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種類大全及症狀,以及腦腫瘤是癌症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來自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確診的癌症患者數量達到1930萬,而死於癌症的人數增加到1000萬。癌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 。
乳腺癌 現在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占新增癌症病例的11.7%,其次是肺癌 (11.4%),結直腸癌 (10.0%)和前列腺癌 (7.3%)。
據2019年國傢癌症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惡性腫瘤每年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每分鐘有7.5人被確診為癌症 。
說起癌症,很多人確診癌症後也想不通:為什麽癌症偏偏找上我呢?其實我們的身體是很“聰明”的,如果身體發出以下這些信號,就要引起重視了,及時進行檢查與治療。
癌症發出的十種信號
1.身體出現腫塊、結節
身體某部位出現腫塊、結節,第壹個可能會想到的就是腫瘤。但也不必恐慌,腫塊、結節不壹定就是癌症,牠可以是非腫瘤性的(比如炎性包塊),也可能是良性腫瘤。對於腫塊結節,我們可以對牠做壹個初步的判斷:
壹看大小。越小的結節概率上越傾向良性,當然也並非絕對,因此要註意隨訪復查;如果結節超過1厘米則更要重視 。除了大小本身,大小的變化趨勢和速度也有重要參考價值,持續增大特別是增大迅速的結節傾向惡性可能,要特別重視。
二看質地。質軟或囊性腫塊,傾向於良性,質硬、固定或實性腫塊 ,傾向惡性可能,但淋巴瘤的腫大淋巴結摸起來質韌。
三看邊界和活動度。良性腫瘤通常邊界清,活動度較好;惡性腫瘤多數邊界不清 ,與周圍組織往往粘連或融合,活動度較差。
2.身體持續非外傷疼痛
多數人都經歷過疼痛,出現疼痛大傢的第壹個反應往往是用止痛藥,這其實會掩蓋病情,應該先想壹想可能是什麽原因引起的。如果身體某個部位出現非外傷導致的、原因不明的持續疼痛 ,應去醫院查明原因。
3.出現長治不愈的咳嗽
大傢對咳嗽見怪不怪,也不會太重視。有的人遇到咳嗽就止咳,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咳嗽的病因。對於久治不愈的咳嗽或痰中帶血 ,尤其是長期吸煙者,應警惕肺癌等疾病的可能。
4.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發燒
出現發燒,我們首先要想的是什麽原因導致的發燒,如果發燒原因不明,且持續存在,要警惕癌症可能,盡早進行相關檢查。
5.莫名出現消瘦和疲乏
如果沒有主動進行減重煆煉,也沒有刻意節食,體重卻不明原因下降或進行性消瘦,或伴厭食、乏力、易疲勞等,要查明原因,消瘦和疲乏 也可能是癌症的表現之壹。
6.明明沒有外傷卻出血
非外傷性異常出血,比如,便血或嘔血,要註意排除腸癌、胃癌可能;咳血、痰中帶血要警惕肺癌;不規律陰道出血或非月經期出血,可能與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有關;無痛性血尿或伴排尿困難,小心泌尿係腫瘤;非外傷鼻出血註意排除鼻嚥癌可能。
7.持續出現的消化異常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數人隻是短暫壹過性的,如果消化不良持續存在,或伴反酸燒心,上腹悶痛不適,不要想當然認為是壹般的“胃病”,要警惕胃癌或食管癌等的可能。
8.大便習慣、性狀改變
大便習慣、次數或性狀發生改變(大便外形變細、大便帶膿、血、粘液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要警惕大腸癌,盡早到醫院檢查。
9.黑痣突然增大或顏色改變
黑痣很多人都有,但如果黑痣突然增大、或邊緣變得不規則、或顏色發生改變、或出現破潰出血、或灼癢疼痛、痣上原有的毛髮脫落,要懷疑黑色素瘤可能。
10.潰瘍傷口久久不自愈
口腔潰瘍很常見,但如果長時間持續不能愈合,應警惕口腔癌可能。
良性:不同位置、間斷性生長、自愈性、疼痛感明顯。
惡性 :同壹位置、不間斷性生長、無法自愈、早期無疼痛感。
常見癌症篩查建議
肺癌篩查
高危人群: 40歲以上;長期主動或被動吸煙;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氡、砷、鈾等接觸者);有惡性腫瘤病史(淋巴瘤、頭頸部癌症或與吸煙有關的癌症);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有傢族史,壹級親屬罹患肺癌。
篩查方法: 每年壹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若查出肺結節,需遵醫生建議或去專科就診進壹步檢查、監測。
胃癌篩查
高危人群: 年齡45歲以上;長期生活在胃癌高發地區;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有胃部疾病既往史;明確胃癌或食管癌傢族史。
篩查方法: 有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上腹部不適症狀,並有慢性胃炎等情況,應根據醫師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肝癌篩查
高危人群: 年齡40—69歲;患有乙肝、丙肝,或攜帶乙肝、丙肝病毒者;肝硬化者;有酒精肝或其他肝病;有肝癌傢族史。
篩查方法: 每半年做壹次腹部超聲檢查;高危人群每半年接受壹次血清甲胎蛋白檢查,建議同時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抗體檢測,如發現異常應進壹步做增強CT檢查。
乳腺癌篩查
高危人群: 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的患者;既往30歲前接受過胸部放療;有乳腺癌傢族史但尚不滿足遺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綜合徵疑似患者條件的女性。
篩查方法: 推薦40歲或更早開展乳腺癌篩查;每6—12個月1次乳腺超聲檢查,高危人群可根據自身情況做乳腺鉬靶檢查。
宮頸癌篩查
高發人群: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曾出現HPV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有宮內己烯雌酚暴露史、有宮頸病變史的女性。
篩查方法: 可采用宮頸細胞學檢查和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接種過 HPV 疫苗者也應定期進行篩查。
某些良性疾病可導致腫瘤標誌物的升高,而即使已經患上癌症,例如肺癌、胃癌、腸癌等,腫瘤標誌物也並不都會升高。壹般來說,當體檢發現腫瘤標誌物異常升高時,醫生壹般會建議再復查壹次。如果指標隻是輕微升高,且多次檢查變化不大,無任何症狀,就不必擔心。如果復查結果還是異常升高,就要盡早找相應的專科醫生進行分析、做進壹步的檢查。
如何預防癌症?
註意飲食
按時吃飯,不暴飲暴食,減少鹽和油攝入量,不吃發黴變質食物,少吃加工肉類、燒烤、煙熏食物,多吃新鮮蔬果,增加高纖維食物攝入。
戒煙戒酒,不吃檳榔。盡量喝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
堅持運動
WHO推薦每個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鍛煉,或者至少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
接種疫苗
及時接種HPV 疫苗、乙肝疫苗,預防和控制EB病毒、乙肝病毒、HPV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等的感染。
定期體檢
癌症高危人群,更要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患癌年輕人不少有先天原因,要遵從專科醫生建議。
每個癌症發生前,
都有預警,
如果身體發出“信號”,
務必要重視!
轉自:中國新聞社
來源: 中國新聞社
陳誌勇
暨南大學附屬第壹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老人報記者 張 洵 通訊員 張燦城
最近,壹部以癌症患者抗癌為主題的電影《送妳壹朵小紅花》正在熱映,電影中講述的壹對患腦腫瘤的年輕男女引發熱議。男主角韋壹航患上了二級腦腫瘤,接受過開顱手術。術後兩年了,由於擔心隨時可能擴散或復發的風險,仍然沒有回歸到正常生活中,整日郁郁寡歡。而女主角馬小遠,5歲時就確診為腦腫瘤二級,經過多年的治療,仍然樂觀、積極向上。那麽,電影中兩個年輕生命的共同“敵人”——腦腫瘤,是怎麽壹種疾病呢?
腦腫瘤有良惡之分從醫學的角度解釋,生長於顱內的腫瘤通稱為“腦腫瘤”。暨南大學附屬第壹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誌勇表示,腦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其中以50—70歲人群最為多見。腦瘤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原發性腦瘤依其生物特性又分良性和惡性。良性腦腫瘤如腦膜瘤、垂體瘤、顱嚥管瘤、神經鞘瘤等,惡性腦腫瘤如原發的膠質瘤、腦部淋巴瘤,以及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腦轉移瘤。但無論良性或惡性腦瘤,均能擠壓、推移正常腦組織,導致中樞神經損害,從而造成顱內壓升高,威脅人的生命。
關於腦腫瘤的發病機制,陳誌勇表示,目前尚未發現腦腫瘤的明顯誘因,但專家推測,遺傳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以及手機輻射等因素或是腦腫瘤的誘因。特別是手機輻射,這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誘因,應得到重視。
發現腦腫瘤的蛛絲馬跡腦腫瘤總是悄然而至,當有症狀的時候,治療就很麻煩了。因此,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腦腫瘤的治療效果越好。那麽,如何及早發現腦腫瘤的蛛絲馬跡呢?對此,陳誌勇表示,如果早期出現以下幾個症狀,就應該提高警惕。
1.嗅覺障礙:腦腫瘤引起的嗅覺障礙壹般表現為持續的、不可逆的嗅覺減退或喪失,可伴有頭痛或性格改變、記憶力減退等神經係統症狀。幻嗅,即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聞到怪味道,應高度警惕。
2.視力障礙:腦腫瘤引起的視覺障礙常表現為短時間內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和復視。
3.聽力下降:聽神經瘤是引起聽力下降最常見的腦腫瘤。單側的耳鳴、耳聾應引起高度重視。
另外,男性出現性功能下降、不育等,女性出現不孕、月經不調、非哺乳期溢乳等。如果經男科和婦產科診治效果不好或伴有視力障礙者應高度警惕腦部垂體瘤的可能。
當然,如果出現頭痛、頭暈症狀持續存在或越來越重、噴射性嘔吐、壹側肢體乏力、行走不穩與共濟失調、癲癇發作等明顯症狀,更應該立即就醫。
三步有效預防腦腫瘤腦腫瘤是壹個令人十分沈重的疾病,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牠束手無策。陳誌勇表示,腦腫瘤可治也可防,在預防上,可做好以下三點:
壹是病因學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要熬夜、抽煙喝酒;勤於鍛煉,排除體內多余的酸性物質,避免體質酸化;保持生活環境安全,避免接觸放射性物質和化學有害物質;合理安排飲食,多註意食用蔬菜水果,盡量少吃腌制食品、隔夜菜等。
二是發病學預防。對特定高風險人群進行定期檢查,從而進行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如對腦外傷患者需檢查頭顱CT,對傢族中有神經纖維瘤病發生的人群進行MRI檢查,篩檢腦膜瘤及神經鞘瘤;對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定期復查MRI篩檢轉移瘤等。
三是對患有腦腫瘤的患者定期隨訪、及時復查影像、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及康復治療等。盡可能防止復發,減少其並發癥,防止致殘,提高生存率和康復率,以及減輕由腫瘤引起的疼痛。
來源:老人報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