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泰欣生單獨用效果怎麽樣,以及甲酸鈉治療癌症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行業內了解到,除平安人壽、華泰財險、中韓人壽、橫琴人壽等保險公司近期密集上市“特藥險”新產品,還有更多公司對於“特藥險”的進展也處於“籌備上市”或“計劃推出中”。銷售渠道方麵,既有流量平臺等線上渠道的大力推廣,也有在代理人渠道單獨或者與壽險產品組合銷售。
除了看好健康險市場前景,是什麽讓保險公司“壹致”瞄準“特藥險”這壹細分領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采訪了數傢經營“特藥險”的保險公司、及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or for Group Medical Insurance,醫療管理的第三方公司),深度了解“特藥險”對消費者的實際效用,以及目前的低價營銷策略是否激發了市場的“真需求”。
“1塊錢”,大促銷還是噱頭?
2018年7月平安養老險推出“特定疾病靶向藥團體醫療險”後,“特藥險”新產品逐漸麵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有平安、泰康、太平旗下多傢子公司紛紛推出了相關產品,加上壹些在創新健康險產品市場上敏感的中小保險公司,涉足險企超過20傢,產品已有數十款。供給端已迎來壹波小高潮。
從費率角度測算,特藥險約為百萬醫療險的10%。有業內人士據此表示,目前幾乎所有做過百萬醫療險的公司都有計劃推出特藥險,因此特藥險的市場規模預計也在百萬醫療險的10%左右。巨大的市場空間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入局。與此同時,低費率也成為不少“特藥險”吸引市場關註的壹張“王牌”。
目前,市麵上暢銷的多款特藥險保額都在百萬以上,但產品價格多數在百元以內。泰康在線聯合微保於4月份推出的“藥神保抗癌特藥保障計劃”,其中基礎版價格更是降至近乎免費的1元/月;而橫琴人壽近期推出的藥無憂基礎版保費同樣低至12元/年。
“低至1元錢的產品設計,存在低價博眼球之嫌。”壹位熟悉保險精算的人士告訴記者,單從特藥險產品定價角度而言,該產品基礎版的成本應超過1元,但這部分的損失可由其他產品的銷售彌補。
事實上,從微保此前公開披露的數據也能看出“低價”帶來的流量效應:特藥險的轉化率是微醫保投保轉化率的4倍,人均單數達1.37。
泰康在線方麵對此回應稱:“藥神保,基礎版保費僅1元/月,雖然價格低廉,但是將尚未進入社保目錄的12種特藥全麵納入保障範圍,可以說是切實的、有價值的保障。”那麽,市麵上不同公司設計的特藥險,實際保障到底有多大差別呢?
保障覆蓋藥品種類差異大
對患者而言,“特藥險”到底是“福音”,還是“雞肋”,保障的藥品實際效用值得關註。目前市麵上的特藥險保障的藥品種類差異較大,少的有十幾種,多的已覆蓋目前市場上社保內外的所有治療藥物,且隨市場持續更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比了兩款覆蓋藥品種類相差不大的特藥險產品,其中壹款覆蓋15種抗癌特藥,另壹款覆蓋16種;經對比兩款產品的藥品清單發現,共有12種特藥產品的商品名/通用名是重合的;此外,B款產品不含前者有的捷恪衛、泰欣生、昕維,但多了利卡汀、艾瑞卡、賽可瑞、達希納4個藥品。
除了上述主打“低價”的產品,不少產品也在持續擴充靶向藥的覆蓋範圍,然而對於不具備專業醫療知識的消費者而言,藥品名稱讓人眼花繚亂,唯“數量”論可取嗎?覆蓋66種特藥的產品壹定好過覆蓋56種的嗎?
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為重疾險制定了標準化的疾病定義。根據規範,如今市麵上的商業重疾險均以25種重大疾病為保障核心,排除小部分保險公司存在列示疾病種類時增加罕見病、拆分病種等操作,這意味著不同的重疾險產品看似涵蓋病種不同,實質並不會有明顯差異。
但誕生僅壹年多的特藥險尚且沒有統壹規定。根據保險公司保障設置的需求,原則上可以提供任意數量的藥品,但上限不超過CFDA(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在國內上市的藥品列表。
不過,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腫瘤特藥並無官方定義,因此有些藥品雖然可以治療疾病但是是否歸屬腫瘤特藥,是有灰色地帶的。”此外,特藥清單規格的不同也會影響藥品種類的統計。
“特藥清單可以分為兩種規格,第壹種是按藥品通用名計數的,第二種是混合了通用名和商品名的清單。”思派健康產品總監譚錦釗舉例稱,比如《我不是藥神》中,提到治療慢粒白血病的藥品伊馬替尼,是通用名稱,該通用名對應多個廠傢生產的商品名,比如格列衛(進口)、昕維、格尼可、諾利寧等多個產品,亦會被計算成多個藥品。
業內呼籲理性定價
“特藥險不同的費率,是出於不同的客群特質、銷售場景、保障範圍,通過嚴格的再保險定價邏輯基礎測算的價格。”華泰財險健康業務部總經理伍巖認為,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同類產品定價是較為理性的。
特藥險是保險公司、再保公司及TPA共同合作的成果,三方在特藥險經營中發揮各自所長。其中,再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環節提供經驗數據支持,同時與直保公司共同承擔風險。華夏人壽表示,公司與全球知名再保公司合作,“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癌症發生率及靶向藥用藥情況”。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未來,更多的疾病可使用靶向藥治療,這是否意味著特藥險可能麵臨著賠付上升的風險?
對此,壹位平安養老險的相關負責人分析稱,隨著醫保政策的改革,如果更多的靶向藥進入醫保報銷,進入商保的費用將減少。“未來賠付變化與醫療技術進步和國傢政策有關,具體得看兩方麵的影響度,預計賠付短期內應該不會大幅提昇。”
據悉,特藥險風險分為癌症發生率風險與癌症確診後藥品費用風險。相對於發生率風險,藥品費用風險的可控程度較高,可以通過優選醫生網絡、處方審核、特藥物流和費用閉環等專業服務手段控制。由於腫瘤特藥適應癥非常明確、用藥規範清晰,以上四項風控措施都做好即可以有效控制確診後藥品費用風險。
中韓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提供特藥服務的TPA會根據患者情況審核是否適用相應藥物,避免道德風險和藥物濫用等造成醫療成本上升的情況。另壹方麵,抗癌所需的靶向藥物、免疫藥物雖然價格昂貴,但提供特藥服務的TPA在為大量患者提供用藥服務過程中,或許可以從藥企端拿到更多的藥品福利,幫助保險公司控制賠付成本。”
鎂信健康創新業務部萬小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參照美國PBM商業模式,TPA未來可以連接保險公司與各大藥企,在保單量與藥品價之間達成深度合作,最終讓利於消費者。”“目前已經有很多保險公司和TPA參與到‘特藥險’領域。”壹位中再壽險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特藥險’火爆現象的背後,根本上是滿足了客戶的需求,這是產品創新最重要的指揮棒。”
中再壽險呼籲市場同業人員在開發定價類似產品充分時考慮各種風險要素,堅持科學性,避免出現過度壓低價格來獲取業務的做法。“這樣既是對客戶的不負責任,也很難保證公司能夠高質量持續經營發展。”
(責任編輯:程宇楠)
作者: 南開金融宏觀行研
癌症,壹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詞語。在很多人眼中,患上癌症就等於得了絕癥,而87%的高死亡率也足以說明壹切。作為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每天都會有2.2萬人因為癌症去世。癌症,已經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健康與生命。
2017初,國傢癌症中心發布了中國最新癌症數據,每壹項數據都用客觀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正在麵臨著壹場抗癌戰爭。
以上數據均來自國傢癌症中心
國際抗癌聯盟認為,約80%的癌症與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其中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壹旦發現患癌,積極的治療也是拯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得了癌症,除了手術,很多患者還是選擇吃藥來控制病情,這就使得能夠精準定位、消滅癌細胞的靶向藥物被認為是晚期癌症病人的“救命稻草”。
壹、什麽是靶向藥及靶向藥的分類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壹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壹個基因片段)。在此基礎上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後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這種治療藥物就是靶向藥。
每種癌症都有其特定的靶向藥。其中可以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大體分為小分子藥物和單克隆抗體。
小分子藥物通常是指信號傳導抑制劑,牠能夠特異性地阻斷腫瘤生長、增殖過程中所必需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諾華制藥生產的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腸胃基質瘤的格列衛(Gleevec,通用名Imitinib)及阿斯利康生產的,以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為靶點的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易瑞沙(Iressa,通用名Gefitinib)等 單克隆抗體藥物通常是指通過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來識別腫瘤細胞,並直接作用於此以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用於治療HER2基因陽性乳腺癌的赫塞汀(Herceptin,通用名Trastuzumab)、以EGFR為靶點的結腸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治療藥物愛必妥(Erbitux,通用名Cetuximab)等。
二、靶向藥的發展歷程及我國發展現狀
(壹)靶向藥的發展歷程
自1997年11月,FDA批準利妥昔單抗(抗CD20單克隆抗體)獲準用於治療復發性或頑固性低度或濾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這也是獲準治療腫瘤的第壹個單克隆抗體,靶向藥應用於治療中。後1998年9月,曲妥珠單抗(抗HER2單克隆抗體)獲準用於治療轉移性乳腺癌;2001年10月,甲磺酸伊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獲準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2002年9月,Tarceva獲準作為標準方案治療無效的晚期NSCLC的二線或三線治療方案。2003年5月,吉非替尼(抗表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獲準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2004年2月,西妥昔單抗(抗表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獲準用於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 ,現已有90余個靶向藥獲得FDA審批。在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前10大抗腫瘤藥中,有9種為靶向抗癌藥,其中3種為大分子靶向抗腫瘤藥、6種為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2016年合計銷售額共422.04億美元,占2016年全球抗腫瘤處方藥市場份額約49.5%。
(二)國內靶向藥發展現狀
中國的靶向藥物研究雖然還與美國有較大差距,但隨著新藥創制計劃的推動,中國的靶向藥物研究也陸續獲得了壹些成果。在靶向藥物最為活躍的抗腫瘤領域,目前獲批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靶向抗癌藥物已有6個,包括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註射液(恩度)、重組人5型腺病毒註射液(安柯瑞)、重組人p53腺病毒註射液(今又生)、碘131美託昔單抗(利卡汀)、埃克替尼(凱美納)和阿帕替尼(艾恆),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部分國產靶向藥物並未得到臨床認可。中國靶向抗腫瘤藥物市場目前絕大部分依然被跨國企業的品種占據,除了自主研發的品種外,還有14個靶向抗腫瘤進入了中國市場,包括利妥昔單抗(美羅華)、曲妥珠單抗(赫賽汀)、伊馬替尼(格列衛)、吉非替尼(易瑞沙)、貝伐珠單抗(安維汀)、厄洛替尼(特洛凱)、西妥昔單抗(愛必妥)、索拉非尼(多吉美)、尼妥珠單抗(泰欣生)、舒尼替尼(索坦)、克唑替尼(賽可瑞)、尼洛替尼(達希納)、達沙替尼(施達賽)和拉帕替尼(泰立沙)。靶向藥物相比於傳統的化療藥物,作用靶點更精準,對於某些特定類型的惡性腫瘤擁有較為理想的療效,同時靶向的特點減少了藥物對於正常器官組織的損傷,因此靶向藥物上市後很快就被臨床認可,加之較高的治療費用,使得靶向藥物市場增長迅速。
2010 年至 2015 年,我國抗腫瘤用藥市場銷售額從 428.23 億元增長至 2015 年970.01 億元,復合增長率為 17.77%。2013 年受國傢藥品降價政策影響,抗腫瘤藥物的市場規模增速略有放緩,2014 年雖仍受藥品降價政策影響,但因大病保險試點的推進,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增速有所上升。2015 年受國傢藥價調控、醫保控費、嚴控輔助用藥等措施的影響,抗腫瘤藥物的市場規模增速有所下降,但總市場規模仍保持增長。
2010-2015 年我國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及增長率
圖片來源:網絡整理
三、靶向藥市場分析
(壹)市場需求
隨著環境汙染、老齡化程度的提昇和生活方式改變等復合因素影響,中國已經成為新增癌症病例第壹的國傢。根據數據顯示,全國癌症發病形勢嚴峻,發病率與死亡率呈持續上升趨勢,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 429.2 萬,因癌症死亡病例約281.4 萬。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食道癌是目前中國最普遍的惡性腫瘤類型,占到了中國癌症診斷的64%;乳腺癌、宮頸癌、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則是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幾種類型。
2015年中國TOP10 腫瘤的發病率(每 10 萬人)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2015年中國TOP10腫瘤的死亡率(每 10 萬人)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隨著癌症病人的增多,預測國內腫瘤藥物市場增速可達 12-15% 。2016 年中國藥品樣本市場規模已經超過 1661 億人民幣,而抗腫瘤樣本市場銷售規模占了200 億人民幣,抗癌藥品是目前已成為用藥最大的治療領域,占藥品銷售規模的 12%。2005-2016 年腫瘤藥樣本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20.3%,高於中國藥品市場的復合增長率 15.9%。未來預測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新興治療腫瘤藥物市場復合增速將達 12-15%,2018 年市場份額將達 120-140 億美元。
(二)市場供給
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內的上市藥企加入抗腫瘤藥物等創新藥物的研發。A股上市公司中,恆瑞醫藥(600276,SH)、益佰制藥(600594、SH)、長生生物(002680,SZ)、科倫藥業(002422,SZ)、石藥集團(01093,HK)、貝達藥業(300558,SZ)等多傢上市公司在腫瘤領域有所布局,與“抗癌”概唸相關的公司接近60傢。
截至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有6個單抗品種(11個適應癥)已獲批中國臨床,其中2個產品進入臨床Ⅲ期。國內腫瘤藥巨頭恆瑞醫藥上半年累計投入研發資金7.8億元,共取得創新藥臨床批件9個、仿制藥臨床批件8個。
不過,從癌症患者的藥物治療現狀來看,中國抗腫瘤藥物的新藥可及率還落後於歐美國傢。知名醫藥咨詢公司IMS Health發布的數據顯示,不同於全球腫瘤市場的是,中國腫瘤市場的各個子類增長遠快於國際市場,市場主體仍是傳統化療藥物,占據70%的市場份額。然而在國際市場,化療藥物正被逐步淘汰,靶向藥物的研發已經成為全球腫瘤藥物的發展趨勢,中國市場也必將會順應這個潮流而轉移重心。
IMS Health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的過去十年中,共有586個分子進入臨床研究,87%為靶向藥物,超過500傢公司活躍在腫瘤藥研發壹線。至今為止中國藥企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還相當有限,羅氏、阿斯利康、百時美、默沙東、輝瑞等制藥巨頭排在前五位。
相比於壹些聚焦化學藥、中成藥的傳統企業,壹些新興的科研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國傢加速鼓勵藥企創新的政策改革趨勢下,這些公司也在積極進行創新藥研發。近年來我國每年安排了大量的財政支出,支持盡早治療癌症。惡性腫瘤新藥研發也獲得了大量的科研資金支持,我國腫瘤臨床、研究都取得了很大進展。
(三)市場份額
在國內,靶向藥也逐漸成為我國重點城市醫院抗腫瘤用藥的“主力軍”,根據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2016年16個重點城市樣本醫院抗腫瘤藥采購金額中,單抗藥及小分子靶向藥市場份額分別在11.8%、13.4%,靶向類抗腫瘤藥用量共占到25%。
我們預計,隨著我國醫保政策的不斷完善,在更多重疾類高價藥品如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來那度胺、硼替佐米等被列入醫保範圍,其他單抗藥物陸續進入地方醫保的利好刺激下,未來醫院腫瘤用藥領域中,靶向治療藥物的份額將更大。
2016年重點城市醫院抗腫瘤藥物產品結構(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市場細分
根據國傢癌症中心的數據,現40歲之前癌症發病率較低,而80歲則是癌症發病率的高峰,其中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而50歲之後男女發病率則有了顯著的不同。50歲左右女性高於男性,55歲之後,癌症發病率男性遠高於女性。
以上數據均來自國傢癌症中心
男性與女性患癌存在明顯不同。其中男性患腸癌、前列腺癌的風險隨城市化發展不斷增加,乳腺癌則成為女性健康的第壹大殺手。肺癌、胃癌等大規模的出現也同樣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而很多罹患癌症的病人很多都無法通過手術、化療等傳統手段進行治療,癌症在他們的身上已經真正成為了絕癥,靶向類藥物成為了這些幾乎被判了死刑的患者唯壹的希望。
四、靶向藥未來市場發展預測
(壹)全球靶向藥物市場預測
IMS Health的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的過去5年時間里,全球腫瘤藥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7.4%,其中腫瘤治療藥物的年復合增長率為9.8%。並預計,到2020年全球腫瘤藥市場將超過1500億美元,比2015年的1070億美元增長近50%。
當前全球腫瘤藥物為千億美元巨大市場,其中抗腫瘤靶向藥近占比近50%,靶向生物藥是未來 腫瘤藥 主力。根據 IMS 統計,2016 年全球腫瘤藥銷售規模達 1130億美元(約占全球藥品的 8%),預計 2021 年銷售規模可達 1500 億美元(2016-2021 年復合增速為 6%-9%之間)。靶向藥物銷售占比近 50%,2011-2015 年復合增速為 18%,明顯高於激素類腫瘤藥(5 年復合增速為 6%)和細胞毒類腫瘤藥(5 年復合增速為 3%)。2011-2016 年全球 68 個抗腫瘤新藥獲批上市,靶向藥占 80%以上。2016 年後續腫瘤藥在研管線共計 631 個研究項目處於臨床 II/III 期,其中近 90%為靶向藥物,靶向生物藥占比從 2006 年的21%提昇至 2016 年的 43%,有望成為未來腫瘤藥的主力。2015 年全球 TOP10暢銷腫瘤藥中 9 個為靶向藥物,銷售總額達 420 億美元,隨著後續靶向藥物陸續獲批,未來靶向藥物占比有望繼續攀升。
2010-2020年全球腫瘤藥的市場預測情況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二)國內靶向藥市場預測
審批時間縮短
長期以來,中國新藥評審耗時長,從申請臨床到上市平均 63 個月,遠遠超過美國新藥平均審批時間 10 個月。2015 年 CFDA 提出對重大疾病創新藥註冊申請實行單獨排隊,加快審評審批,將評審時間縮短到 6 個月。截止2016 年 7 月,CDE 公布了共計 308 個獲得優先評審的藥品批號,其中腫瘤藥占據 56 個,達近 20%的占比。
醫保政策支持
2017 年 2 月新版國傢醫保目錄正式出臺,重點支持創新藥、大病用藥(如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兒童藥等。2008-2016 年上半年獲批的創新化藥和生物制品絕大部分被納入 2017 年版醫保目錄或談判目錄範圍。在 44 個談判藥品中,腫瘤藥有 20 個,占比近 50%。政策利好腫瘤藥物研發和市場擴容,相信未來關於腫瘤藥的政策利好仍會延續,或涉及配套的審批、市場準入、醫保報銷等各方麵。
國內龍頭企業潛力巨大
國內外腫瘤靶向藥市場代差明顯,抗腫瘤靶向藥領域競爭程度低,國內龍頭企業潛力巨大。國內新藥審批效率與歐美國傢差距較大,目前有 19 個抗腫瘤靶向小分子(其中 3 個為中國原研產品)和 6 個抗腫瘤單抗(2 個為原研產品)在國內上市,其中近 60%為 2010 年前在海外上市的品種,近 85%的市場份額由外企占領。在高發癌症布局靶向藥物將是未來企業競爭核心。目前國內治療肺癌小分子靶向藥主要是第壹代替尼類藥物,治療乳腺癌、肝癌、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藥僅有拉帕替尼、索拉菲尼和阿帕替尼,而針對結直腸癌適應癥尚無小分子靶向藥,其中衹有阿帕替尼屬於國內企業原研產品。國內單抗領域更是處於導入期,市場份額大部分被羅氏占據,國內企業僅有成都華神的治療肝癌的碘[131I]美妥昔單抗和百泰生物治療鼻嚥癌的尼妥珠單抗。對於腫瘤免疫療法 PD-1/PD-L1 單抗和 ADC 藥物,國內目前沒有上市產品。
中國腫瘤藥市場仍以細胞毒類藥物為主流
美國等發達國傢市場靶向藥物占比近 75%,但國內腫瘤藥市場仍以抗代謝類藥物、植物藥和烷化劑為代表的細胞毒類藥物為主流(將近50%),且或在未來壹段時間內仍占主導。首先,傳統腫瘤藥數量品種多、抗腫瘤譜較廣、仍多為壹線抗腫瘤治療方案首選。其次,傳統腫瘤藥價格較靶向藥便宜,多進入國傢醫保或大部分省市地方醫保,2012 新版基藥首次將腫瘤藥納入,全部是傳統腫瘤藥。2016 年樣本醫院腫瘤藥銷售前十品種有7 個是細胞毒藥物。
中國腫瘤市場靶向藥占比將逐年提高
國內腫瘤用藥市場正在進行產品升級換代,自 2005 年起傳統植物藥和烷化劑銷售占比逐年遞減,靶向小分子占比從2005 年的 2.0%上升到 2016 年的 8.9%,單抗藥物從 2005 年的 3.9%上升到2016 年的 12.6%。據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統計,2014 年中國抗腫瘤市場約 837億,2010-2014 年復合增長率近 20%。假設腫瘤用藥仍以細胞毒類等低價藥物為主,我們測算 2020 年前中國腫瘤藥市場將達到 1000 億元,參考歐美國傢靶向藥比例,中國靶向藥目標市場容量可達400-500 億元。
在未來期待靶向藥研究能有重大突破和進展,也期待將來有更多靶向藥物取得成功,降低成本,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選擇,使更多的癌症患者從中獲益,希望靶向藥真的能為“治愈癌症”帶來春天。
來源:藥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