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死亡率排名前十,以及壹個癌症患者的自述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鼻嚥癌在廣東、廣西較為高發;甲狀腺癌在天津、浙江高發;前列腺癌在在經濟較發達地區高發......
日前,《中華腫瘤雜誌》發表國傢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重磅文章,發布2016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數據,公布了我國前十位惡性腫瘤發病情況。
肺癌仍是我國第壹大癌
數據顯示,肺癌仍是我國第壹大癌,發病率為82.81萬例,是排名第二的結直腸癌(40.8萬例)的2倍。
胃癌、肝癌、女性乳腺癌分別位列第三、四、五名,發病率均超過30萬例。前五位惡性腫瘤發病約占全部新發病例的57.27%。
排在第5~10位的為食管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腦腫瘤、胰腺癌,發病數均超10萬例。其中。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是主要的腫瘤死因,約占全部腫瘤死亡病例的69.25%。
這份報告根據全國各腫瘤登記處上報至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2016年惡性腫瘤登記數據,共覆蓋人口3.8億人。因為全國數據收集、整理和核查等需要時間,因此,癌症數據報告通常有壹定的延後。
文章指出:中國惡性腫瘤負擔依舊較重,惡性腫瘤負擔地區差異及性別差異明顯,癌譜結構仍然呈現發達國傢癌譜與發展中國傢癌譜共存的局麵,惡性腫瘤防控形勢嚴峻。
每天超過1萬人被診斷出癌症
根據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共新發約406.4萬惡性腫瘤病例,241.35萬因惡性腫瘤死亡的病例。
也就是說,我國平均每天有1萬多人會被診斷為新發癌症,平均每分鐘有7人確診。
男女來看:男性肺癌高發,女性乳腺癌高發
男性發病首位為肺癌,2016年新發病例約54.98萬,男性其他高發惡性腫瘤依次為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等,前10位惡性腫瘤發病約占男性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82.33%。
女性發病首位為乳腺癌,2016年新發病例約30.60萬,女性其他高發惡性腫瘤依次為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胃癌等,女性前10位惡性腫瘤發病約占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發病的78.90%。
鼻嚥癌高發省份:廣東、廣西、海南、江西、貴州
鼻嚥癌在全國惡性腫瘤發病順位中位居第20位,但在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位居第6位,在江西和貴州也位居前10位。
甲狀腺癌:天津、浙江、新疆
甲狀腺癌在全國發病位居第7位,但在天津市、浙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上升為第2位;且甲狀腺癌主要發生在女性人群中,位居城市女性人群惡性腫瘤發病第4位,農村地區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第8位。近10年來,女性人群甲狀腺癌的發病每年增幅超過20%。
前列腺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
前列腺癌的高發表現在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如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等。
城鄉癌譜結構存在明顯差異
城鄉的癌譜結構存在明顯的差異,表現為城市地區以乳腺癌、結直腸癌等惡性腫瘤高發,農村地區以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係統腫瘤高發,可以看出我國當前癌譜結構是發達國傢癌譜和發展中國傢癌譜並存的局麵。
在相對發達的地區,以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高發為主,但在社會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仍然呈現消化道腫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等惡性腫瘤高發,同時伴有結直腸癌、乳腺癌等位居前列的情況。
哪些年齡癌症更高發?
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並分別在80-84歲和85歲以上的年齡段達到高峰。
60-64歲和50-54歲年齡段的惡性腫瘤病例最多,60-64歲和75-79歲年齡段的男性和女性的惡性腫瘤死亡人數也最多。
壹般來說,男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於女性,但20-49歲年齡段的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遠離癌症,重點防好這幾種高發癌
根據國傢癌症中心發布的《2016年中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報告顯示,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都有幾種“高發癌”,重點要防好。
男性“高發癌”: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食道癌,這5種癌症占男性所有新診斷癌症的約68.83%。也就是說,預防好這5種癌症,男性就可以預防68.83%的癌症。
女性“高發癌”: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胃癌,這5種癌症占女性癌症死亡總數的約56.11%,預防這5種癌症,女性就可以預防56.11%的癌症。
記者 姬薇
來源: 工人日報
編者按: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全球癌症數據,中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均位居全球第壹,每年新發病例超400萬;死亡病例超300萬。
然而,目前我國癌症患者總體五年生存率不高,雖然近10年來隨著醫療水平和診療能力提昇,我國癌症患者五年總體生存率已從30.9%提昇到40.5%,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但是與發達國傢接近70%的水平仍有不少差距。
導致這壹差距背後,除了醫藥和醫療水平外,體檢普及率低、防癌體檢不規範、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就已到中晚期,是我國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生存期短的壹個重要原因。
為此,早發現早治療成為關鍵所在。
癌症早篩,即在無症狀或癌前病變階段盡早發現癌症,然後通過早期幹預來降低癌症死亡率,減低癌症發病率。早期癌症治愈率可達90%以上。如美國壹直以來積極推廣防癌早篩,盡早發現早期癌症,早期進行癌症治療幹預,提高癌症的生存率。2017版美國癌症年度報告顯示,過去20年美國癌症死亡率已經下降25%。其中,美國早期乳腺癌(0期、1期)的5年生存率高達約99%。
相比之下,我國癌症檢出率比發達國傢低3-4倍。
在此背景下,為了進壹步提昇國人早篩早診早治意識,推動精準治療落地,打通癌症防治最後壹公里,助力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特聯手專家、企業等共同打造21CC(cancer care,癌症關註)專題係列內容,針對我國高發病率癌症病種,重點介紹早篩早診早治方法、技術進展、企業發展、資本布局等情況,敬請關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2020年,全球估計新發癌症1929萬例,癌症死亡估計達996萬例。
從發病率角度來看,前10名癌症分別為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宮頸癌、食管癌、甲狀腺癌、膀胱癌,發病例數占全部新發癌症的60%以上,女性乳腺癌首次超過肺癌成為最常見的癌症——2020年新發乳腺癌226萬例,占總體癌症發病的11.7%,其次是肺癌。
從死亡率角度來看,2020年,全球估計996萬例癌症患者死亡,前10名癌症的死亡例數占全部癌症死亡70%以上。
其中肺癌仍是死亡的首要原因,估計有180萬人死於肺癌,占總體癌症死亡的18.0%,其次是結直腸癌(9.4%)、肝癌(8.3%)、胃癌(7.7%)和女性乳腺癌(6.9%)。肺癌和女性乳腺癌分別是導致男性和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中國的整體情況和全球有所不同,據估計,2020年中國癌症新發病例457萬例,死亡病例超過300萬例,約占該年全球癌症發病和死亡總數的23.7%和30.2%,均高於該年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總數的比例(18.6%)。
在發病譜上,中國最常見癌種依次為肺癌(約占中國癌症新發病例總數的17.9%)、結直腸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甲狀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宮頸癌。
男性最常見的癌症是肺癌(約占中國男性癌症新發病例總數的21.8%)、胃癌(13.4%)、結直腸癌(12.9%)、肝癌(12.2%)及食管癌(9.0%),標化發病率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我國男性食管癌預計新發病例數占比超全球食管癌病例的壹半,且全球近半數的男性胃癌和肝癌新發病例都發生在中國。
我國女性最常見的新發癌症是乳腺癌(約占中國女性癌症新發病例總數的19.9%)、肺癌(13.2%)、結直腸癌(11.3%)、甲狀腺癌(8.0%)、胃癌(7.0%)。
雖然每年我國有超過300萬人死於癌症,但癌症治療仍困難重重,治愈癌症短期內更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隨著烈性傳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癌症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壹。
《2020年全球癌症報告》顯示,當前癌症居於大部分國傢30-69歲居民死因的前2位。預計全球每年新發癌症病例將從2018年的1800萬人增加到2040年的2700萬人,上升50%。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暨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分析,發展中國傢新發癌症病例增長幅度已高於發達國傢。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惡性腫瘤已成為中國城鄉居民疾病死因的主要構成之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梳理,1987年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死亡人數的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這壹趨勢壹直持續到2007年,之後趨於穩定。
到2016年,城市居民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各種疾病總死亡人數的比重為26%,位居各種疾病死因之首,排在之後的依次是心臟病(23%)、腦血管病(21%)、呼吸係統疾病(11%)、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6%)。
而農村居民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各種疾病總死亡人數比重為23%,與腦血管並列第1,排在之後的依次是心臟病(22%)、呼吸係統疾病(12%)、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8%)。
據了解,癌症的發生發展受多種危險因素影響,如煙草使用、病原體感染、酒精、紫外線輻射、電離輻射、射頻電磁場的暴露、飲食與營養、體力活動、久坐行為、肥胖等。
根據《2020年全球癌症報告》,每年煙草導致的癌症死亡例數為240萬,煙草使用是全球首要可預防的癌症危險因素。吸煙可導致唇、口腔、嚥、食管、胃、結直腸、肝等多部位至少20種癌症。
雖然目前出現了靶向治療、免疫療法等,給癌症治療帶來希望,但在治療中仍有壹個重要問題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癌症幾乎對療法都可能產生抗性。
根據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和細胞生物學係教授、係主任王璽等研究人員的分析,25px3的腫瘤組織中包含大約109個細胞,這些細胞的分裂方式和基因組狀況本來就可能是不同的,再加上其在腫瘤內部所處位置不壹樣,導致其微環境的選擇壓力也不壹樣。
這就進壹步增加了腫瘤細胞在基因組構成和表面性狀方麵的多樣化,這其中就有可能產生少量或個別具有抗性的腫瘤細胞。
癌症治療仍困難重重,而且癌症是多病因、多過程、多結果的全身性復雜性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戰略關口前移、堅持“預防為主”,成為了有效延緩和阻滯癌症發生和進展、降低癌症疾病負擔的必由之路。
根據國傢衛健委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傢癌症中心主任赫捷曾表示:近十年來,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在已經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是與發達國傢5年生存率還有壹些差距。
主要原因包括:壹方麵,我國癌症發病的前幾位惡性腫瘤大部分預後較差,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另壹方麵,我們國傢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人群還相對比較少,大眾主動參加防癌體檢的意識還不夠強,大多數患者在發現癌症的時候就已經是中晚期了,因此牠的治療效果比較差。
赫捷強調,要想提高癌症生存率,預防和早診早治比較關鍵。
據了解,癌症預防分為三級,壹級預防指戒煙戒酒、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針對病因和危險因素的幹預;二級預防指通過癌症早篩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級預防則是指對癌症患者防止復發、減少並發癥、防止致殘等。
其中壹級預防僅在少數癌種有確切的人群流行病學證據,對於多數癌種,壹級預防作為潛在防控策略仍處於研究階段;三級預防屬於患癌後預防;相比之下,二級預防早篩早診早治,則是有效降低癌症負擔的關鍵手段。
相關文獻顯示,美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已經持續20年下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使用電子腸鏡用於早期結直腸癌的篩查——美國50歲以上成年人行電子腸鏡檢查的比例從2000年的21%上升到了2015年的60%,根據權威部門的預測,預計到2020年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將比2000年下降約50%。
另外,美國過去30年來,乳腺癌相關死亡率下降40%,有研究表明,美國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至少50%可歸因於乳腺癌篩查,並且篩查對死亡率下降的貢獻大於治療。
據梳理,2005年以來,中國也陸續開展了壹係列癌症篩查項目,包括2005年啟動的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2012年啟動的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2007年啟動的淮河流域癌症早診早治項目以及2009年啟動的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項目等。
2019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強調倡導積極預防癌症,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序擴大癌症篩查範圍。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46.6%。
今年6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再次明確要求擴大高發癌症篩查覆蓋範圍,啟動縣級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中心建設試點。
但是在癌症篩查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過度診斷和社會經濟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過度診斷問題是癌症篩查爭議的焦點之壹,有分析認為,現在癌症篩查的技術並不能判斷早期惡性腫瘤的侵襲性以及腫瘤的生長速度,而且假陽性問題也會導致過度診斷及治療,因此,有部分專家認為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適合篩查。
對於社會經濟問題,在部分地區,癌症篩查是壹項經濟效益較高的抗癌舉措,但是有些地區仍背負著沈重的財政負擔,因此,可能很少有篩查方法是對所有地區完全經濟合理的,篩查不可避免會花費人力、物力、財力,衹要篩查在進行,這個問題就會持續存在,將來是否會有針對特定癌症的價廉有效的篩查方式,值得期待。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