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廣州癌症治療最好的醫院,以及中醫治癌症最好的醫院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近期備受關註的電影《流浪地球2》中,演員李雪健壹句嘶啞又有力的“點火!”讓人印象深刻。但抗擊鼻嚥癌20多年,李雪健的聲帶、吞嚥功能等仍然受到影響。如今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可以減少放療對鼻嚥癌患者的毒副作用?
2月7日,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院牽頭研發了壹項鼻嚥癌患者內側組嚥後淋巴結區豁免放療的“減毒”新技術,可在確保療效的同時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99%的鼻嚥癌患者可從中受益。
嚥縮肌位置示意圖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長孫穎介紹,鼻嚥癌具有明顯的地區流行性,全球47%的病例發生在我國,其中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尤為高發。嚥後淋巴結是鼻嚥癌首站淋巴引流之壹,初診時轉移率高達70%-80%。
此前,鼻嚥癌患者要進行全嚥後淋巴結區預防照射。但是,放療的相關毒性大,放療後患者出現晚期吞嚥困難發生率為35.4%,而這部分患者中又有66.9%的患者會發生誤吸,12%出現吸入性肺炎,10%不能正常飲食、需要依賴鼻飼管或者胃造瘺。
“我們出門診的時候,患者復查說得最多的就是吞嚥問題。有的患者隻能吃半流質食物,有的喝水都覺得難受。因吞嚥功能受影響,患者還容易進食時嗆進氣管,導致吸入性肺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主任、副院長馬駿說。
基於臨床發現的問題,該院牽頭聯合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佛山市第壹人民醫院共3傢單位,於2017年起開展了壹項鼻嚥癌患者內側組嚥後淋巴結區豁免放療對比標準放療的前瞻性Ⅲ期臨床研究。
研究的基礎,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於2008年發現的壹條鼻嚥癌嚥後淋巴結轉移規律:嚥後淋巴結分為內側組和外側組,鼻嚥癌嚥後淋巴結轉移主要發生在外側組,內側組極少受累,發生率不超過1%。
如果放療時隻照射外側,而不是內外側都照射,能否既保證療效,又減少對患者的毒副反應?研究團隊招募到了符合條件的568例鼻嚥癌患者,按1:1隨機分配到內側組嚥後淋巴結豁免放療組(285例)和標準放療組(內、外側組均接受放療)(283例)。
研究結果顯示,在3年無局部復發生存率上,內側組嚥後淋巴結區豁免放療組為95.3%,標準放療組為95.5%,兩者沒有統計學差異。同樣,這兩組患者的3年總生存率和無遠處轉移生存率,都非常相似。
在毒副反應和生活質量方麵,隻照射外側組嚥後淋巴結區的患者明顯更好
但在毒副反應和生活質量方麵,隻照射外側組嚥後淋巴結區的患者明顯更好。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師毛燕萍介紹,內側組嚥後淋巴結區豁免放療組的相關毒副反應發生率更低,包括急性黏膜炎、急性吞嚥困難、體重下降以及晚期吞嚥困難。另外,這些患者在健康狀況、社會功能、是否容易疲勞及吞嚥困難等方麵的生活質量均明顯優於標準放療組。
“這意味著,通過減少對嚥縮肌等吞嚥相關結構的照射,可以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毒副作用,將使99%鼻嚥癌患者從中受益。”馬駿說,這項研究有望改寫國際臨床鼻嚥癌治療指南,造福更多鼻嚥癌患者。
據介紹,該項研究於英國當地時間2023年2月6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馬駿、孫穎、陳磊、唐玲瓏為共同通訊作者,毛燕萍、王順鑫、高天生(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張寧(佛山市第壹人民醫院)、梁曉雨、謝方雲為共同第壹作者。同時,這項研究作為10%以內的優秀論文入選了2022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年會口頭報告。
【記者】硃曉楓
【通訊員】文朝陽 陳鋆 趙現廷
【作者】 硃曉楓
廣東健康頭條
近日,壹名肺癌患者麵部跟上肢出現浮腫,還伴有胸悶、憋喘等症狀,來到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醫院(東莞市中醫院)求醫,隨後被診斷為上腔靜脈堵塞,該院血管病與腫瘤介入科為患者開展上腔靜脈綜合徵介入手術,通過微創介入的球囊擴張血管和支架植入,成功讓“主幹道”重新恢復通暢。而該例手術也是東莞市中醫院開展的首例上腔靜脈綜合徵介入手術。
患者腫瘤壓迫上腔靜脈
據了解,61歲的馮阿伯是壹名中央型肺癌患者,近壹個月來,馮阿伯發現顏麵部、右上肢無緣無故出現浮腫,還伴有胸悶、憋喘等症狀,並日漸明顯,逐漸加重!於是在傢人的陪伴下,馮阿伯來到醫院血管病與腫瘤介入科就診。
入院後完善相關檢查,通過胸部增強CT發現,馮阿伯的腫瘤已壓迫到上腔靜脈。該院血管病與腫瘤介入科範惠雙副主任醫師根據症狀及檢查結果分析,患者為中央型肺癌壓迫導致的上腔靜脈綜合徵,浮腫、胸悶等症狀是因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而致。
通過胸部增強CT發現,馮阿伯的腫瘤已壓迫到上腔靜脈。
“上腔靜脈綜合徵是腫瘤常見的急癥,若不及時識別處理,患者很可能有生命危險”,患者主治醫生介紹稱。
解決上腔靜脈阻塞是首要任務
病症是因血管堵塞引起,治療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上腔靜脈阻塞的問題,從而緩解患者浮腫、呼吸困難等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主治醫生介紹,目前能迅速有效解除上腔靜脈梗阻的治療手段有外科手術治療以及介入微創治療。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大,外科手術耐受力差,建議患者選擇介入微創治療。介入微創治療是在上腔靜脈狹窄處置入支架,可迅速獲得可靠的治療效果,具有創傷小、易耐受、恢復快、並發癥少等優點。
隨後,主治醫生帶領血管病與腫瘤介入科團隊,為馮阿伯進行介入球囊擴張血管和支架植入治療。術後,馮阿伯顏麵部及右上肢浮腫、胸悶、憋喘等症狀明顯緩解。
範惠雙介紹,血管遍布全身,猶如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其中,上腔靜脈屬於“主幹道”,是血液回流到右心的主要靜脈通道,這條“主幹道”壹旦出現堵塞,血液回流受阻,可釀成嚴重後果。
上腔靜脈綜合徵是上腔靜脈完全或不完全性阻塞,導致經上腔靜脈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液部分或全部受阻而引起的癥候群,最常見的病因為胸內惡性腫瘤侵犯或壓迫上腔靜脈。
臨床症狀與上腔靜脈阻塞的部位、範圍、程度、發展速度以及側支循環建立的完整與否有關,多數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臉部及上肢水腫、胸壁靜脈曲張等症狀,嚴重時還可能出現顱內壓增高,出現惡心、噴射樣嘔吐等症狀。
采寫:南都記者 黃芳芳
2023年4月13日上午,印度尼西亞駐廣州總領館總領事斌德加、社會文化領事柯思婷女士、印度尼西亞僑胞聯合總會總主席鐘傢燕女士等壹行蒞臨廣州復大腫瘤醫院考察指導,總經理鄭洋、總院長徐克成、院長牛立誌、副院長梁冰、總經理助理何世銀、醫務部主任徐衛中、護理部主任李澤熱情接待、陪同參觀並座談。
總領事斌德加壹行現場參觀了醫院的歷史文化建設,深入到病區與臨床壹線醫護人員和患者親切交流,並看望住院的印尼患者,從而了解我院在微創技術、臨床服務、人文關懷等方麵的特點。
參觀文化建設
深入病區
與醫護人員交流
看望印尼患者
座談會上,我院總經理鄭洋和總院長徐克成紛紛對總領事斌德加壹行的到來表示感謝和熱烈歡迎,隨後介紹了我院的總體發展情況。
總經理鄭洋表示,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壹體,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現代新型涉外腫瘤專科醫院,始終把高水平、國際化、研究型醫院為戰略目標,希望能通過此次座談會能夠讓更多印尼人民了解復大,讓復大成為他們的健康使者,為中國-印尼兩國友誼做出貢獻。
▲會上,牛立誌院長介紹醫院的冷凍消融、納米刀消融技術
印度尼西亞僑胞聯合總會總主席鐘傢燕女士表示自己與復大結緣於18年前。18年後再見麵是因為她的女兒患癌需要治療。在這里,鐘傢燕女士與女兒親身感受到復大傢人般的溫暖以及特色的醫療技術。為此,她下定決心想讓更多人了解復大,讓那些患癌的印尼人民能夠得到壹個科學的治療,這也是此次座談會舉辦的目的,同時也希望能為兩國雙方友好關係合作做出貢獻。
在了解我院整體情況後,總領事斌德加先生對我院先進的醫療設備、人性化的服務理唸、舒適的就醫環境給予充分肯定,並表示復大全體醫護人員對癌症的治療與研究,對人類健康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指出,疾病麵前人人平等,希望大傢共同合作,攻堅克難,攜手服務印尼及更多地區的廣大癌症患者,共同推動全球的腫瘤防治事業。
通過此次考察交流,雙方加深了相互了解,增進了彼此友誼。總院長徐克成對此次座談會的促進者——鐘傢燕女士表示感謝,對總領事斌德加壹行拔冗出席,並與病房的患者親切交流表示感動,希望未來來院就診的印尼患者能夠得到總領事的支持與幫助,共同為印尼百姓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