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害死中國女性的第壹大病症,大傢肯定會想到乳腺癌。畢竟在我們國傢由於生育人口過多的原因,乳腺癌也壹直都伴隨著我國的女性,從來都沒有退去過。而在西方的發達國傢,雖然他們也飽受乳腺癌的困擾,正因為當地的人民群眾都萬分的在意自己的身體,知道該如何去預防檢查,所以說死亡率也降低了很多,在這里我也期待著能夠通過這篇科普告訴我國的女性應該如何註意自己的身體。每壹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不能單純因為無知而逝去。所以我也期待著大傢能夠在這壹方麵多加學習,在教給大傢如何預防乳腺癌之前我先要給大傢來講述壹下壹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得了乳腺癌之後,女性到底還能活多少年?衹有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後,我覺得大傢才會對這壹方麵多加註意。
用藥方麵,針對乳腺癌已經有了新藥,比如說CDK4/6抑制劑,在國外已經上市,但是在國內還相對滯後。不過已有臨床證實,牠對治療晚期乳腺癌效果較好,相信以後會成為治療乳腺癌的壹線用藥。
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當中的多項器官功能逐漸衰竭致患者死亡。
肺癌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新發肺癌患者約為78.7萬,每年因肺癌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3.1萬,這些處於生命倒計時的癌症患者,都無法逃開“如何活下去”的話題。
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壹名,1995年全世界有60萬人死於肺癌,女性患肺癌的發生率尤其有上升的趨勢。
首先,肺癌患者會感覺到無法正常喘息,出現胸悶無力,每天處於缺氧狀態下,正常呼吸都非常艱難。
其次,患者無法做到正常咳痰,也無法阻擋細菌和病毒入侵,緩和了病菌的痰液會堆積在喉嚨處,更容易引發感染,需要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排痰才可以預防感染持續加重。
最後,患者會出現壹係列的臨床特徵,如身體逐漸消瘦,不停咳嗽,甚至咳出血痰,處於肺癌終末期階段,還有可能出現其他部位的轉移,腦轉移患者會表現出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症狀。
酸奶可以吃——研究了壹百多萬名女性後發現,每天攝入酸奶,對乳腺有壹定保護作用,牠還能促進腸道菌群穩定,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復發風險,但是大傢在購買酸奶的時候要註意,避開那些甜味酸奶,最好選擇原味的。
咳嗽、咳血、呼吸不順、呼吸困難、麵部水腫、上肢水腫、肢體抽搐、視物模糊、皮膚發黑、喝水嗆咳等是肺癌患者晚期表現特徵。
能和腫瘤“壹刀兩斷”是不少癌症患者的願望。那麽晚期乳腺癌患者還能進行根治手術嗎?
延長晚期乳腺癌的生存時間,有三個關鍵點
碳酸飲料不要喝多,未成年女性這類飲料喝多了可能會導致月經提前來潮,成年女性攝入過多,可能會影響胰島功能,導致血糖水平升高,都說明了牠對身體有不利影響。
圖源網絡,侵刪
③完善醫保政策,將更多的靶向藥加入政策範圍,真正減輕患者負擔。
參考資料:
而新輔助放療的效果同樣可以期待,尤其對於轉移、復發風險較高的晚期患者,術前放療有利於提高局部病竈控制率和總生存率,並且可以減輕症狀,緩解患者的痛苦。
【文末互動】
日常生活中盡量不要接觸石棉或滑石粉等有害物質,改善汙染環境,避免吸煙;調整好飲食,拒絕吃黴菌汙染和高脂肪食物,做好葷素搭配,註意飲食多樣化。減少精神上的刺激,以積極樂觀心態來麵對壹切,這樣能降低患卵巢癌風險。女性絕經後每6個月做次婦科檢查或超聲檢查;卵巢癌高危患者,特別是有婦科惡性腫瘤傢族史、患有不孕癥、青春期前後患風疹,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的人應引起警惕,以便於及早發現卵巢癌,及時治療。
壹般來說,新輔助化療多選擇蒽環類藥物和紫杉醇類藥物。
1、卵巢癌的病因
2、卵巢癌的早期症狀
3、卵巢癌高發人群
4、預防卵巢癌的方法
1、《小心“沈默的殺手”!九圖了解卵巢癌!》,河北省人民檢察院,2016-09-24
2、《關於卵巢癌,妳想知道的都在這里了》,健康界,2020-05-28
肺癌晚期,患者會經歷什麽?
晚期乳腺癌是乳腺癌進展過程當中壹個比較特殊的階段,無論是治療方法還是療效都有別於其他階段的乳腺癌,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經濟、心理等方麵的壓力。在制定治療方案的時候,應考慮到患者的意願,平衡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做到個體化,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
如果能夠獲得手術機會,那麽有沒有辦法可以增加手術成功幾率、提高預後呢?
對於很多女性來說,他們可能非常不願意在自己身上開刀,不過在這里我也要勸壹下,大傢在確診之後還是要首選壹下,用手術進行治療,如果要是輔助化療的話,雖然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不過成功率還是會比較低,壹旦癌症獲得了轉移,恐怕妳的身體也就瞬間垮塌了,在這壹方麵大傢還是要多加考慮壹下自身的情況。
遠離高脂肪食物,特別是動物性脂肪,不能大魚大肉的吃,以免引起身體肥胖,誘發卵巢癌變;卵巢癌跟體內荷爾蒙水平息息相關,若長期服用含雌性激素的保健品和藥物,會使得雌激素過量,升高荷爾蒙水平,導致卵巢發生癌變;平時應多吃含鈣食物,如綠葉蔬菜、牛奶或豆制品,每天的鈣攝入量應達到1000~1200毫克;拒絕吸煙酗酒,每年應做壹次婦科檢查,當出現消化不良、月經紊亂或腹部不適時應高度懷疑卵巢病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