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在中國的發病率僅次於肺癌。醫生提醒,如果出現這6個症狀,就要當心是腸癌的早期信號:①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與便秘交替應引起註意;②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血便等;③消化道炎癥;④腹部包塊;⑤糞便帶血或黏液;⑥貧血、消瘦、乏力及低熱。
直腸癌是壹種較為常見的癌症,但是牠的早期症狀壹般都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或者誤認為是壹般的消化係統問題。因此,了解直腸癌的早期症狀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人們及早發現疾病,進行早期治療,提高治愈率。
當人體腸道出現直腸癌會引起腸道功能的紊亂,很多患者吃飯後就會出現腹部脹痛的感覺,甚至很多患者吃完飯後就容易出現打嗝的症狀。
尤其是早期的直腸癌患者,通過這種簡單的檢測方式,能夠查出80%以上的病變。
傢族中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比普通人要高出許多,因此建議這類人群定期進行大腸癌的篩查。
不想讓腸癌“盯上”妳,盡早遠離這4點
肛門是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是人體消化道末端部分,主要組成是直腸末端的黏膜和肛門局部皮膚,再往深層有肛門的內括約肌、外括約肌。
我們正常排便是因為糞便到了直腸時會刺激周圍的直腸粘膜,然後引起相應的神經沖動傳遞到大腦皮層,再由大腦下傳指令,讓肛門括約肌放鬆,糞便順利排出,但是直腸出現腫塊後,也會產生刺激,讓大腦以為要排便,使得直腸癌患者不時跑廁所但又便不出什麽或者有便不幹凈的感受。
拉大便的次數增多是直腸癌的首發症狀,因為隨著腫瘤增長可強烈刺激腸道黏膜,進而引起腸道異常收縮,生成排便反射,刺激糞便排出。每天吃的食物並不多,但每天排便次數超過三次,同時伴有排便不盡感,應高度懷疑腸癌。
盡量不要吃油量大、糖分高的食物。有這種飲食習慣的朋友,應當盡快調整為清淡飲食,註意營養均衡。並且要適當減少紅肉的攝入量,多增加白肉的攝入量,尤其是魚肉,含有豐富的營養素,有利於我們的胃腸道和心血管健康。多吃瓜果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把精細米麵改成粗糧,可以在白米飯中摻入壹些不同種類的粗糧,增加飽腹感的同時不容易發餓。
·腸炎等消化道疾病。如果腸道本身就有損傷,比如腸炎、大腸息肉多發等,會加大腸癌的發生率。
有些人會疑惑,廣東人素來以“飲食清淡”聞名,相對於周邊地區重油、重辣,似乎廣東人的飲食結構與結直腸癌高發並不掛鉤,為何腸癌的患病率會壹直上升呢?
其他壹些因素;肥胖、久坐不動、大便習慣不良等問題。
腹脹是卵巢癌的“紅牌”警告,常為首發症狀,在沒有摸出來下腹部腫塊前就會發生。原因在於腫瘤本身壓迫並在腹腔內牽拉周圍韌帶所致,加上卵巢癌常伴有腹水的發生,因此常有腹脹感。
大便潛血檢查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有出血性病變。
(5)調整心態:現有的科學已證明不良情緒可影響機體的免疫力,而免疫力的下降是腫瘤發生的土壤。
1、大便次數增加,平常壹般正常人是壹天壹次大便,但是如果大便次數增加到2-3次,排便稀爛、便秘或者大便頻率拉長時就要警惕了。
2、大便性狀改變,腫瘤早期還是壹個息肉,可能隨著時間慢慢癌變會增加腸道的分泌物刺激腸道蠕動,從而導致大便稀爛,如果腫瘤出血感染等,也會出現大便帶血或者膿血便等,便血需要和痔瘡破裂初學進行鑒別。
3、消瘦、體重下降。腸癌早期壹般不會出現消瘦,如果身體已經出現消瘦、體重下降,並且排除減肥等已知疾病情況需要警惕是否是腫瘤的可能性。
直腸位於盆腔,長度大約12-15cm,下接肛管約2-3cm至肛門,直腸腫瘤有腫塊、潰瘍、浸潤等形狀。
高蛋白和高脂肪飲食,尤其是攝入太多動物性脂肪可刺激膽汁分泌,增加腸道中膽汁含量,同時也會刺激厭氧桿菌生長和繁殖,此類細菌可直接作用於膽固醇和膽酸,然後生成致癌物質。所以應改變此飲食結構,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粗糧,能促進胃腸道蠕動,縮短致癌物質在腸道停留時間,降低腸癌風險。
患者在病情恢復期間要養成好的排便習慣,盡量減少憋便,減少對不易消化類食物的攝入量,以免便秘發生後導致大便幹硬,從而不利於病情的恢復。
這其中,大便隱血試驗、結腸鏡檢查以及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都是靠譜的結直腸癌檢查方法。
貴州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科副主任王文玲表示,久坐的人群,腸道蠕動減弱、減慢,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結腸內滯留並刺激腸黏膜,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環不暢,會導致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這些都增加了大腸癌的發病危險。
(1)定期篩查:有明確傢族史者,建議年齡在40歲之上的高危人群,每年進行常規腸鏡檢查。常規人群,堅持定期體檢;
但若留心,其實腸癌來臨前還是會發出危險信號,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利於提高治愈率。
我們比較推薦有氧運動,例如散步、瑜伽、慢跑等,這種運動量不大,不會讓患者太累。如果有關節、心血管方麵的不便之處,可以采用這種輕量的運動方式,既適當地鍛煉了關節和肌肉,又不至於因程度太強烈而受不了。
造成腸梗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結直腸癌是腸梗阻的原因之壹。當腫瘤進展到壹定程度的時候,隨著腫塊的增大腸腔就會越來越狹窄。隨著進壹步的發展腫瘤就有可能完全地堵塞腸腔,糞便等無法在腸道中正常的通過,造成腫瘤性的腸梗阻。
腸鏡檢查不但可以發現息肉,而且還可以在檢查過程中切除小息肉。內鏡下黏膜切除、黏膜下剝離技術不斷進步,不但可在結腸鏡下切除結直腸息肉,也可在結腸鏡下切除早癌。所以高危群體壹定要註意腸鏡的篩查。
外科手術治療包含以下幾點
然而,正因為便血是痔瘡的症狀之壹,臨床上還有壹種肛腸疾病為此常常被人們忽略,那就是“直腸癌”。據浙江癌症中心發布數據顯示,我國直腸癌發病率正以每年1.7%上漲,平均每1.5分鐘,就有壹人被確診為直腸癌。
但現在大部分人的不重視以及誤判,導致直腸癌常常被拖成了晚期,同時由於直腸癌的死亡率在眾多癌症中也是排名第四位,因此像這樣得不到及時治療也很可能造成死亡。
1、便血特徵不同
2、伴隨症狀不同
因此,為了預防腸癌,壹般普通人是要求45歲之前到醫院完成第壹次腸鏡檢查,有腸癌傢族史的則要求35歲前完成,而對於發病率早且惡變程度高的這兩種遺傳疾病,則建議在20—25歲前做腸道檢查。
高醫生介紹,如果在第壹次檢查中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可在3-5年再來復查,而要是查出腸道有息肉或者炎癥性腸病等情況,則需要1年1次定期隨訪檢查,有的復查間隔要更短,需根據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最後,由於直腸癌還可能會復發,患者在治愈後也要定期去醫院復查。同時為了直腸癌的恢復,生活中還要註意對體內營養的補充,以及進行適當活動,此外也要學會心理上的調節,有的低位直腸癌患者因無法保肛而做了永久的“造口”,這對於自身心理上也需要壹定的適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