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焦慮癥的十大症狀表現,以及腸道癌早期症狀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青少年敏感期,風險更大
焦慮存在於健康人群中的各種情境性焦慮、素質性焦慮(素質性焦慮是指青少年兒童的個性特徵從兒童早期就表現出與其同年齡兒童不同的敏感,以及對事物的過度反應、擔心、緊張等焦慮傾向)和壹般的焦慮情緒反應中。適度的焦慮可以喚起警覺性,提高學習、工作效率。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階段,如果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和自身成長中的困惑得不到及時、恰當的疏導,會產生高焦慮感,表現為主觀焦慮體驗、外顯的緊張行為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直接影響其精神狀態及個性發展。
如果青少年過於焦慮,除了情緒症狀,還會表現出相應的軀體症狀,也稱為焦慮的軀體化症狀(SSA)。焦慮的軀體化症狀是壹種以各種軀體不適為特徵的常見神經癥。患者通常處於焦慮狀態,會過度擔心自身健康而反復入院就診,就連陰性結果也難以打消患者的疑慮。
焦慮的軀體化症狀病因很多,對於青少年來說,首先是青春期體內激素水平顯著變化,使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早期的人際創傷(例如性虐待、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或被忽視)及其他不良的生活事件、個體的氣質與應對風格,也同樣與軀體化症狀密切相關。當然也有環境因素,包括學業壓力、過渡到新學校或者班級、成績下降、校園欺淩等,以及家庭環境中父母的高期望、家庭沖突、家庭關係過分緊密、父母去世或離異等。
幾大類軀體症狀須警惕
我是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王玉玲,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近40年,有任何問題,歡迎咨詢我!
“妳才32歲,怎麽就得了腸癌?會不會是醫院搞錯了?”
李先生跟父母通話,將自己確診腸癌的消息告訴他們,父親無法接受,壹直讓李先生去別的醫院復查。
雖然自己也不願意相信,但是報告單寫得明明白白,李先生隻能調整情緒,準備住院治療。
近年來,癌症的發生率壹直上升,且出現年輕化的趨勢。結直腸癌過去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但臨床數據顯示,30歲以下的青年白領結腸癌發病率的比例逐漸升高,且已經占總患病率的10%。
壹、腸癌年輕化,專家指出:或是不良習慣惹的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副院長林麗珠教授指出,如今年輕腸癌越來越多見,臨床上20歲、30歲的患者屢見不鮮,其原因可能與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少節制和不規律的飲食習慣、空氣汙染以及水汙染等眾多因素有關。
相關調查發現,全球結直腸癌病發率年均增長速度2%,而國內卻達到了2.4%。結直腸癌的可預見上升趨勢迫使人們不得不對病因做出調查與反思,並采取對應的疾控措施。生活中,常見的三大壞習慣,更容易誘發腸癌,高危人群需及時改正。
1、飲食“三高壹低”
“三高壹低”,指的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有專家解釋,大量的脂肪、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會導致人體在消化食物時產生大量的膽固醇代謝物,對身體增加負擔的同時也形成刺激與損傷,增加了致癌風險。
同時,低纖維素導致人體攝入食物纖維不足,食物殘渣和糞便在腸胃停滯,就會增加疾病風險和致癌風險。
北京和睦傢醫院營養顧問高亞娟表示,想要預防結直腸癌風險,除了要戒煙、控制體重外和運動外,飲食上要盡量避免紅肉和香腸、火腿、熏肉等各類加工肉,在食物中增加果蔬五穀的比例,肉類選用白肉和海鮮,或可減少45%的腸癌風險。
2、久坐不動
英國《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壹篇研究論文顯示,久坐辦公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會增加約44%,而采取運動式通勤,比如走路或騎車上下班,或在辦公室適當運動可降低患直腸癌、結腸癌的風險。
另壹項長達20多年,針對90000 名女性(年齡在25-42歲之間)的追蹤調查發現,每周坐著觀看7-14個小時電視的人,相較於少看電視的調查者,患上結腸直腸癌的風險高出了70%。
久坐不動會導致人體上中部向下形成壓迫,尤其是臟器,可能會導致組織受損和病變,尤其是生殖係統疾病。同時久坐不動容易養成憋大小便的習慣,這會導致糞、尿等排泄物在體內停滯過久,增加了有害物質和致癌因子接觸時間,從而增加癌症風險。
因此,建議大傢日常盡量避免久坐不動,室內辦公最好每隔壹段時間就活動身體,在室外伸展運動效果最佳。
3、吸煙喝酒
煙酒有害,人人皆知。煙草燃燒會產生大量的化學物質,光是致癌物就已知69種,有害物質多達百種。有研究發現,和非吸煙人士相比,吸煙人士腸癌死亡風險高出34%,同時吸煙時間越長,死亡風險越高。
而酒精不僅會刺激消化道和腸胃黏膜,增加促癌因子的接觸和吸收,還會直接損傷肝腎,並且對大腦神經中樞、血管等產生刺激和損傷,危害之大也不可忽視。
建議大傢日常戒煙戒酒,越早戒掉,對健康的意義更大,如果實在無法避免,也要做好控煙、控酒計劃,麵對煙癮和酒癮,可以求助戒煙門診和戒酒門診。
除了上述三種不良習慣外,肥胖、傢族遺傳、長期便秘、結直腸慢性疾病等也可能成為腸癌的誘發因素,建議高風險人群能夠定期篩查,做到早篩查、早治療,而預防腸癌則要學會“抓重點”。
二、預防腸癌,抓住3個關鍵詞雖然腸癌發病率越來越高,但腸癌可防可治,衹要抓住防治的重心,就可以降低腸癌風險。
1、腸息肉
近年來,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大多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且從腺瘤到癌的演變過程約經歷10~15年。
根據息肉的病理性質,將其分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其牠息肉等,其中增生性和炎性息肉是良性的,而腺瘤性息肉具有癌變風險,尤其是絨毛狀腺瘤,癌變幾率很大。
由於腸息肉是腸癌的高危誘因,臨床上對腸息肉往往“壹視同仁”,都采取“能殺就殺”的策略,這是因為小的息肉在腸鏡檢查時就可切除,便捷又去除風險,而息肉大到壹定程度,也確實可能引發症狀或癌變,此時就要考慮切除方法了。
2、大便異常
據悉,臨床上,直腸癌誤診率高達50-80%。有的患者因誤診半年到壹年而失去治療機會,這都是經驗主義造成的,因此發現大便異常時,壹定要重視,科學檢查才是王道。
鄭州豐益肛腸醫院特聘專家劉佃溫教授表示:大便異常是結直腸癌的典型症狀之壹,而且長期便秘還是可能誘發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因此發現大便異常壹定及時檢查。
若出現長期便秘、便血、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大便頻率形狀和出血等異常突變加重這4種排便異常,最好做壹次結直腸鏡來排查風險。
3、結腸鏡
醫學數據顯示,腸癌早期治愈率超過90%,黏膜內癌早期甚至百分百可治愈,壹旦拖到晚期5年生存率僅20%,因此早篩查、早治療才是重點,而這就要靠腸鏡。
腸鏡是配置了光源、攝像頭、物鏡、光導、插鉗口、充氣裝置、沖水裝置等,具有攝影、放大和圖像處理功能的纖維軟管。牠可以讓人直觀地看到結直腸黏膜表面,觀察其有無異常、病竈,準確率極高。
很多人擔心腸鏡檢查過程太難受,因此產生抗拒心理,實際上現在已經有無痛腸鏡的選擇,患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妥善選擇。
目前,專家建議,年齡45歲以後即便沒有風險和病症,也建議定期篩查腸鏡。而長期不良飲食、高風險人群、腸癌術後和具有相關異常症狀的人群建議40歲以前篩查壹次,如無異常3-5年定期篩查,如有異常需要醫生判斷風險。
人們在麵對腸癌時,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是經驗主義,對大便異常、肛門症狀等視而不見或自我安慰,這才導致了超高誤診率和病情拖延的案例,希望大傢可以引以為戒,提高重視。同時提醒:腸鏡既是檢查腸癌的金標準,也是預防和篩查腸癌的便捷工具,大傢不要產生抵觸心理。
參考資料:
[1]《腸癌高發且年輕化,有這些症狀要當心!》.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2022-08-13
[2]《腸癌日益年輕化,及時腸檢保平安》.廣州中醫藥大學壹附院.2021-12-31
[3]《2018鄭州市居民高死亡率病因結直腸癌上榜4種大便異常小心結直腸癌》.大河報.2019-10-2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