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賁門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與化療、放療、分子靶向藥和免疫治療等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性治療。
具體讓我們來壹壹細講。
胸骨後或者是背部筋骨區出現持續性的鈍痛,此時說明癌外侵,造成食道周邊縱隔炎,賁門癌造成的疼痛能夠產生在上腹。
壓力是癌症的主要誘因之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註重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精神麵貌和心理狀態,緩解壓力,調整不良情緒。
由於病症輕度並且呈現壹個間歇性的發生,也會容易被患者粗心大意所忽略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周惠嬌 通訊員 董婉婷 汪天嬌
保持良好精神和心理狀態
除此之外和健康人打嗝不同的是,賁門癌患者會容易出現持續性、復發性的打嗝,甚至會容易影響患者的講話、進食、睡眠以及呼吸。
可能導致賁門癌的致病因素很多,遺傳等先天因素無法幹預,但我們可以從後天的生活習慣入手,讓自己盡可能遠離賁門癌!
首先、消化道局部的症狀,消化道局部的症狀可以影響病人生活的質量,包括每壹餐進食。如果局部出現了梗阻,那麽病人的食物無法吞下,就會反復地嘔吐。另外,賁門癌也容易出血,病人會出現反復的黑便和嘔血,出現貧血、乏力、消瘦等情況。
第二、賁門癌也會轉移,如果轉移到其牠的臟器,會引起每壹個臟器,包括那些轉移臟器的惡性衰竭。
第三、病人全身的乏力,賁門癌的病人非常的瘦,甚至有些病人到了最後骨瘦如柴,不能吃飯,不能喝水,全身細胞的能量都被腫瘤給侵蝕了。
定期體檢
在我們國傢賁門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都是特別高的,由相關研究表明,賁門癌的死亡率占腫瘤總死亡率的12%左右,在高發地區引起的死亡率,居民總死亡原因的20%。
許多人對於這種癌症還是非常陌生的,而牠的發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在生活中,類似食管癌,肺癌,胃癌,人們應該是比較了解,但是卻很少人知道賁門癌。賁門癌也是屬於消化道的壹種疾病,賁門癌壹般指胃癌,壹般是指癌中心在胃食管連接線上下2cm之內的癌。發病年齡大部分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比例是2:1,男患者多於女患者。
如何排查、治療賁門癌?
治療原發病
在嚥東西的過程當中很容易帶來壹定的不適感,並且常固定不動在同壹個位置,有壹些患者敘述像是有始終嚥不完的東西壹樣。
賁門癌的病症,依據其分期付款的不壹樣,即初期中後期末期,牠的病症是不壹樣的。幽門是食道和胃交叉部接的腫瘤,因為牠是消化係統腫瘤,最普遍的病症或是最開始出現的病症多是進餐梗塞感、胃撐脹不適感、呃逆、胃口降低、進餐差等。
魏育濤主任團隊經過精心的研究決定手術采取目前國內外最微創的全胸腹腔鏡聯合Overlap吻合術的治療方案,經全腹腔鏡下遊離胃並進行鏡下製作並包埋管狀胃,胸腔鏡下胃食管Overlap吻合。手術過程十分順利,術中僅出血100毫升。術後7天,彭大爺已經能夠正常進食。經復查,彭大爺身體恢復良好,可以正常出院。
因為進食困難,營養日漸低下患者就會容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況,但是壹般患者有食欲,壹旦出現厭食,這也是腫瘤廣泛轉移的壹個徵兆。
如果是早期賁門癌患者,運用內鏡治療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預後也較好,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早中期的患者,通過化療和手術結合的治療手段,壹般也能獲得大於五年的生存期。而晚期賁門癌患者的治療手段是運用靶向治療或免疫療法來緩解痛苦,盡量延長生命。
而酒精會容易刺激化學致癌物以及其代謝的吸收會直接損傷賁門粘膜,帶來慢性炎癥,提高癌變的幾率。
目前內鏡是診斷早期賁門癌和癌前病變的最有效手段,超聲內鏡能清楚顯示食管及胃管壁層次結構的改變,是賁門癌患者治療前評估的重要檢查。因此當出現消化不良、嘔吐等疑似症狀的人群,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內鏡檢查。
等到出現吞嚥困難、嘔吐等症狀出現後,去醫院檢查壹般已經是癌症中晚期了。但有壹些早期賁門癌患者,會有壹些不典型的症狀,比如腹部不適、燒心或者胸部疼痛等。
患者術後病理提示癌組織局限與黏膜層,內鏡下實現治愈性切除,不需要追加外科手術或者放化療。
那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賁門癌呢?
1.亞硝胺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主要來自亞硝酸鹽和硝酸鹽,而平時我們常吃的腌漬菜、幹鹹魚、紅腸和火腿腸等加工食品中,都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
2.熱、硬、粗、辣食物,這些刺激性的食物容易造成食管損傷,久而久之就容易發生癌變。
3.飲酒、吸煙。酒和香煙中都含有亞硝胺的成分,因此也是賁門癌的發病誘因之壹。
4.傢族遺傳因素。研究表明,大多數賁門癌的發生都具有傢族遺傳相關性。
首先,在日常飲食中要註意營養均衡,增加微量元素的攝入。保持壹個合理的膳食,增強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
其次,少食或忌食黴變腌制食品。例如鹹菜、鹹魚等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亞硝胺類致癌物質,長期食用可誘發賁門癌的發生。
最後,忌食刺激性強的食物。日常生活中應少吃過冷、過熱及酸、硬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保護賁門粘膜組織。另外,少喝酒不吸煙也能達到預防賁門癌的效果。
[1]《賁門癌“偏愛”三類人!早診早治生存率達90%》.健康時報.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