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止痛藥圖片,以及癌症止痛貼叫什麽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癌症使人聞風喪膽,除治愈率低外,疾病期間的疼痛也是導致人們恐懼的原因。為了緩解疼痛,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止痛方法,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也可以選擇止痛藥。而止疼藥有很多種,那麽癌痛可以用止痛藥嗎?常用的止痛方法,還有哪些呢?
癌症疼痛能用止痛藥止痛嗎?治療癌症疼痛,最常用的方法是藥物治療,這種方法使用簡單,效果直接,是壹種經濟、安全的治療方法,但藥物的使用也應把握壹定的原則進行。
世衛組織建議使用癌症止痛藥物應遵循三個步驟的藥物使用原則。牠需要遵循有梯度的步驟,按時服藥,使藥物發揮最重要的作用,並遵循用藥原則、劑量的增加和藥物的常規使用。我們要堅持個性化原則。畢竟,每個病人的情況會有所不同。
三種主要鎮痛方法應根據患者情況確定。
第壹類,非阿片類本藥適用於輕、中度疼痛患者。這些藥物大部分是非處方藥,可以在藥店買到。另外,對嚴重疼痛有壹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且安全性好,副作用少。
如果發生胃腸道反應,那麽可以喝牛奶來緩解反應。
但患者需要註意的是,此類藥物的使用總量不能每天過大,每日劑量不應超過6克,因為藥物壹味增加鎮痛效果不會增加,反而會有副作用。
第二類阿片類藥物這些藥物有弱有強。這兩種阿片類藥物適用於輕度或中度疼痛,而強效阿片類藥物適用於中重度疼痛。
第三種輔助藥物這種藥物可以用於任何程度的疼痛。雖然這些藥物不是止痛藥,但牠們可以配合止痛藥來增強止痛藥的作用,如抗驚厥藥物,牠具有治療特發性神經痛的作用,並且在改善精神狀態時可以明顯減輕疼痛。
這種藥物的使用要求醫生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品種。
這三種止痛藥物,如果可能的話,盡可能采取口服的方式,並且效果更好,衹有患者身體不適時,可以考慮註射等方式。
止痛藥可以用來緩解癌痛,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這也需要醫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否則亂吃的話,或不僅可以不能夠實現疼痛的效果,而且發揮相反的作用。
好消息:抗癌衛士為服務更多腫瘤患者,以前365元的抗癌管傢服務為大傢全部免費開放,現在免費為廣大腫瘤患者提供全年問診服務,隻需要點擊左下方藍字了解更多就可以免費領取了,先到先得,錯過可別後悔哦~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頑固性癌痛有多痛?如果說順產分娩時的疼痛是頂級的疼痛,那麽壹些晚期癌症患者的頑固性疼痛則是持續這麽痛,無眠無休!有些癌症患者大把大把地吃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實在受不了而選擇輕生。記者今日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壹醫院了解到,對於這部分患者可以在體內“埋入”鞘內鎮痛泵,衹要非常小的劑量就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可大大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山壹院疼痛MDT團隊部分成員
口服止痛藥能止痛也能“要命”中山壹院麻醉科馮霞教授介紹,癌痛是癌症病人晚期較為常見的壹個症狀。目前,大多數癌痛可以通過口服鎮痛藥物得到較好的控制,但仍有壹部分患者在口服鎮痛藥物後疼痛仍控制不佳,或者無法耐受大劑量鎮痛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比如惡心、嘔吐、便秘,嚴重的甚至會因為呼吸抑制而導致病人死亡,換句話說,癌症患者可能不是死於癌症本身,是有可能死於大劑量止痛藥的不良反應。而對於壹些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他們甚至連水都能喝,止痛藥連吃都不能吃。
手掌大小的鎮痛泵植入體內
每天0.1毫克嗎啡成功止痛其實壹種治療癌痛的新技術——鞘內鎮痛泵植入術,成為了癌症患者治療的福音。該技術的原理是通過埋藏在患者體內的輸註泵,將泵內嗎啡勻速持續註射到患者蛛網膜下腔,藥物通過腦脊液循環與脊髓中的神經受體相結合,從而達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鞘內鎮痛泵植入術是目前國內外鎮痛領域的領先技術,是壹種全新的給藥方式。馮霞教授介紹,這種給藥方式所需的嗎啡劑量僅需口服嗎啡劑量的“三百分之壹”就能達到同樣的止痛效果,其安全性高、創傷小、患者耐受性好、並發癥少、鎮痛效能高、效果明顯,減輕了患者對癌痛的恐懼感和傢屬的心理負擔。
馮霞教授介紹,此前他們在疼痛門診接診過壹位胰腺癌患者,這位患者此前服用了多種、大量止痛藥,仍痛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後來植入了鞘內鎮痛泵,每日僅需在椎管內註入0.1毫克嗎啡,就能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
手術過程中(圖由受訪者提供)
患者可用“遙控器”自行調整藥物釋放量中山壹院放射介入科向賢宏副教授介紹,鞘內鎮痛泵植入壹般是在影像科的指引下,由放射介入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共同完成。植入成功後,壹般仍需住院數日,這期間壹是要預防感染的發生,二是對藥物進行劑量調整,找到“最小劑量與最佳止痛效果”的結合點。病人回到傢後日常洗澡、活動都不受到影響,根據每人所需用藥的不同,大約3-6個月回到醫院補充藥物即可,止痛泵可以終生保留在體內。
向賢宏副教授介紹,這種止痛方式還有壹個好處,患者可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有部分患者在夜間可能突然出現“爆發痛”,這是他可以通過壹個手機大小的遙控器,自行增加藥物的釋放,達到立即止痛的效果,使用非常靈活、人性化。
患者可通過這個“遙控器”調節藥物劑量
癌痛別忍,妳也可擁有高質量、有尊嚴的生活馮霞教授想提醒正飽受癌痛困擾的患者,癌症無需忍,可及時到疼痛門診就醫。中山壹院疼痛MDT團隊是由麻醉、放射介入、影像、藥物等不同專科的專家組成,會共同為癌症患者制定止痛方案。
有不少癌症患者通過及時、持續地止痛後,可以擁有高質量、有尊嚴的生活,甚至對於治療又重燃信心。
1997年,史上首個癌症靶向藥Rituximab(利妥昔單抗)獲得FDA批準,該藥物以CD20為靶點,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此後,癌症靶向藥物陸陸續續在美國批準上市,而這些靶向藥僅有29%在中國上市,余下71%暫未在中國上市!
以下是按疾病種類和藥物靶點整理的癌症靶向藥及其在中國的上市情況。詳情見下表:
肺癌靶向藥
乳腺癌靶向藥
結直腸癌靶向藥
白血病靶向藥
淋巴瘤靶向藥
甲狀腺癌靶向藥
黑色素瘤靶向藥
腎癌靶向藥
胃癌靶向藥
胃腸道間質瘤靶向藥
肝癌靶向藥
食管胃結合部癌靶向藥
多發性骨髓瘤靶向藥
胰腺癌靶向藥
婦科癌症靶向藥
軟組織肉瘤靶向藥
其他癌症靶向藥
健康才是壹切的基礎,
悼唸壹路走好
歡迎關註鹹陽禁毒先鋒
嗎啡是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的壹種強效鎮靜止痛藥,外觀為淺黃色、棕色、白色或無色的結晶性粉末(或無色透明藥劑),具有中樞性鎮痛作用,以及鎮靜、止咳作用,臨床上用於急性疼痛,如嚴重外傷、燒傷及劇烈疼痛,如腎絞痛、膽結石、癌症晚期。
嗎啡自誕生以來,醫生通過牠的幫助從死神手里搶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而我們人類直到現在,也因為有了嗎啡才能免受各種劇烈疼痛的折磨,所以嗎啡被稱為現代醫學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壹,當之無愧。
但我們也要清楚,嗎啡是我國法律上明確定義的毒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傢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最原始的嗎啡:“鴉片酊”鴉片在清朝末年泛濫成災,同時期的歐洲各國也同樣麵臨鴉片濫用的問題,隻不過沒有像中國這麽嚴重。嚴格來說,西方人濫用的是壹種名為“鴉片酊”的藥劑,這在當時歐洲的工人階級中屬於傢中常備藥物。
“鴉片酊”是由17世紀的英國醫生託馬·斯西登漢姆發明,製作方法就是將鴉片溶於酒精,再加上草藥或其他壹些成分,製作成藥劑。“鴉片酊”在歐洲非常便宜,又合法,所以非常容易買到,比街上賣糖葫蘆還方便。
街上售賣“鴉片酊”的流動小販
眾所周知,鴉片最初都是作為藥物使用,所以含有鴉片的“鴉片酊”被歐洲工人用於發燒感冒,頭疼腦熱,嘔吐腹瀉,失眠多夢等疾病時,確實能起到緩解病症的作用,因此“鴉片酊”在歐洲壹度被認為是窮人的萬靈神藥,不管什麽病,服用“鴉片酊”就好了。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洲濫用“鴉片酊”的情況特別嚴重,他們可以輕易地從藥劑師、雜貨店、書店、甚至流動小販,用廉價購買到這種鴉片藥劑。壹些商販甚至還製作了含鴉片成份的“嬰兒保靜劑”,專門應付嬰兒哭鬧。
“鴉片酊”在歐洲大肆濫用,並不是沒有人警覺,壹些有遠見的醫生很清楚鴉片的濫用成癮的副作用,非常反對廣泛、無節制的使用。但對當時貧窮的歐洲工人階級來說,沒有什麽藥物能比“鴉片酊”便宜又好用,所以麵對專業人士的反對之聲,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無節制的濫用,導致的後果必然是成癮,因此在當時的歐洲,以及美國都有大量“鴉片酊”成癮群體。不過由於“鴉片町”藥劑中的鴉片含量小,加上歐洲各國的中上層階級對鴉片成癮危害有著清醒的認識,壹直持反對意見,所以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遠不如中國。
從現代角度來說,“鴉片町”其實就是最原始的嗎啡藥劑。到了19世紀初,醫學傢們正式把嗎啡生物堿從鴉片中提和煉分離出來,“鴉片町”才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隨著而來的是嗎啡的瘋狂濫用。
嗎啡的誕生“鴉片町”在歐洲各國大行其道的時候,壹些科學家們就已經著手研究壹項偉大的發明,如何將鴉片中7%-14%的鎮痛生物堿單獨提煉和分離出來,因為他們認為“鴉片町”鎮痛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1803年,法國醫學傢塞昆首次從鴉片中提取嗎啡,三年之後,即1806年,德國藥劑學傢弗雷德里希·塞爾吐納也完成了同樣的實驗,且更進壹步,將分離出來的嗎啡液體製作成晶體粉末狀,並冠以希臘神話中夢神的名字-“馬菲斯”(傳到中國後,翻譯為嗎啡)。
弗雷德里希·塞爾吐納完成嗎啡的研究和製作之時,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817年,他在《自然科學年鑒》上發表壹篇關於嗎啡的較長報告之後,才受到廣泛註意。1827年,著名的制藥公司-默克集團正式將嗎啡進行商業規模的生產和製造。
1855年,嗎啡的使用進壹步完善,由於可溶於水,亞歷山大·伍德發明了皮下註射法,這種方式不會有口服嗎啡引起的腸胃不適,藥效產生更快更強,產生的欣快感更強烈。此後,嗎啡的劑量也隨著皮下註射的流行而大升。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每天導致大量士兵受傷,嗎啡成了當時軍醫們的止痛神藥,無數瀕臨死亡的士兵因此獲得救助。真正讓嗎啡風靡世界,是1914年的第壹次世界大戰,雙方軍隊都在廣泛使用嗎啡鎮痛劑,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嗎啡於19世紀末傳入中國,最初由旅居上海租界的歐洲籍醫生用於治病,後期又廣泛用於戒除鴉片。少帥張學良丟失東北之後,在上海聽從杜月笙的勸說,決定戒除鴉片毒癮,重塑新形象,但是痛不欲生的戒斷反應讓他望而生畏,遲遲不敢行動。
直到有壹天,張學良聽人說,有壹種進口註射藥物對戒除鴉片有特效,便命令私人醫生馬揚武去購買,並在其毒癮發作時註射。使用之後,張學良發現這種藥物確實能緩解毒癮發作時的痛苦,這是因為其主要成分就是嗎啡,與鴉片同根同源。
嗎啡的濫用嗎啡能戒除鴉片的說法,其實是壹些藥廠的商業操作,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大利益。在當時,早有正直的醫學傢發現,直接註射嗎啡,不僅對循環、呼吸、腸胃係統有副作用,而且比吸食鴉片更容易讓人上癮。
在中國,壹些鴉片成癮者,原本希望通過註射嗎啡來治療鴉片癮,卻沒想到是剛出虎口,又入狼群,不久就變成嗎啡癮君子,前麵的少帥張學良就是典型的代表。他自從使用嗎啡戒鴉片之後,很快產生了新的依賴,每天需要註射嗎啡才能正常生活,直到後期被軟禁。
實際上,嗎啡被製作成藥物之後,由於合法且不受管制,逐漸成為非常暢銷的商品,人們輕易就能獲取到,這無疑導致非醫療的濫用幾率大大增加。據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歐洲研究報告顯示,連壹些醫生與藥劑師都是“嗎啡癮者”。
嗎啡濫用的高峰期,群體包含社會各個階層,妓女、工人,甚至政要們。據傳有名的普魯士鐵血首相俾斯麥就是壹個“嗎啡癮者”,他由於長期抽煙喝酒,飽受痛風、消化不良、失眠、偏頭痛等各種病痛折磨,於是開始使用嗎啡,從而產生依賴。
另外,雖然嗎啡在戰場上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但也同樣導致士兵們患上 “戰士的疾病”,即從生理到心理上對嗎啡有了嚴重的依賴。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社會就多了壹大批嗎啡成癮群體,為後來海洛因泛濫種下禍根。
寫在最後儘管嗎啡有嚴重的副作用,但直到現在,牠依然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唯壹推薦癌症晚期患者緩解病痛的止痛藥之壹,因為嗎啡的鎮痛作用在自然存在的化合物中獨壹無二。每天世界各國無數的癌症患者,都是依靠註射嗎啡讓自己平靜下來,靜靜等待死亡的來臨。
但在我國嗎啡的使用非常謹慎,壹是社會大眾對嗎啡有很深的誤解,認為用了就會上癮,寧願忍受疼痛也不願意使用,二是壹些病人覺得壹旦需要使用嗎啡,就是病入膏肓,將不久於人世了,所以內心非常抗拒。三是壹些醫生也有顧慮,怕惹上麻煩,不敢多使用。
直到今天,我國人口占全球的20%,需要姑息和鎮痛治療的患者中僅有16%的人使用了嗎啡,使用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所以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應該清楚,嗎啡是天使還是惡魔,完全取決於使用途徑,臨床合理使用是救命的天使,濫用享樂則是害人的惡魔。
------本文轉自王醫生談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