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患者的抗癌經歷,以及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力的藥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07年2月,壹名看起來書生氣十足的中年男人正在自傢書房奮筆疾書。
他是人民日報的記者淩誌軍,壹名業內備受好評的記者。這些年來,他寫了很多優秀報道,這些努力和付出讓他的新聞事業步步高升。
本想著趕緊準備好第二天的稿件,因為明天還有別的工作。沒想到他剛提筆,壹陣突如其來的眩暈感襲來,讓他握筆的手不受控制地顫抖。
緊接著,便是眼前壹片漆黑,失去意識趴在了桌子上。
因為前幾個月他已經感覺到身體有輕微不適,這次的突然暈倒讓他有些擔心自己的身體是否出現了問題,於是第二天趕緊到醫院進行檢查。
正是此次醫院之行,醫生告訴了淩誌軍壹個五雷轟頂的消息,他患上了癌症,而且是晚期。
淩誌軍不能接受這個結果,可他明顯感覺到癌細胞在身體內迅速擴散帶來的影響,大腦神經壓迫導致四肢無法動彈,日常的行走都變得十分艱難。
四處尋醫問藥無果後,淩誌軍做出壹個大膽的決定,不再聽從醫生的建議,而是根據自己查閱的相關資料,自己在傢抗癌。
三個月後奇跡發生,最初醫生斷言他活不過三個月,可他不僅堅強地活了下來,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身體內的癌細胞從晚期變成徹底清除。
淩誌軍到底是怎麽做的呢?他的抗癌經歷對癌症患者們抗癌有沒有參考意義?
年少參軍淩誌軍是廣東人,家庭條件不錯,但卻沒有趕上好時候。
父親淩建華是壹名向往新生活的知識分子,1942年入黨,先後成為《新華日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的記者。
最初大傢都覺得,淩建華的兩個兒子應該會子承父業,也成為壹名文字工作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淩誌軍和哥哥都是天生的理科胚子,從小理科成績就優秀。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這些男孩子心中都有壹個當科學家的夢想,穿著白大褂做化學實驗,製作飛機模型,這才是他們心中最美好的事。
淩誌軍的哥哥如願以償,實現了化學夢,然而淩誌軍就沒這麽幸運了。
小學剛畢業的那年,他就這樣被迫丟下書本,在村子里成了壹名電工。可淩誌軍是壹個上進的人,後來又參軍入伍,在部隊的大熔爐中將自己鍛煉成壹個精神和體魄都強如鋼鐵的人。
小小的少年怎麽能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
當時的情況比較特殊,淩誌軍就躲在被窩裏學習,小小的手電筒照亮了他前進的方向。
此時壹件事的發生,又中斷了他的科學家夢。《人民日報》急需編輯記者,但這些訓練者條件都不是特別令人滿意,而淩建華讓人想到,這位總編室的副主任,教出來的兒子自然也不會差,畢竟虎父無犬子!
就這樣,淩誌軍靠著自己的筆頭壹步步從農村寫回了北京,分離十多年的父子倆終於團聚。
可造化弄人,每日忙於工作的父子倆甚至未曾來得及抽空坐下來好好聊壹聊人生,總覺得人生還長,未來的機會還很多。沒想到在淩誌軍來到北京的第七年,淩建華被確診肝癌。
這在這段時間內,淩誌軍了解了很多抗癌的知識,但因為缺乏經驗,他隻能木訥地遵從醫生安排,每天祈禱醫生可以救回父親的壹條命。
僅僅三個月,淩建華就帶著遺憾和不舍離開了人世。
沒想到這個悲劇,在20年後又重新在淩建華身上上演。
癌症當醫生告訴淩誌軍他得了癌症並且已經全身擴散活不過三個月時,淩誌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可接下來他到不同的醫院尋醫,得到的結果都是壹樣,擴散已經十分嚴重,生命最長不會超過三個月。
壹傢人抱在壹起痛哭,誰也想不到命運竟然這樣玩弄人。
既然患病自然不能坐以待斃,而且隨著患病的日子越長,淩誌軍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出現明顯變化。
以前的他因為參過軍的緣故,身體素質比壹般人要好很多,而且他即使再忙也堅持鍛煉,他和傢人自始至終都想不明白為什麽癌症會找上他?
但事情已經如此,抱怨已經沒有用,而是坦然接受,隨後去改變,尋找求生的機會。
淩誌軍的肺部的惡性腫瘤,呈現了全身擴散。可他的腦部也有腫瘤,情況稍微好壹些,但也不容樂觀。
肺癌帶給他的是呼吸困難,腦癌帶給他的則是頭暈和行動不便。因為癌細胞壓迫神經,到了再晚些時候,他連基本的行走都變得十分吃力。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淩誌軍感覺十分心慌,無助和恐懼裹挾著失望的情緒,壹遍遍朝著他洶湧而來。罹(li)患癌症帶來的絕望讓他如同沈溺在水中,隻能壹點點看著生命流逝,卻無論怎麽掙紮都是無濟於事。
人在健康的時候,總會敬仰那些視死如歸的人,就像在書中讀過的那些舍生取義的英雄。可真的當自己站在死神麵前時,才會知道人的求生本能多麽強烈,每壹秒鐘的時間都被無限放大,因為格外珍惜這最後的時光。
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越靠近死亡就越對生命留戀。
如果能重新來壹次,那該多好......
有太多沒做的事,也有太多遺憾,還有太多沒見過的風景。
活著,可真好啊!
從此之後淩誌軍辭去了工作,和妻子奔赴全國各大知名醫院問診,希望能夠有醫生救他壹命,可結果卻令人寒心。
每每到了醫院,總要排上好幾個小時甚至壹天的長隊。可得到的都是壹樣的結果,活不過3個月。
壹次,淩誌軍看的是專家號,人人都說他看得好,有很多年的經驗。當他落座時,對麵的醫生白髮蒼蒼,莫名令人心安。
坐在這位專家身邊的是壹個年輕醫生,看起來剛畢業不久,應該是來實習學習的。
淩誌軍和醫生簡單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後,專家開始和年輕醫生分析淩誌軍的情況。
他看著專家給年輕醫生分析自己醫學影像上的癌細胞,聽著他們針對病情的討論。
淩誌軍是壹名記者,他見過許多故事,也記錄了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他清楚地知道,人與人的情感並不互通。
壹位醫生每天要接診這麽多患者,他每天在病房里都能見到流逝的生命。
特別是像這樣的知名醫院,很多患者都是癌症晚期患者,每天又有多少患者含著對親人的不舍離開人世呢?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花錢、排長隊,希望從令人敬重的專家醫生口中得到希望的曙光,可實際上每次得到的隻是壹張“死亡判決書”。
對於癌症這個致死率極高的疾病,目前最先進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化療以及服用抗癌藥物。
癌細胞在病變時,可不會嫌貧愛富,世人皆壹樣。
有錢人或許還能往里砸錢來勉強續命,但對大部分的窮苦人傢來說,他們隻能放棄,眼睜睜看著親人離開。
憂心忡忡、愁眉苦臉、傾傢蕩產......
便是癌症患者最好也是最真實的寫照。
失望至極的淩誌軍感覺到壹雙無形的手正在狠狠遏住他的嚥喉,並且壹點點加力,要讓淩誌軍在痛苦中壹點點失去生命和活著的意義。
求生是人的本能,明明知道這壹切或許不可為,可淩誌軍偏偏想為之。那麽在這樣的就醫環境下,淩誌軍到底是如何自己救了自己的呢?
接受合理治療正在壹傢人愁眉不展之際,淩誌軍壹直在國外求學的妹妹傳來壹個好消息,她認識幾位在這方麵有經驗的專家醫生,並且給淩誌軍安排了壹場遠程視頻會診。
正是這次會診,讓淩誌軍壹傢重新燃起了希望,也成為他改變命運的關鍵。
當時國內專家看完淩誌軍的病例後,都認為淩誌軍的癌症已經到了晚期,藥石無醫。淩誌軍因為腦部也有腫瘤,他多次求醫想問詢腦癌和肺癌之間是否存在聯係,可醫生的回答都不是很確定。
這次的國外專家肯定地說,目前淩誌軍的情況並沒有這麽嚴重,腦部腫瘤看起來是良性,而且和肺部的惡性腫瘤沒有必然聯係。
這句話讓淩誌軍重新燃起希望,這是從他確診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因為身體原因,淩誌軍不方便遠赴國外會診和接受治療,於是這些專家推薦了壹位國內醫生,讓淩誌軍前往就醫。
可這位醫生對於淩誌軍的病情,答案也是壹樣,十分嚴重,必須馬上接受治療。
淩誌軍試探地問:“如果不治會怎麽樣?”
醫生看了壹眼他,明白了他的意思,意味深長地說:“不治,當然隻能等死。”
又是壹盆冷水,給淩誌軍從頭澆到腳。
他安靜地退出醫生辦公室,走在醫院里,看著這些因為治病而疲憊不堪的人,也看著那些因為看病而傾傢蕩產的病患傢屬。
難道自己也要過這樣的日子?
難道讓傢人因為自己的拖累,也變得日子拮據?
醫院給出的治療方案如果真的有用,為什麽還有這麽多的人因為患癌症去世,最後人財兩空?
淩誌軍是壹個記者,所以他能接觸到的資料也更多。當年淩建華患癌時,他查閱了大量資料,也親身經歷過病患傢屬的無奈和絕望。
他十分清楚地知道,不能像父親那樣,以低質量的生活度過余生。
於是他聯係醫生進行手術,對肺部的病竈進行切除,不過卻拒絕了接下來的治療。
醫生認為既然手術,肯定要把肺部腫瘤和腦部腫瘤進行全部切除,但淩誌軍認為自己腦部的腫瘤和肺部腫瘤之間沒有必然關係,隻需要把惡性腫瘤全部切除就可以。
無奈之下,醫生隻能尊重淩誌軍的決定。
手術傷口愈合後,淩誌軍就要辦理出院,這讓醫生驚訝不已。別的患者此時恨不得住在醫院,24小時有醫生全程監護、治療,淩誌軍怎麽還往傢跑?
不僅如此,淩誌軍還不肯接受化療,也不肯服用抗癌藥物,這讓大傢都十分費解。
對此他有自己的解釋。
淩誌軍決定堵壹把,不吃藥不化療,而是采取壹種更為健康的生活方法。
他到底用的什麽方法?這個方法的效果如何?
向死而生淩誌軍是壹個非常樂觀的人,當他回到自己傢時,鄰居們見到他在院子里曬太陽總會積極上前打招呼,跟他聊天,說著當天的新鮮事。
淩誌軍將自己的鄰里關係處理得非常好,而他又是知名記者,深受大傢的敬仰,當他罹患癌症的消息傳出時,不少鄰居都覺得可惜。
本以為他會像很多絕癥患者壹樣,病懨懨地躺在床上,每天脾氣暴躁地找茬,結果真的見到他,卻發現他是壹個積極樂觀的人。
他會跟妳談論新聞,也會慢悠悠地給妳現磨壹杯咖啡。當他坐在壹把躺椅上曬太陽時,小音響里還放著相聲,他本人聽得如癡如醉,跟著叫好、哈哈大笑。
誰能想象這是壹個癌症晚期患者,誰又能想到這是壹個被醫生宣判最多隻能活三個月的人。每個人都敬佩淩誌軍,感慨他對死亡的無所畏懼。
多年以後,淩誌軍回憶起這件事時卻說,其實他並沒有別人看到的那樣偉大,雖然心里壹遍遍說服自己要接受即將死亡的事實,可更多的時候還是想著如何能活下去。
因為求生,本來就是人的本能。
既然他這麽想活下去,為何不去醫院接受治療,而是在傢過起了慢節奏的生活呢?
其實國人對癌症壹直缺乏正確的認知,總覺得癌症是絕癥,治不好的。其實大部分的癌症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和高度恐懼,以及因此造成的錯誤應對。
換個角度說,癌症其實是壹種慢性病,隻不過前期沒有太多明顯症狀,當發現時大多已經是晚期,延誤治療導致死亡率上升。
從這個點出發,定期堅持體檢是有效預防癌症最好的方法,因為早期腫瘤大多都能被治愈。
但淩誌軍何嘗不是這樣想,但國內從來沒有人這麽做過,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成功。不過他常常告訴自己,就當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難道希望像當年的父親壹樣,在病床上痛苦地度過余下的生命嗎?
淩誌軍把生活當成最後的時光,開始享受生活。
以前的他因為工作辛苦,總是晝夜顛倒,工作到很晚。現在的他不再熬夜,而是每天早睡早起。
他喜歡喝咖啡來提神,以前總是沖上壹杯速溶,然後急匆匆地出門采訪。
現在的他總是早點起來,慢悠悠地站在咖啡機前,仔細地做著壹傢人的咖啡。如果趕上不碰巧傢里的咖啡豆用完了,他還會騎上自行車,到壹個小時車程的店里去購買。
而他不覺得這很麻煩,因為購買咖啡豆的經過讓他感覺到時間的利用,他是快樂的。
起初,他因為腦部癌細胞擴散壓迫神經,四肢行動開始變得有些吃力。淩誌軍就強迫自己站起來,因為他知道,如果這個時候妥協,那自己余下的時光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當然他也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他隻走幾米,感覺累了就歇壹歇,然後慢慢延長。
再接下來,他就能步行幾公里了,而他的皮膚也因為經常沐浴在陽光下變成了健康的古銅色。
如果妳在街上見到了正在健身的淩誌軍,根本不能相信眼前這個健身達人,竟然是個癌症晚期患者!
他改變了飲食結構,不嚴格控制什麽該吃什麽不該吃,遵循多粗糧、多纖維、多維生素、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
規範的慢節奏生活作息、健康的飲食結構、根據身體情況接受的適當運動,以及在醫生輔助下合理選擇藥物和定期合理治療,而不是過度治療,是他堅持的治療方式。
兩年時間過去了,他的身體正在漸漸好轉......
五年過去了,他體內的癌細胞正在漸漸消散......
他對病變的位置進行切除,手術也是抗癌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壹步。與此同時,他也會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壹些對身體有幫助的藥物,雖然不是效果顯著的抗癌藥物,但也是對病情有輔助的。
抗癌五年並且能夠活下來的人,也就意味著他成功了。因為癌症患者在確診後到了第五年,生存率就達到了81%。
淩誌軍把性命交給了自己,選擇了壹條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現在的他活得瀟灑自在,除了喜歡健身旅遊以外,他還喜歡攝影,用心捕捉光影世界里每個不經意的瞬間。
著名作傢、心理醫生畢淑敏說:“他不但奇跡般地把病治好了,整個人生都上了壹個新境界。”
後記向死而生,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衹有真正經歷過死亡擦肩而過的人,才明白醫生在死神手中奪回患者生命的瞬間,是多麽驚心動魄。
淩誌軍的抗癌成功,其實更多是他個人的成功。這些事情如今說起來輕描淡寫,但當時的他每天都要擔心,閉上眼睛後是否還能見到第二天的太陽,這樣的焦慮和恐懼對人的折磨會死亡本身來得更加兇猛。
可見淩誌軍是壹個意誌力格外堅定的人,也是壹個遇到事情冷靜,做出正確抉擇,不被他人左右的人。
如今淩誌軍依然積極地生活著。
或許淩誌軍能夠抗癌成功,靠的並不是他的自然方法,而是他對癌症的正確認識,和對生命的思考。人衹有真正明白生命的意義,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才能活得健康瀟灑。
參考資料:
[1] 中華讀書報《淩誌軍的重生手記》2012-10-31
[2] 中國青年報《淩誌軍:壹個“向死而生”的傳奇》201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