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轉移會引起血小闆降低嗎,以及癌症的皮膚癢會起疙瘩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血小闆的生成主要在於骨髓,牠對我們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不過壹些身體原因可能導致血小闆減少,最近小林的姥爺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小林提到,姥爺是前列腺癌轉移,血小闆衹有15000-20000,這種情況應該怎麽辦呢?有沒有緩解之法?
血小闆減少癥是癌症患者的常見問題。牠可能來自放化療,也可能來自自身疾病。自身疾病引起的暫且不說,今天我們說說腫瘤原因引起的血小闆減少怎麽辦?
血小闆的生成主要在於骨髓,但是化療是壹種無差別攻擊的療法,通過服用化療藥物,血液可以將藥物帶到骨髓當中去,從而對骨髓也產生了影響,其實這雖然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但是這確實發生了,骨髓的造血能力降低,當然也會影響血小闆了。這也是化療最大的壹個副作用。
不隻化療會引起血小闆降低,癌症本身也可以造成血小闆的降低。如果脾臟腫大,大量的血小闆在脾臟瀦留、消耗,也會引起血小闆減少。臨床上,腫瘤患者脾臟腫大,多見於肝硬化繼發肝癌的患者。
如果是由癌症或化學療法引起的血小闆減少癥,那麽預防可能很難進行。但是如果已經發生了血小闆減少癥的話,那妳可以嘗試以下的幾種方法進行緩解。
方法壹,註意口腔護理
吃完東西後應該刷牙。用超柔軟的牙刷、棉簽或紗布輕輕刷牙,這樣牙齦就不會流血。每次使用前用熱水軟化牙刷,使用牙線時要非常小心。使用潤唇膏或凡士林保持嘴唇濕潤,防止開裂。
方法二,避免出血
避免接觸那些可以導致受傷的運動。在使用任何使用壓力或按摩技術的輔助療法(如針灸,指壓,瑜伽或脊椎按摩療法)之前,應該主動咨詢醫生並說明自己的病情。
方法三,密切留意
鼻出血、牙齦出血以及皮膚粘膜下發現淤血等,都是血小闆減少的重要證據,如果出現了這些徵兆,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
腫瘤患者采取化療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血小闆減少的情況,如果出現了,首先要降低化療劑量,甚至停止化療,這就意味著腫瘤的治療周期延長。
參考文章:
[1]魯靜.重組人白介素-11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所致的血小闆減少治療作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34):142+144.
[2]向健,王俊,羅倩,張藝小.血液病患者化療後並發出血與血小闆及白細胞計數關係[J].臨床軍醫雜誌,2019,47(01):103-105.
秋冬,是皮膚病的爆發期。由於天氣乾燥,皮膚有時會幹癢難耐,越撓越癢。
去年年底《半島晨報》的壹則新聞里,江蘇泰州的黃奶奶也有這樣的問題。
當時88歲的黃奶奶經常感覺身上瘙癢難忍,經醫生的檢查,黃奶奶的皮膚瘙癢症狀是胰腺腫瘤造成的。很不幸的是,黃奶奶皮膚瘙癢已經持續幾個月之久,被診斷為癌症時,腫瘤已經發生了腹腔轉移,既不能手術,也不能做化療了。所以,身體上有什麽不明原因的異常症狀時,應及時檢查,平時也要做好體檢。
看過壹些癌症科普文章的人都會知道,除了不同類型的癌症有特定的症狀外,常見的癌症普遍症狀壹般有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疼痛等等。但是,皮膚也會有提示癌症“突擊”的症狀嗎?
根據醫學界的觀察,壹些皮膚瘙癢症狀的確與內臟的惡性腫瘤有密切的關係。然而,現在醫學界還沒弄明白其中的原因。有專家猜測,皮膚瘙癢是癌細胞產生的組織胺、蛋白內分解酶等活性物質經血液循環到達皮膚,刺激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所引起的。這種皮膚瘙癢在癌症發病初期表現明顯,是癌症的壹個先兆。
癌症表現出來的皮膚症狀還不止是瘙癢。紅斑、發黑、增厚等都可能是癌症早期信號。曾經有調查發現,直腸癌患者中,有50%可因腫瘤引起瘙癢;生殖器腫瘤患者中,25%可因此發生生殖器周邊特別瘙癢。統計顯示,肺癌、白血病、食道癌等都有泛發性的皮膚瘙癢,有的瘙癢程度特別嚴重。發現鼻子內部奇癢的,更要小心。
皮膚瘙癢可能是天氣乾燥,可能是上麵說的癌症導致的。不僅如此,全身性瘙癢常常和壹些係統性疾病有關,比如糖尿病、肝膽疾病、尿毒癥、甲狀腺疾病、血液病、變應性疾病、腸道寄生蟲、習慣性便秘、月經不調、神經性疾病、精神焦慮等等。
內臟器官出現癌症所引發的皮膚症狀壹般有以下這些。
皮膚瘙癢:這是我們已經仔細討論過的壹點。這種皮膚瘙癢壹般全身性的,且非常頑固,用藥無法止癢。許多癌症會誘發這種症狀,比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有的腫瘤會導致局部瘙癢,比如上述的生殖器出現的腫瘤。
皮膚炎:癌症導致的皮膚炎具有彌漫性,多位於外露或四肢關節背麵,臨床表現是多形性紅斑、水腫、肌肉酸脹、無力。癌症導致的皮膚炎案例中,男性多是肺癌、胃癌、鼻嚥癌,女性則多為乳腺癌和宮頸癌。
黑棘皮病:得該皮膚病的患者會在腋下、乳房下、肚臍窩,或者外生殖器上出現深色皺褶。這些皺褶乾燥粗糙,日後顏色會逐漸變深,呈灰粽色或黑色,紋路加深,上麵還會有小乳頭狀或疣狀凸起。良性的黑棘皮病,是壹種遺傳綜合徵,而惡性的幾乎都與內臟腫瘤有關,多見於胃癌、胰腺癌和結腸癌。
帶狀皮疹:日本學者在醫學文獻上報告,癌症患者里有12%會有帶狀皮疹,年老者比例更高,多見於淋巴瘤、白血病。壹般的帶狀皮疹多局限於身體壹側,而惡性腫瘤導致的帶狀皮疹分布全身,反復發作。發生帶狀皮疹的癌症患者,多半預後不良。
魚鱗病:有皮膚乾燥,且出現魚鱗狀皮屑,要警惕可能癌症導致的,多為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乳腺癌和肺癌。
多發性紅斑:多發於手、足、背、前臂、小腿等皮膚上,呈圓形紅斑、水腫,中心有水皰,可能是白血病、肺癌、乳腺癌、多發性骨髓瘤造成。
內臟腫瘤可能會導致皮膚出問題,但皮膚上的問題也可能是皮膚本身出現癌症造成的。皮膚出現的濕疹、潰爛,小小的痣變大,且形狀變得不規則,都可能是皮膚癌發出的警號。
好問君提醒大傢,皮膚上的問題非常復雜,如有上述不正常現象,要盡快找醫生查明。
參考資料:
1.《覺得身上癢沒當回事,壹查竟是癌!連手術機會都沒了…》.半島晨報.2018年12月28日
2.《皮膚瘙癢可能是癌症 那些腫瘤會有瘙癢症狀?》.人民網.2016年8月8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與我互動:妳有沒有發現自己皮膚出現小問題呢?或是關於皮膚問題的疑惑,在評論區與我互動哦~
“醫生,我愛人在化療期間白細胞下降的很厲害,要不要停止化療啊?”
“醫生,為什麽化療期間白細胞數目下降了?是不是治療出了問題?有什麽辦法升白細胞嗎?”
很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都需要定期檢查血常規的檢查,但同時就會發現體內白細胞數目嚴重下降,而這壹現象也成為了化療患者最為擔憂的地方。
化療是利用化學藥物阻止癌症患者體內癌細胞的異常增殖、浸潤乃至轉移,並且可以起到殺死癌細胞的作用,然而這種“以毒攻毒”的治療手段,在壹定程度上也會對正常健康的細胞有損傷作用,除了會引起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以及脫發等不適症狀,其實骨髓抑制也是化療最為常見的壹個副作用。
實際上化療藥物對增殖過快的細胞都會有抑制的作用,比如癌細胞以及骨髓造血細胞,也就是說化學藥物通過靜脈或者口服給藥之後不僅會作用在癌細胞身上,骨髓細胞也會受到傷害並出現骨髓抑制,最先出現的就是白細胞數目降低,而後同屬於骨髓造血係統的血小闆也會有下降的表現,其中白細胞降低表現為免疫力下降以及容易受到感染,而血小闆降低則表現為容易磕碰出血或凝血異常等。
化療期間白細胞數目降低其實是正常的壹個化療副作用,而臨床的醫生也可以通過白細胞、血小闆下降的程度來判斷患者體內骨髓抑制的情況,並且通過判斷以確定接下來的治療方案。
白細胞主要負責免疫而白細胞降低也會降低癌症患者免疫能力,如果不及時升高白細胞,會導致癌症患者容易感染或者遭受病菌的侵襲,此時看似普通的感冒都可以成為致命壹擊。而患者通常可以通過吃藥或打針等方式暫時性提高體內白細胞的數目,其中“升白針”就很常見,不過升白針也有使用註意事項:
•升白針的使用與化療時間要有間隔,通常避免化療期間或者化療後立刻打升白針,壹般在化療後的24至48小時註射升白針效果會更好,並且註射升白針後,要至少間隔24個小時以後才能繼續進行化療,避免損傷增殖周期的造血細胞或導致化療不耐受。
•壹般升白針的用藥時間不應該少於三天,因為用藥時間太短作用不大且停藥後白細胞會降到最低數值,加重感染的風險。
•不宜反復的利用升白針,因為升白針並不是幫助患者恢復骨髓造血係統而是降低白細胞的雕亡速率,隻能作為升高白細胞的暫時性的手段,而過度的利用升白針其實很容易導致骨髓造血係統枯竭或使白細胞異常低下,也有可能導致患者貧血。
骨痛:骨痛是打升白針後最為明顯的壹個症狀,通常在患者的腰骶部會有酸痛的症狀,疼痛感強烈並且有患者主述甚至無法直起腰部,另外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肌肉酸痛的不適,壹般停藥後可以緩解。
嗜中性粒細胞性皮炎:癌症患者在打升白針後會有高熱以及皮疹的情況,嚴重時需要予以皮質激素治療。
第二腫瘤風險:升白針在壹定程度上會刺激骨髓中的造血細胞並使其增殖,特別是大劑量的情況下很容易讓患者出現第二腫瘤的問題,不過即便患上白血病的風險會增加,但是綜合分析註射升白針的利大於弊。
脾臟破裂:臨床對供者註射升白針以起到動員外周造血幹細胞的作用,但也有出現脾臟破裂的個案,建議醫生警惕。
化療期間白細胞下降導致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此時壹定要註意預防感染,並且要及時予以高蛋白且有營養的食物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