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胃出血是癌症晚期嗎,以及胃癌晚期能治好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胰腺癌在我國的發病數和死亡數並不低。
WHO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胰腺癌的新發數為12萬,死亡人數為12萬,在所有惡性腫瘤中,牠的生存率最低、死亡率最高。
也因此,胰腺癌被人們稱為“癌中之王”。
壹、從確診到死亡,僅僅2個月胰腺癌到底有多可怕?
不久前,視頻博主“正經法律Max”分享了父親的抗癌經歷,從胰腺癌確診到去世僅僅2個月,他希望通過這次分享,讓大眾警惕胰腺癌這種兇險的疾病。
圖源:博主@正經法律Max
去年年初,Max的父親開始感覺到胃不舒服,沒有食欲,不過父親沒有太過在意,因為這是很常見的消化不良胃病症狀。
但事情沒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壹段時間後,父親的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連飯都吃不下,去醫院做了詳細檢查後,被確診為胰腺癌(肝轉移可能)。
看到診斷書上“胰腺癌”幾個字,Max感覺世界在旋轉,思緒壹片空白。
醫生告訴Max,如果不盡快治療,父親可能隻剩下2個月的時間。但Max不死心,他帶著父親四處求醫,然而由於發現得太晚,父親已經無法手術,再加上晚期胰腺癌對放化療不敏感,最後他們隻能寄希望於靶向治療。
令人惋惜的是,在尋醫的過程中,病魔並沒有停下侵襲的腳步,父親的生命正在壹點點流逝。在疾病的後期,父親的症狀越來越嚴重,出現腹水、胃出血、心肌梗塞等多種並發癥。
最終確診不到2個月的時間,Max的父親就去世了。
二、胰腺癌,為何“九死壹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腫瘤科主任王理偉表示,胰腺癌有“三高三低”的特點:“三高”是指發病率逐年增高、術後復發率高和死亡率高;“三低”是指早期診斷率低、手術切除率低和藥物有效率低。
胰腺癌起病隱匿,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原因之壹是早期胰腺癌的症狀不明顯,很難讓人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消瘦、黃疸、疼痛症狀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原因之二,是胰腺的位置在後腹膜腔,被胃和橫截層遮蓋,B超很難檢查到,容易漏診。
不過,現在的醫療技術已經這麽發達,為什麽還“治不了”胰腺癌呢?
目前,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在腫瘤治療領域都是熱門療法,但牠們對胰腺癌卻“無可奈何”。
免疫治療的機制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讓免疫細胞能夠殺死癌細胞。正常情況下,癌症出現的基因突變越多,就越適合使用免疫治療。
然而,胰腺癌卻是免疫細胞的沙漠。
靶向藥的作用機制是針對癌細胞特有的基因突變,有選擇性地殺傷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傷,目前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副作用低,治療效果好。但遺憾的是,胰腺癌缺少重要的突變,沒有合適的靶標,靶向治療效果也不如人意。
所以目前來說,胰腺癌要達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早期診斷是關鍵。
三、別把“胰腺癌”當成“普通胃病”早期胰腺癌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以為是胃病,誤診率高。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大量消化酶和堿性液體,用於促進食物的消化,壹旦胰腺出現問題,容易感到上腹部不適。而胰腺與胃相鄰,胰腺腫瘤在生長的過程中,使胰腺的包膜繃緊,產生疼痛,症狀與胃部脹痛相似,容易被誤以為是胃病。
那胰腺癌發生的時候,身體會出現哪些不適症狀呢?
1、消化道不適
具體表現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食欲變差等。胰腺癌和胃病都會引起上腹痛,但胃病在服用胃藥後可以緩解,胰腺癌則不行,並且症狀呈持續性。
2、消瘦、乏力
體重在短期內明顯下降,可以達到10公斤以上,渾身乏力,提不起勁,胃病則不會。
3、血糖突然出現波動
胰腺有問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突然升高。
4、黃疸
90%的胰腺癌患者會出現黃疸,具體表現為眼睛、皮膚、尿液發黃,通常發生在腹痛發生後3個月左右,胃病則不會引起黃疸。
延伸:7類人群,盡早做胰腺檢查對於胰腺癌高危人群來說,可以盡早采取預防措施。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7類人:
有胰腺癌傢族史、有傢族性腺瘤息肉病;
年齡在40歲以上,出現上腹部異性不適症狀;
有慢性胰腺炎;
突發糖尿病,尤其是不典型糖尿病;
生活習慣不良,長期吸煙、飲酒、接觸有害化學物質;
有胰腺癌癌前病變的人;
良性病變行遠端胃大部切除者;
高危人群預防胰腺癌的關鍵在於早篩,目前薄層、增強、多期CT掃描是胰腺癌的主要篩查手段。
另外,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飲食與胰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飲食上要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切勿暴飲暴食,以免加重胰腺負擔。
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少熬夜,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心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儘管胰腺癌是惡性腫瘤中的“頑固分子”,但不代表我們無計可施,衹要提高警惕,及時掌握身體健康狀況,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有更多的生存希望。
參考資料:
[1]中國胰腺疾病大數據:胰腺癌診治三高三低 晚期患者六成為男性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1-09-05
[2]永遠不要對“胃痛”置之不理,“癌中之王”最容易偽裝成胃病! .人衛健康. 2018-09-10
[3]多名演員因這種癌症去世!“胰腺生機”到底如何獲得?壹文掌握!.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腫瘤. 2021-10-0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大眾名醫館·健康日曆丨胃癌晚期,還有治愈希望嗎?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2-07-04 08:34:19
胃,有個不好聽的名字“飯桶”,說得很形象,因為所有的食物最後都會匯聚到這里,等待著胃把牠消化好,變成養分運輸到別的地方。有的人胃很好,吃嘛嘛香,有的人胃很差,動不動就胃痛,包里常備著胃藥,不知道什麽時候胃病就會發作。
其實胃病還不是最可怕的,日常調理養護沒有什麽大問題,牠的最終噩夢是胃癌,有可能麵臨全胃切除的境地,也有可能癌細胞早就擴散到其他地方。而究其原因,其實很多都是自己造成的,是平時的習慣不太好。
陸女士大學畢業後開始找工作,可是她的工作還沒找好,就發現自己總是胃痛,於是決定先在傢調養壹段時間,等胃好了再說。
有壹天她在網上瀏覽帖子,看到壹個網友分享自己的胃癌經歷,她發現網友所說的症狀和自己很像,於是和那名網友私信聊了幾句,網友建議她到醫院查壹查,自己當時就是沒重視,現在後悔莫及,她不希望這樣事情再發生在別人身上。
陸女士覺得自己的情況應該沒有那麽嚴重,她決定先買點胃藥吃吃,過段時間再說。就這樣又過了壹個多月,陸女士的情況還是沒有好轉,她現在連飯都不想吃,肚子壹按就疼,於是預約了胃鏡想做個檢查。
胃鏡結果顯示胃壁增厚,病理報告為胃癌晚期,且有壹部分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腹腔。大學剛畢業就碰到這樣的事情,實在讓人痛心,而如果她能在當初胃痛的時候就做個檢查,或許就不會耽誤病情,也可以盡早做出幹預。
陸女士回顧自己以往的經歷,反思了四個方麵,勸告大傢不要再犯
反思的第壹個壞習慣是口味太重
陸女士在大學期間很少吃食堂,每天都和舍友點外賣,還經常到外面聚餐,她們常吃火鍋、燒烤等麻辣鮮香壹類的食物,當時覺得很好吃,很下飯,卻沒有考慮這些食物中的調味料會不會影響健康。
油和鹽讓食物更好吃,但是也給健康帶來的風險,其中的鈉會增加腎臟負擔,誘發腎病,還會損傷腦細胞和胃黏膜,誘發慢性胃炎。如果黏膜上已經有潰瘍,還吃很多鹹辣的食物,會進壹步加重潰瘍,導致胃出血。長期的炎癥刺激下,胃黏膜慢慢萎縮,離癌症越來越近。
反思的第二個壞習慣是錯誤養胃
因為胃疼,陸女士覺得自己應該好好養胃,於是那段時間每天都吃大米粥,身上也會帶著蘇打餅幹,但其實這種方法並沒有讓她的胃變好,有時躺下還會反酸。現在想來,粥喝多了讓她的消化功能更差了,總是沒有胃口,每次都是強迫自己喝掉。
反思的第三個壞習慣是晚上經常不吃飯
那個時候總覺得自己年輕,壹心隻想要苗條身材,晚上總是擔心吃多了熱量過剩,後來乾脆就不吃了,雖然躺在床上覺得有點煩躁,很想吃零食,但是自己為了身材還是忍住了。有時第二天早晨起得太遲,趕著上早自習又忘記吃早餐,直到中午才飽餐壹頓。
不按時吃飯會讓胃癌風險增加三倍,晚上不吃直到第二天中午再吃,中間隔了十幾個小時,黏膜被胃酸狠狠蹂躪,遍體鱗傷。
反思的第四個壞習慣是從來沒有體檢意識
陸女士日常生活也是這樣,先扛著多喝水,喝水也沒好轉再去買藥吃,藥也頂不住了才會去掛水打針,很少專門去體檢。上壹次體檢已經不記得是什麽時候,年輕不是免死金牌,壹時大意失荊州,現在為時晚矣。
這里要說壹下,早期胃癌可以做手術,治愈率很高,有95%以上,但是晚期就會降到30%壹下,兩者之間相差還是比較大的,而做個胃鏡就能避免發展到晚期才發現。
為什麽很多人不願意做胃鏡?做胃鏡是什麽感覺?
首先是害怕,對檢查的害怕,對檢查結果也害怕,還沒檢查就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被別人說的經歷嚇到了,自己就不敢嘗試,還想著萬壹真查出來壞東西,自己肯定無法接受,還是保持原狀比較好。
其次是自信,這個自信要加上“盲目”二字,因為很多人並沒有做過檢查,但是他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問題,理由是平時沒啥特別感覺,要是生病了自己能發現。
事實上很多腫瘤早期都發現不了,壹發現就晚了,這就是腫瘤的狡猾之處,再者,有的器官沒有痛覺神經,牠就是想告訴妳也沒有辦法。
所以,唯有檢查壹下,才知道胃裏面到底是什麽狀態。可以說,做胃鏡沒什麽特殊的感受,大多數人都能承受,就像睡個覺壹樣自在,怕疼的人可以選擇無痛胃鏡。不要輕信網上的個人經歷,每個人耐受度不壹樣,等到做完了妳會發現其實也沒那麽可怕。
提醒平時胡吃海塞、不能按時吃飯、口味重的人,要重視胃的健康,其實養胃不難,吃好三餐,不讓自己吃撐,定期做個檢查,能幫妳解決90%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