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防癌的意識都很高了,如果壹個檢查就能知道自己患癌風險高不高,哪怕這項檢查貴壹點,相信眾人也會趨之若鶩。但是,動輒上萬壹次的腫瘤基因檢測,到底值不值得呢?是真的有用?還是給自己壹個心理安慰?
有網友說,自己的父親患癌去世,此後他壹直很擔心,害怕自己和孩子也中招,於是多方打聽,隨後了解到壹種基因檢測技術能評估患癌風險,於是咬了咬牙把省吃儉用的積蓄拿出來,帶傢人做了檢測。在知道傢人風險比較低後,他終於能放心了。
今年3 月,壹篇與“核子基因”有關的文章提到,“僅深圳壹個城市,核子基因就實現日均檢測超100 萬人份。疫情兩年以來,核子基因累計檢測超過2 億人次。”
CRISPR最早是1987年日本科學家在大腸桿菌的基因體中發現的壹段規律性序列,後來被證明是細菌免疫係統機制。細菌遭到病毒攻擊後,會挑選病毒的壹段DNA碎片插入自己的CRISPR序列,並生成互補的引導RNA。在病毒下次入侵時,細菌體內的Cas9活性酶就可以快速識別病毒DNA並將其切割摧毀。因此,CRISPR-Cas9也有“基因魔剪”之稱。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安斯泰來第壹次開發基因療法受阻,更有多傢藥企有著與之相似的經歷。
2021年9月,安斯泰來旗下另壹款基於AAV病毒載體的基因治療產品AT132,因發現在治療X連鎖肌小管性肌病時出現肝毒性問題,1名患者死亡,主動宣布停止臨床。該事件至今仍未有相關信息的更新。
然而,2021年8月,藍鳥生物第二次遇挫。當時公司正在進行的另外壹款新藥Eli-Cel的臨床試驗,在壹名患者被診斷出MDS後,也被FDA要求暫停臨床。這壹次,藍鳥生物表示將與FDA合作查明原因,並懷疑其LLV病毒載體可能存在問題。不過,其同時也認為,即使可能存在相應的風險,但基因治療所帶來的益處仍然大於潛在風險。
另壹方麵,基因療法的融資依舊火熱。據醫藥魔方數據庫顯示,2021年全球基因治療領域融資案例和金額明顯增加。融資案例從2020年的43起增加到2021年的72起,同期融資金額則從29.4億美元增加到32.4億美元。
那麽,BMS、強生這樣的大型MNC都難以解決的細胞治療產能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對於強生此前提出西達基奧侖賽年銷售額50億美元的目標,產能尚且不足,銷售額將如何達成?
過去,死亡病例和癌症報告曾引發基因治療領域的監管風暴。與之相比,Editas遭遇的這個挫折,並沒有出乎業內人士意料之外。壹年前公布的試驗初步結果,已經顯示許多患者沒有臨床改善。
近幾年,基於PCR(艾德生物)、NGS(雅康博、臻和生物等)等分子診斷技術,以非固態生物組織為標本進行取樣的液體活檢技術發展迅速,國內基因檢測科研機構和廠商的產品線亦逐漸從腫瘤藥物伴隨診斷拓展到遺傳風險評估、疾病早測、療效監測等。
網友不甘心,總是要找個答案出來,於是,在繼續深挖之下,藏在核子華曦和張珊珊背後的“幕後大BOSS”終於露出了水麵,原來,全國這麽多傢核子華曦檢測實驗室,背後的大股東都是同壹個人,這也就是核子華曦的實際控制人,張核子。
賣兩塊錢壹斤的土豆就被罰了30萬,這30萬也不知道多少年賺得回來,網友壹下子就不淡定了,可沒辦法,執法人員是按照文件辦事,情理和法理,有時候就是個兩難的問題。可這麽壹對比下來,咱們對於違規核酸檢測機構的處罰是不是太溫柔了?
就像核酸檢測可以防控新冠壹樣,基因檢測是腫瘤細胞的“致命天敵”。基因檢測可以準確判斷腫瘤發生或耐藥原因,從根本上找到精準治療目標,從而剿滅或抑制癌細胞生長。無論是初治患者,還是耐藥患者,治療前都必須進行基因檢測,已經成為癌症診療共識。
投資傢網曾寫過壹傢註冊資本5000 萬元,參保人數為零,喜歡用臨時工的核酸檢測公司,賽斯基因。牠們以核酸檢測結果造假、“空手套白狼”聞名。
值得註意的是,全球首款BCMA CAR-T——BMS的Abecma也曾在2020年擱置英國上市進程,產能不足也是原因之壹。而到了2022年,產能仍舊限制了強生/傳奇的西達基奧侖賽的市場擴張,其中的癥結到底在哪?
合作終止
防癌抗癌,牢記“四個不”,或比基因檢測更靠譜
安吉麗娜·硃莉在《紐約時報》上刊文“My Medical Choice”,講訴她決定手術的原因和經過。
乳腺癌BRCA基因檢測小知識
其中,紐福斯的AAV基因治療藥物NR082和中因科技的基因治療藥物ZVS101e,獲得了FDA的孤兒藥認證。至善唯新的B型血友病原創靶標基因藥物ZS801註射液的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國傢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受理。
健康人群
壹、基因檢測指導腫瘤精準治療
二、遺傳篩查預知患癌風險
三、癌症早篩讓腫瘤根治成為可能
2020年5月29日,阿健在網絡上發布了他的第壹條視頻——《壹個直腸癌晚期患者的無助請求》。視頻里的他,與二三十歲的年輕小夥子無異,完全看不出他已經處於直腸癌晚期了。然而,因為他患的是晚期直腸癌,基本喪失了手術機會,短短壹年,他從壹個陽光帥氣的小夥,變成壹個瘦骨嶙峋的“老頭”,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四、腫瘤基因檢測,這些事項需要註意!
1、並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有對應的藥物治療
2、基因檢測並不是隻做壹次
3、大部分檢測項目都可在醫院內進行,不要盲目院外送檢
寫在最後: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這個領域還是有非常大的空間,產能並不過剩。”李琦琛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當下大多產品未進入到臨床中後期,但臨床前期也會是壹個逐步放大的過程。比如,每壹個上市產品背後都有幾十個臨床產品的支撐,每壹個臨床產品背後又可能有數十個申報產品支撐,呈幾何放大形態。對標海外市場,中國也僅占了10%左右,把產能放到整個國際市場上來看,走出去市場空間較大,現在並非過剩。”李琦琛認為,目光需要放長遠壹些,產能的評價維度不能靜止來看,當前可釋放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