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早期癌症需要化療嗎,以及早期癌症的症狀和前兆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術後化療不見得都有用!”
為了病人,也是為患上肝癌的自己,找到這個答案,廣州復大腫瘤醫院的院長徐克成前前後後用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從醫多年,徐院長發現了壹個現象,很多肝癌患者都在壹邊化療,壹邊轉移。
所以他常常在想化療對肝癌究竟是有害還是有益?為了找到答案,他每個月都要查閱文獻,10年來查閱了1000多篇,最終壹篇“包括57份研究,涉及4756例膽管細胞性肝癌,患者年齡49-67歲”的文章告訴了他答案,“術後輔助性化療或放療不顯示是有益的”。
基於這個答案,當他自己患上肝癌之後,很多醫生都建議他手術後做化療,他主動拒絕了,而是采用了強化免疫力的綜合康復措施。幸運的是,從2006年至今,徐院長已經患癌15年無復發。
化療對癌症患者來說是“噩夢”壹般的存在,甚至有化療會讓人死得更快的說法,很多人看到徐院長的經歷,就會覺得化療果然不是壹個好東西,真的是這樣嗎?
壹、化療副作用大還是好處更大?化療和手術、放療為三大腫瘤治療手段,其中化療為全身性治療手段、手術和放療為局部治療手段。對於腫瘤患者而言,使用化療有利也有弊。
中晚期發生轉移的腫瘤患者或有全身轉移傾向的腫瘤患者,采用化療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是,化療藥物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給正常細胞帶來損傷。化療會引起患者會出現壹係列的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異常、脫發、肝腎功能不全等。
重慶市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東林表示,進行化療的患者其實不必過於擔心。大部分的化療副作用和毒副作用是可逆的,通過藥物輔助可顯著減輕患者的副作用。也就是說,規範治療的前提下,化療作用於人體是利大於弊。
值得註意的是,化療也需要對癥。對於部分患者而言,進行化療反而對病情不利。
三、有些癌症別化療,否則弊大於利王東林主任指出,化療並不適合所有腫瘤患者。這兩類患者,進行化療需慎重。
1、分期非常早的癌症
臨床上將癌症分為四期,分別為I/II/III/IV期。其中,I期又可分為Ia和Ib兩種,Ia期術後無需進行化療,Ib期術後高危者可考慮進行化療。換言之,分期越早的癌症、沒發生轉移前,如原位癌和Ⅰ期癌症不需要用上化療。
2、對化療不敏感的癌症
不同的癌症對於化療藥物敏感程度也不同,如小細胞肺癌、絨毛膜癌、惡性淋巴瘤以及白血病等,對於化療較為敏感,通過化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胰腺癌、肝癌等癌症,對於化療藥物不敏感,使用化療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壹般不建議進行化療。
上述的兩種情況,使用化療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額外負擔,反而不利於病情康復。所以不建議進行。臨床上也不乏壹些經過痛苦的化療後依舊離世的患者,是否是化療加速了他們的死亡呢?
三、為什麽做了化療受了很大的罪,病人最後還是走了?腫瘤三大治療手段,在治愈率上有不同的貢獻值。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手術貢獻了腫瘤治愈率的22%,放療和化療分別占有18%和5%。
化療僅貢獻了這麽低數值的治愈率?這不正是說明化療會加速死亡嗎?
其實不然,化療不會加快患者的死亡速度。化療的作用是有限的,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產生了耐藥性。當化療藥物失去療效時,腫瘤細胞會在體內肆意生長,最終引起患者死亡。正因為如此,導致很多人誤認為是化療引起的腫瘤患者死亡,這口“黑鍋”是時候給化療摘下了。
此外,小艾提醒壹些正在治療的患者,做好這些事,對妳的恢復有很大益處。
四、做化療需要註意什麽?1、註意保護心臟、肝臟、腎臟
化療期間,患者需要定期檢查心臟、肝腎以及腎臟功能,定期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其他臟器是否存在功能異常。另外,還要註意多攝入水分,這樣做可壹定程度預防藥物帶來腎臟毒性。
2、調整飲食
對於正在接受化療的患者而言,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為主,同時要註意補充充足的營養。適當增加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的攝入,註意每餐不要吃得過飽,養成少食多餐的習慣。
3、適量運動
運動對於患者的康復也很有好處,建議患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量力而行的進行運動。對於體質和病情的恢復,均有益處。
4、保持良好的情緒
情緒對於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保持好的心態對於免疫力恢復有很大幫助,可顯著提高治療的效果和預後。
關於化療,牠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不堪”。相反,牠拯救了很多癌症患者的生命,對化療壹定要持有正確的心態,該治療時不要過度地抗拒。說了這麽多,妳還認為化療是在害人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妳的看法。
參考資料:
[1]《滾蛋吧,腫瘤君!老年人化療要註意些啥?往里戳!》.自貢市第五人民醫院.2020.11.18
[2]《早期的癌症壹般不需要化療參與,需要化療時意味著什麽?》.健康界.2020.5.23
[3]《化療可以延長生存期,敏感性強的腫瘤別放棄》.上遊新聞.2019.2.1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根據肺癌TNM分期,T表示腫瘤的直徑大小和範圍,N表示區域淋巴結,M表示遠處轉移。雖然早期肺癌的標準不太規範,習慣上多把1期肺癌列為早期肺癌。按照第八版的TNM分期,1期包括1a期和1b期,1a期包括T1a、T1b、T1c,1b期包括T2b。術後需要不需化療,要根據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和類型。是小細胞肺癌還是非小細胞肺癌。有否有復發轉移的風險,然後進行綜合判斷分析,做出決定。
非小細胞肺癌按照TNM分型,壹般認為處於T1a、T1b、T1c、T2a期是早期肺癌。T1a瘤體直徑≤1厘米,T1b瘤體直徑>1厘米但是<2厘米,T1c瘤體直徑>2厘米但<3厘米,T2a腫瘤直徑>3厘米但小於4厘米。周圍包繞肺組織及臟層胸膜。無遠處轉移、無淋巴結轉移、無胸膜侵犯,壹般術後無需任何輔助性化療,3個月復查壹次便可。但如癌細胞低分化、有癌栓、切緣小等,術後也得進行輔助性化療。
小細胞肺瘤分局限期和廣泛期。局限期局限於壹側胸腔、同側肺門、雙側縱膈或同側鎖骨上,便於根治性放療。即使早期手術切除也得聯合化療。廣泛期為多發性肺轉移,很難耐受根治性放療,多采用化療。
小細胞肺癌對放化療非常敏感,病程短,早期小細胞肺癌腫瘤消失快,復發也快。近年免疫靶向藥和靶向藥也是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手段。既是病竈消失也要隨時要進行監控,稍壹大意就會復發和播散。
在生活中,如果說人們最不想遇見什麽疾病,癌症絕對是排名最高的壹種。
不少癌症的發生是壹個緩慢的過程,壹般在接觸壹定量的致癌或促癌物質10年或更長時間後,才會引起細胞突變進而發生癌變。大約77%的癌症病人在確診時在55歲以上。
在這壹漫長過程中,人們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預防、幹預和早期發現。壹句話,恐癌之心不可有,防癌之心不可無,我們要積極地更新觀唸、學習知識、改變行為,遠離癌症。
壹、院士提醒:人體12個器官,最容易患癌根據1969年美國研究學者希普納的研究,人類正常細胞的DNA上就有“癌基因”。現已證實,癌基因對胚胎發育、細胞增殖、細胞再生、神經發育和維持細胞生命活動等,都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人體每個細胞內大約含有1000個“原癌基因”,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長癌。然而,人體細胞內還有“抑癌基因”,衹有當癌細胞被激活,人才會生癌。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表示:“癌細胞是人體內非常活躍的搗蛋分子,幾乎可以說是無孔不入。除了指甲和頭發,牠可以在人體的任何部位生根發芽、四處蔓延。而且研究發現,人體中有些部位的確格外受其‘青睞’,但男女會有明顯不同。”
其中,位居男性發病率前十位的分別是:肺、胃、肝、食管、大腸癌、膀胱、胰腺、腦、淋巴、腎;位居女性發病率前十位的分別是:肺、乳腺、大腸、胃、肝、食管、卵巢、宮頸、胰腺、腦。
以上12個器官更容易被癌症“侵襲”,若在人體圖表中標出來,那就是壹張典型的“人體癌症地圖”。
此外,郝希山教授還介紹,我國癌症病人具有壹定的地區特色。例如,遼寧和山東人喜歡喝酒、飲食偏鹹,而江蘇、福建地區的人愛吃腌制食品,所以這些地方胃癌發病率就相對高壹些。結直腸癌高發地區多為浙江、上海、江蘇等,高發人群多為高脂飲食久坐少動的城市人。甲狀腺癌和乳腺癌更是偏愛壓力較大的都市白領女性。
二、身體的求救信號,別視而不見既然有容易發生癌症的器官,那麽在癌症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器官勢必會給出信號,提示我們身體有變。若能及早發現這些信號,或許能夠將癌症扼殺在萌芽狀態。
1. 鼻子
不明原因鼻出血,排除外傷、外力、天氣乾燥或高血壓所造成的壹過性鼻出血,或是經常出現鼻塞、鼻涕帶血以及單側頭痛與復視,可能與鼻嚥癌、血液病等腫瘤有關。出現這些症狀後建議做個鼻嚥鏡檢查,以確定症狀是否是鼻嚥癌所致。
2. 口腔
假如口腔潰瘍按普通治療壹個月左右後還不見好轉,且潰瘍程度加重,這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信號。若口腔黏膜反復點狀出血,或有口腔潰瘍及進行性貧血和發燒,要考慮是否有白血病。對此,定期口腔檢查不僅能早診早治口腔常見病,也有望早發現口腔癌和癌前病變。
3. 大便
大便帶血,如果同時伴有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與便秘交替等),里急後重(腹痛窘迫,時時欲便,肛門重墜,便出不爽),並伴有黏液血便,或大便形狀變扁變細,可能是結直腸癌的早期表現,不能簡單的自我診斷為痔瘡。出現此類異常需盡快到醫院做腸鏡檢查或者遵醫囑進行肛門指檢。
4. 尿液
尿血,特別是出現無痛性血尿間歇發作,伴有腰部不適,可能是膀胱癌、腎癌的信號。老年人排尿困難,尿流變細,尿意頻數,夜尿增多,要考慮是否是前列腺癌。當出現無痛性血尿要先做個尿常規和泌尿係統B超,必要時再做CT和膀胱鏡進壹步確診。
5.陰道
長期外陰部瘙癢、糜爛,以後發展到潰瘍,或者結節狀菜花樣腫物者,要考慮是否是陰道癌。
性交後陰道出血,絕經1~2年以後又出現的陰道流血,白帶增多有汙血,或陰道流出米湯樣分泌物,要考慮是否是宮頸癌或宮體癌。
建議女性在有性生活兩年後,最好每年進行壹次婦科檢查,定期接受宮頸細胞學/HPV檢查直至60歲。如有異常陰道出血、白帶異常,及時就醫。
三、有效防癌,需註重針對性英國癌症研究組織認為,42%的致癌因素是個體可以控制的,包括吸煙(引起86%的肺癌、65%的食管癌、37%的膀胱癌、29%的胰腺癌)、不良飲食(引起51%的胃癌、56%的頭頸癌)、陽光過度暴曬(導致86%的惡性黑色素瘤)、乳頭瘤病毒感染(幾乎100%的宮頸癌)。
《中國2015年癌症統計》指出,引發癌症的外源性風險,90%可以人為控制,包括吸煙、環境汙染、導致肥胖的飲食等。因此,癌症的正確應對策略不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而是“盡人事,聽天命”,所謂的“天命不濟”,不應被當做“不盡人事”的理由。
去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團隊在《柳葉刀》上發表論文,針對我國人群,分析了我國各個癌症,是由5大類23個主要致癌風險導致的。
分別包括行為因素,如吸煙、喝酒、不運動等;飲食因素,如水果、蔬菜攝入不足,紅肉、加工肉攝入過多;代謝因素,如超重、糖尿病等;環境因素,如PM2.5和紫外線等;感染因素,如幽門螺桿菌、乙肝、丙肝病毒、EB病毒等。
需要強調的是,壹般的健康檢查並不包括有針對性的防癌體檢項目,要想早期發現癌症,需要癌症高危人群定期體檢,做有針對性的防癌體檢項目。每壹種癌症的檢查項目都不相同,比如檢查乳腺癌需要做鉬靶檢查,檢查胃癌需要做胃鏡檢查,肺癌最好是做低劑量的螺旋CT檢查等。
參考資料:
[1]《正確認識癌症 拒絕談癌色變》.中國家庭報.2021-04-15
[2]《“十三五”收官之年看癌症防治》.健康報.2020-12-30
[3]《對癌症體檢亂象必須加以整治》.河北日報.2019-07-0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