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術後復查怎樣才是正常(癌症術後復查的作用)

2023-06-16 22:27:09
腫瘤網 > 腫瘤治療方法 > 癌症術後復查怎樣才是正常(癌症術後復查的作用)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復查是至關重要的,復查能及時發現細胞擴散和轉移情況,同時也能了解藥效。另外醫生可根據復查結果指導患者進壹步的護理,復查時需註意以下幾個事項。

癌症患者復查時需註意什麽?

手術後兩年內是癌症復發的高峰期,所以此階段必須做好護理工作,不能掉以輕心,每3個月到6個月復查壹次,特別是手術壹年內3個月復查壹次。衹要檢查結果都正常,壹年後每6個月復查壹次。2~5年根據身體狀況和復查結果確定檢查間隔時間。5年後衹要沒有異常,每年復查壹次即可。

5)加強免疫力的食物:如核桃、蘆筍、薏米等。

而5年之後癌細胞的復發和轉移率非常低,衹有少部分人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在臨床醫學上,把5年作為癌症治愈的時間點,來判斷癌症是否痊愈的標準。

增強自身免疫力對於預防復發有積極意義,癌症患者在治療後需要保持有充足的休息,讓身體免疫力可以得到提昇。

超聲檢査為甲狀腺彩超,其他影像檢査根據情況來定。

癌症患者經過放療、化療和靶向藥物治療之後,癌細胞會被大部分的消滅,說明患者身體對治療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同時表示預後效果非常良好。

“這位爺叔,妳開刀都2年多了,壹次復查都沒做,妳現在身體已經不舒服了,還不做檢查?我是中醫沒錯,但是我的眼睛也不是X光呀!”我說。

這就帶大傢簡單來了解壹下。

然而,牠畢竟是癌,也會復發,且復發之後很兇險,因此,術後定期復查尤為關鍵,牠能幫助我們早期發現腫瘤的復燃,從而及時將這種惡性回生的腫瘤細胞扼殺在搖籃里。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壹,其死亡率位於第壹位,復發轉移是肺癌手術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術後的隨訪監測非常重要,可以早期發現和治療復發轉移或第二原發腫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預後。

復查的項目:1.肺癌腫瘤標記物:便於對復發進行監測,且起著關鍵作用,故推薦患者每次隨訪均進行標誌物復查監測;2.CT檢查:是肺癌術後最常用的臨床影像學復查手段,各大指南均推薦術後患者進行胸部CT復查,腹部情況也可以通過CT檢查明確;3.頭顱MRI:在全身復查中,腹部、顱腦、骨骼作為全身遠處轉移的高發部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視,應作為復查重點,NSCLC無症狀腦轉移患者越來越多地被發現,可能是因為顱腦磁共振成像(MRI)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其在檢測微小病變方麵優於顱腦CT;4.全身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CT):在無症狀復發病竈診斷上有較高的敏感度及特異性;5.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和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可能是NSCLC早期復發監測的有用指標,但仍限於臨床研究階段,因此不作為常規監測項目。

推薦:1.前2年每6個月隨訪1次,每年第1個6個月方案A(血腫瘤標誌物,胸部CT),第2個6個月方案B(血腫瘤標誌物,胸部CT,腹部CT,頭顱MRI,骨掃描);2.第2年後每1年隨訪1次,每年方案B。病情變化及必要時可加做方案C(鎖骨上淋巴結超聲超,纖維支氣管鏡,EBUS/EUS,經皮穿刺活檢,淋巴結活檢及淺表腫物活檢,體腔積液細胞學檢查,痰細胞學,胸腔鏡,縱隔鏡,CTC,ctDNA,肺功能檢測,肺癌生活質量評分)。

推薦:1.前3年每3個月隨訪1次,每年前3個 3個月方案A,第4個3個月方案 B;2.第4-6年每6個月隨訪1次,每年第1個6個月方案A,第2個6個月方案B;3.第6年後每1年隨訪1次,每次方案B。病情變化及必要時可加做方案C。

1.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陽性

ⅠA-ⅠB期中度惡性亞型患者中,EGFR突變陽性和陰性的5年無復發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相近(分別為88.4%和90.1%),而ⅠA-ⅠB期低度惡性亞型患者無需根據EGFR突變加以區分,總體5年RFS高達98.5%。

對於高度惡性亞型且 EGFR突變陽性患者,在隨訪和治療模式不壹樣。EGFR陽性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輔助治療的患者與接受輔助化療的患者術後復發的模式存在差異,TKI輔助治療轉移部位最常見於中樞神經係統,高峰期在24-36個月;輔助化療最常見的是顱外轉移,高峰期在9-15個月(胸部、顱腦、骨骼、腹部和頸部復發率分別為69.0%、20.8%、20.8%、7.1%和6.6%)。

此外,ⅠA-ⅠB期高度惡性亞型患者中EGFR突變陽性的5年RFS劣於突變陰性(分別為43.8%和91.6%),高度惡性亞型患者其生長方式類型為微乳頭型或實體型,往往需要術後輔助治療。儘管EGFR陽性術後不同輔助治療存在不同復發模型,但總體都呈現較高的胸部和顱腦復發率,為了提高術後復查的檢出率及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這些患者需要更全麵的復查方案。

推薦:1.前3年每3個月隨訪1次,每年前3個 3個月方案A,第4個3個月方案 B;2.第4-6年每6個月隨訪1次,每年第1個6個月方案A,第2個6個月方案B;3.第6年後每1年隨訪1次,每次方案B。病情變化及必要時可加做方案C。

2.ALK及其牠少見突變(BRAF,KRAS,MET ,RET等)總體上對NSCLC患者表現出較差的預後,故在復查隨訪上應當適當增加隨訪頻率及部位。

EGFR、ALK、鼠類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變患者常見轉移部位與驅動基因陰性患者類似,均為胸部、顱腦、骨骼和腹部。在壹項研究中,不論分期早晚,無吸煙史的ALK陽性患者的5年復發風險比陰性患者增加了1倍,ALK陽性也與更高的腦和肝轉移風險有關。在ⅠA期NSCLC根治性切除術後的患者中,ALK陽性與更高的疾病復發風險相關;而且ALK陽性患者局部淋巴結復發率高於ALK陰性患者(83.3% vs.28.6%)。有較多證據支持:ALK融合突變患者具有高復發風險,與EGFR突變患者類似。

作者:admin | 分類:腫瘤治療方法 | 瀏覽:84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