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濟,原名張秀巖,河北樂亭人,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北平大學,從事西醫學習。但是,讀書期間的壹場病,讓張秀巖患上了非特異性腸炎,跑遍協和等大醫院,請多位西醫診治,都沒有效果。後來,壹位教授告訴他:“東絨線胡同有位國醫大夫施今墨,醫術高超,不如請他看看。”
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他分配到北京廣安門醫院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1963年,他牽頭成立了中西醫結合腫瘤科,這是我國最早的中醫治療腫瘤的專門科室之壹。 余桂清也成為了中西醫結合腫瘤專業的主要創始人。
喜棣醫生是嘉定南陳社區醫療誌願團隊中的壹名醫療誌願者。她主動表明自己具有醫療專業特長,每周安排固定時間為居民測血壓、聽心率、把脈問診的時間,解答居民的健康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始,楊霓芝根據祖國醫學理論、結合多年臨床經驗以及慢性腎臟病證候,總結出慢性腎臟病的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證”,提出以“益氣活血法”為主防治慢性腎臟疾病。益氣活血法將補氣和活血化瘀兩大治療法則結合,重視氣虛不忘血瘀,立足氣虛血瘀這壹根本,善用重用黃芪、人參;多途徑活血化瘀,常用丹參、桃仁等。再依瘀血病因論治,氣虛血瘀者補氣活血,如黃芪、黨參;陰虛血瘀者養陰活血,如生地、玄參;氣滯血瘀者理氣活血,如元胡、艾葉。楊霓芝還根據濕熱、氣滯、水濕、濕濁、濁毒等兼雜證,創制出腎病隨證四法——“益氣活血,清熱利濕”“益氣活血,利水滲濕”“益氣活血,化濕瀉濁”“益氣活血,瀉濁蠲毒”,力求調氣血陰陽之平衡。對慢性腎炎綜合徵、IgA腎病等以益氣活血、清熱利濕法為主治療;對腎病綜合徵、膜性腎病等以益氣活血、利水滲濕法為主治療;對慢性腎衰3期至4期病人以益氣活血、化濕瀉濁法為主治療;對慢性腎衰4期或部分5期病人,以益氣活血、瀉濁蠲毒法為主的治療,療效顯著。
我院寬胸丸壹號,對心絞痛發作,也有溫通解痛的作用。
董草原熟讀《易經》和中醫經典,並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了更為深刻的研究,形成了自己非常獨特的中醫治療理論。他認為,中醫認識生命、認識疾病是站在“陰陽”的角度來看的。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
“走上中醫之路,主要有三個原因,”楊霓芝說,“因為潮汕地區百姓信中醫,有小毛病會找中醫。父母也略懂些中醫知識,所以我從小就有中醫這條‘根’。親人中有醫者,看到他們治病救人很有成就感,我就覺得自己也要做點有意義的事。年輕時下鄉看到農村普遍缺醫少藥,便立誌當壹名醫生。後來,我在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讀書,畢業後留校任教,為的就是用中醫藥防病治病並培養中醫藥接班人。”
留意小處病痛早發現
中醫名傢 | 廣東省名中醫林定坤:“治養壹體化”呵護頸椎
整體觀唸 潘敏求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中藥對腫瘤患者重在調整機體內環境,增強免疫力。其治療目的是以人為本,在帶瘤生存的同時,延長生存期,緩解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其根據肺癌的病因病機特點,充分實踐“補益攻伐,相間而進”的治療思想,攻補兼施,肺脾腎三臟同治,制定了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治療法則。擬肺復方為主方,隨癥加減,臨床療效較好。
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和情況,會表現為不同的證型,例如胃陰不足、肝胃不和、肝胃郁熱、濕毒內蘊、氣滯血瘀等。
麵部表情忧鬱,體格大多瘦小,亦可見於其他體形,情誌抑鬱,內向而靜默,容易驚嚇、心悸,嚴重失眠,伴有多夢,不思飲食,常太息,或嚥中異物感、咳之不出,吞之不下;或脅肋脹滿疼痛不適,多以竄痛為主;舌質紅,苔薄白,脈象以弦為主。
(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3位專家直播花絮照)
退休後,喜棣結緣嘉定,積極參加社區誌願服務,還被嘉定區中醫醫院返聘於老中醫工作室工作,現為上海市基層名老中醫傳承研究工作室導師,嘉定區名中醫工作室導師,擅長治療婦科不孕癥。從2013年至今,已有600多對夫婦在喜棣的治療下有了自己可愛的寶寶。喜棣因此也被大傢尊稱為“喜媽媽”。
高老常用的“防癌屏風”其實叫做玉屏風散,這是壹個非常經典的古方,壹直流傳至今,高老在臨床上經常用來治療各種脾胃病和胃的癌前病變。
潘敏求在運用肺復方治療肺癌的臨床診治過程中,註重整體調節,標本兼顧,療效頗佳。
肺復方的組成
醫者仁心,誌願服務老百姓
哲學中醫 | 陽康後月經不調甚煩惱,“動-定序貫”調經止血笑顏開
兩次麵對癌症,李連達院士都選擇將中西醫結合,並沒有單獨依賴中醫、排斥西醫。作為名中醫,他自然懂得中醫的優勢和局限性。李連達院士曾直言,中藥不能根治癌症,要實事求是,不能吹牛。
高老的學術傳承人張曉明主任,從高老那裏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現在也在用這些經驗給患者診治。她給我們分享了壹個真實的案例:
石恩駿在工作之余,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對貴州歷代名醫大傢的研究之中,將他們存世的之最珍貴的遺產進行收集整理,然後在臨床中驗證。經過長達30年的堅守,他收集了歷代名傢驗方5000多首,其中有些名方還是他花重金購得。
郁老以他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傢:癌症的治療並不是西醫的專屬,中醫中藥也有很好的抗癌的效果,特別是在後期的康復中,中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要承認,西醫在手術方麵具有壹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