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21日是第25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科學抗癌 預防先行”。依據國傢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和國傢癌症中心編制的《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識要點》,特別推出短視頻《愛翻譯的大裱姐·防癌科普係列》。
皮膚癌是指發生於皮膚表層的惡性腫瘤,這種疾病最常發生在被陽光直接照射的皮膚,如臉部、脖子跟手臂。多發於白人地區,中老年男性發病率較高,女性患者反而比較少見。
但這些症狀的出現不壹定就是皮膚癌,可以觀察壹下,如果長時間沒有消退或者好轉,就需要去醫院進行壹下檢查了。
真讓醫生給說準了,這真的是壹個惡性的黑色素瘤,也就是惡性的皮膚癌的壹種!
當妳知道身邊的人患癌了,妳會不會有點害怕,忌諱與他握手、交談,生怕被傳染,那癌症究竟會不會傳染呢?
由於我們體內有著強大的免疫係統,每當有外來異類細胞時,我們的免疫係統就會開始工作,而癌細胞也是由正常細胞轉變而來的,也含有正常的遺傳因素,因此可以被免疫係統及時發現並且消滅,就比如現在常見的器官移植前需要進行配對,防止出現排斥現象,我們的身體會排斥癌細胞就是這個道理。
切除後的腳底闆
所以在平時經常吃壹些維生素c比較高的食物能夠有效降低皮膚癌出現的幾率,而維生素c比較高的食物有檸檬、蘋果、聖女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原來李某出生於農村的王芳,高中沒讀完就輟學出去打工了,在工作期間,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某開始慢慢的學會了愛美,經常會去壹些小的商店或者小平臺上麵買壹些劣質便宜的化妝品,而殊不知,這卻在滋養著癌細胞。
因為皮膚是壹種惡性腫瘤,到了晚期以後會給生存帶來壹定的沖擊,也有很多患者因此而失去生命。但是要問皮膚癌能活多久,其實並沒有壹個大致上的範圍,因為牠和很多因素有關。包括病人自身的體質,癌症的擴散情況,治療方式的選擇,自身求生意識的強弱,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治療效果,也能影響到病人的壽命長短。
馬明醫生介紹,癌症起源於身體內部的細胞突變。細胞是身體最基本的單位,所有的組織和器官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正常情況下,細胞會按照身體的需要自我更新和分裂,但有時細胞的遺傳信息會出現突變,導致細胞增長和分裂異常。這些異常的細胞可以形成腫瘤,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腫瘤可以繼續生長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1.鱗狀細胞癌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牠癌前疾病轉化而成。生長較快,早期即形成潰瘍。有的呈結節樣或菜花狀,向深部侵犯較小,基底可移動;有的呈蝶狀,向深部浸潤較明顯,破壞性大,常累及骨骼。鱗狀細胞癌常伴有化膿性感染,伴惡臭、疼痛。多見區域性淋巴結轉移,作者遇壹頭部巨大鱗狀細胞癌,其惡臭無比,膿性分泌物較多,易出血;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其發病部位以粘膜皮膚連接處鱗狀細胞癌發展最快,粘膜發病者更容易轉移。
2.基底細胞癌起病時常無症狀,初期多為基底較硬斑塊狀丘疹,有的呈疣狀隆起,而後破潰為潰瘍竈改變,不規則,邊緣隆起,似火山口,底部凹凸不平,生長緩慢。轉移者極少,先發生邊緣半透明結節隆起淺在潰瘍,繼之漸擴大,可侵蝕周邊組織及器官,成為侵蝕性潰瘍。
3.鱗狀細胞癌以30~50歲年齡多發,基底細胞癌50歲以上多發。前者發病快,常在短期內快速生長;後者緩慢。鱗癌好發於下唇、舌、鼻、外陰、多發於皮膚粘膜交界點、潰瘍邊緣高起、紅硬、呈環狀、菜花樣外觀,周邊炎性反應顯著,多有區域淋巴腺腫大。基底細胞癌好發於眼眶、內眥、鼻、頰、前額、手背;潰瘍邊緣呈蠟狀、結節形、捲起,包有的呈黑色,炎性反應輕微或無,轉移極少,主要向深部組織浸潤。
(1)皮膚癌的發生要註意接觸性物質,對患有慢性皮膚疾患和某些職業以及接觸放射性物質、煤焦油、瀝青等的工作人員,如發生了皮膚丘疹或小結節,應警惕本病的發生。這也是診皮膚癌的診斷中很重要的依據。
(2)如果體表皮膚上發生了較硬結節,邊緣隆起,並有向四周發展之勢的話,應警惕到皮膚癌的可能,尤其是40歲以上的患者,更應該提高警惕。
(3)組織病理學檢查對皮膚癌的診斷有確診的價值。如果確診是皮膚癌,首先不要慌,壹定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判斷應該如何治療,進行多方麵的咨詢。壹般情況下,皮膚癌不易做手術,特別是腫瘤大的已經壓迫神經或者靠近大血管的情況,建議保守治療,進行食療。
雖然奶奶告訴他,腳底闆上長黑痣是福氣痣,是人上人。但是小航還是選擇去醫院看看。
在很多人的心里,得了癌症就衹有等待死神的到來。那癌症到底會不會傳染呢?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副主任醫師馬明表示,癌症不是壹種傳染病,因此無法通過接觸、空氣、食物或其他途徑傳染給他人。
馬明,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