者是因消瘦而就醫。若伴有上腹部疼痛,且能排除肝炎等,更應引起警惕。
4、消化道出血:常見的症狀表現是嘔血、黑便及大便潛血陽性。在胃癌早期即可存在少量消化道出血的徵象。
1、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最常見的壹種癌前病變,其發生胃癌的幾率可以高達10%。
2、胃息肉,壹般認為,直徑>2cm,多發且基底較寬的息肉癌變率高。
3、慢性胃潰瘍,癌變率壹般不足3%,若近期潰瘍症狀的規律性改變,程度加重,並出現食欲減退、嘔吐、進行性消瘦,應註意是否發生癌變。
4、胃部分切除術後者,大量資料表明,胃部分切除術後殘胃發生癌的危險性增加,可達0.3%~10%。
5、其他癌前病變,如巨大胃黏膜肥厚癥,疣狀胃炎等。
圖1展示了包括了癌症和肉瘤等各種概唸。腫瘤分為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凡是手術切除後會復發或轉移的腫瘤都是惡性腫瘤,不會復發和轉移的腫瘤稱之為良性腫瘤。在惡性腫瘤中,包括了上皮組織來源的癌和間葉組織來源的肉瘤。部分胃腸間質瘤(並非全部)就是壹種肉瘤,也是惡性腫瘤,也存在復發和轉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