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晚期或能根治,以及癌症晚期肚子鼓脹疼怎麽辦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長期以來,人類對於晚期癌症的治療手段都趨向於抑制與緩解。而近期,耶魯大學和羅德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技術上有了新發現:參與實驗的20隻小鼠有18隻的小結腸腫瘤完全消失,甚至還出現了癌症的免疫記憶。當再次將癌症細胞註入到已治愈的小鼠體內60天後,在其體內也並未觀察到有新的腫瘤出現。相關研究已發表在《forntiers in oncology》期刊上。
據了解,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隻需壹劑藥物便可實現小鼠體內晚期腫瘤的徹底根除。在人體內,腫瘤為了自身存活發展需要時刻躲避免疫係統的“追捕”,正因為如此,牠們擁有了壹種蛋白質欺騙的能力,讓免疫係統誤以為其是正常組織和細胞。耶魯大學和羅德島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就是改變這壹現象,他們選擇將壹種pHLIP的分子進行聯合註射。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為20隻患有小結腸腫瘤的小鼠采取了聯合註射法。在僅註射單壹劑量的情況下,參與實驗的20隻小鼠有18隻的小結腸腫瘤完全消失,甚至還出現了癌症的免疫記憶。當再次將癌症細胞註入到已治愈的小鼠體內,牠們在60天的觀察期內也並未有新的腫瘤出現。
研究人員表示,這壹發現的確非常具有前景,但是pHLIP-STING這壹療法從動物實驗延展到人類治療還需要經過長時間測試。(36氪)
編輯:鄭楚翹
我曾經卵巢癌晚期,肚子有80斤腫瘤和腹水的時候,去了好傢幾傢醫院都放棄了,我都不接受我,去最後壹傢才接受我,說我肚子太大了,先抽水,再化療,再手術。
通過手術化療抽水在醫院待了113天。從得癌到現在有六年了,現在身體壹切正常生活工作,我的工作是清洗傢電。
上麵這兩張照片是康復後的我,現在幹活,爬山都沒問題。
在中國上海,有壹傢“安樂死”醫院,這個醫院里的病人幾乎都是癌症晚期,住院時間大多不超過三個月。
醫院里的病人不接受任何的搶救,而他們來到這傢醫院就是為了度過生命的最後壹程。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質量”,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這些病人選擇有尊嚴的死去,他們的選擇究竟是對還是錯?讓我們來傾聽壹下他們聲音......
選擇這傢醫院坐落在上海市靜安區臨汾社區服務中心,之所以稱呼牠為“安樂死”醫院,是因為醫院內的患者不接受任何搶救,醫院隻會用緩解痛苦的特殊治療手段治療病人,讓病人在臨終前不再痛苦,保持死前的體麵。
這是上海第壹傢“臨終關懷”病區,病區里有50名醫生,58名護士,99張床位,住進醫院里的大多數患者病情都無法逆轉,幾乎被死神宣判了“死刑”。
而醫院里最多的,便是癌症晚期的病人。
提起癌症兩字,相信大多人的腦海中都會冒出“不治之癥”四字,確實,癌症自愈或治愈的病例實在是太少了,以現有的醫學手段,根本無法根治這種病,現有的醫學手段也隻是用藥物控制病情,延緩病人的生命,且多數藥物都伴有極大的副作用。
而且,患者壹旦邁入癌症晚期便相當於走到了生命的尾聲,而癌症晚期的患者,也是最為痛苦的。
大多數的癌症晚期患者都沒了自理能力,想要自殺都做不到,壹旦病情發作,他們便要承受著生不如死的痛,這種痛深入骨髓,非常人能忍耐。
在病痛的折磨下,癌症晚期的患者虛弱至極,有的人連說話都成了問題,想要繼續活命便隻能靠醫院的儀器“吊著”,以維持基本的生命體徵。
大多數的癌症晚期患者,在傢人的期待下、在自我內心掙紮下,都會選擇繼續治療,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會麵臨著被醫院儀器“吊命”的結果,很難有尊嚴的死去。
也有壹少數患者選擇了不去治療,這些患者有的會呆在傢里;有的會四處旅遊;還有的會選擇這傢“安樂死”醫院。
來這里之時,醫院里的需要對病人進行壹次評估,評估患者的病情是否到了臨終關懷的地步,並詢問患者的意願。
在醫生問起“妳是否自願來到這里接受臨終關懷”時,大部分的患者都會異口同聲的回答“是”!
這聲回答是來自患“絕癥”患者內心的答復,也是他們臨終前的最終選擇,在他們確定入院。
簽下同意書的那壹刻,他們就將被送到“舒緩療護病區”,和許多病友壹起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到了彌留之際,他們會被推入“關懷室”,走完人生最後壹程,而醫院也將會通知他們的傢人,屆時,患者將會在醫生、傢人的陪伴下,幸福的閉上眼睛。
有尊嚴的死去這便是來這傢醫院的患者的選擇,而他們的傢人也都同意他們這樣的選擇,對於患者的傢人來說,患者衹要開心就好,如果這樣的“安寧護理”,能讓患者死前減輕痛苦,傢人甘之如飴。
下麵,給大傢講兩個實例,讓我們來聽聽患者內心的真實聲音......
病人王學文,腮腺癌晚期,是住院時間最長病人,在這傢醫院里住了整整五年。
王學文說:“住了這麽久,我都已經分不清楚了,到底醫院是我的傢呢,還是我的傢是我的傢呢。”
2010年中秋節前夕,王學文選擇來到了這傢醫院。
當時醫院里的醫生評估著他活不過半年,就連他自己都以為著自己活不長,所以,第壹次住進這里前,王學文早已向傢里所有人都告別過了。
這年中秋節過後不久,王學文迎來了在醫院里的第壹次生日,生日這天,醫院為他舉辦了生日會,在傢人、病友、醫生的陪伴下,王學文迎來了溫馨壹日,幸福又溫暖。
在那天,他以為著已過完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壹個生日,內心五味雜陳,之後的每壹天,他都當成生命的最後壹天過,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想吃什麽就讓傢人去買。
王學文最喜歡的壹個食物是鮮奶蛋糕,對於生病中的人來說,這些東西本該是少吃的,但院方卻不對此做約束,畢竟這傢醫院建院的宗旨便是給絕癥患者“臨終關懷”,為他們創造壹個良好生活環境,讓他們死前不留遺憾。
就這樣,王學文的孩子時不時的便來醫院探望父親,給父親鮮奶蛋糕吃。
除了吃喜歡的食物外,在醫院的王學文還有壹件必做的事情,他的身體雖被病情折磨的下不來床,但他本人卻不邋遢,每隔上壹個月,他都會讓護工給自己洗個頭、理個發、擦擦身子。
王學文表示,這是他最基本的體麵,他雖患上了絕癥,但意誌卻沒絕望,他要過好每壹天,以微笑麵對死亡。
說完王學文,我們再把目光轉到王學文的傢人身上。
在王學文患癌症晚期住進這傢醫院的五年時光里,他的房子壹直是空著的,不過,走入王學文的房間後妳會發現,他的房間里卻沒任何的灰塵,被打掃的很幹凈。
其實,這都是王學文的母親會打掃的,在王學文住進醫院前,他壹直是和母親壹起住的,王學文住院後,母親還是壹如既往,在打掃衛生時,順帶著打掃壹下王學文的房間,這才使王學文的房間還和五年前壹樣。
如今,王學文的母親對現狀感到很滿足。
王學文的母親說,兒子剛進“臨終關懷”病區時,她以為著兒子衹有三個月可活,轉眼間五年過去了,無論是她還是醫生都沒想到,兒子的生命力是那樣的頑強,又活了五年,她對此感到很滿足,隻希望兒子在醫院里開心快樂,已別無所求了。
五年的時光里,王學文送走了壹個又壹個病友,見證了壹個又壹個病友的死亡,對於死亡,他已有了新的體悟,已不再畏懼。
或許,正是這份輕鬆的心態,以及醫院特殊的“臨終關懷”照顧,才使王學文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對於王學文來說,來到這樣壹個醫院是不後悔的,他既得到了照顧,得到了坦然麵對死亡的勇氣,又全了傢人的心願,在安詳與幸福中度過了人生的最後時光。
微笑向暖,笑迎死亡。
這便是王學文,壹個不願意在絕癥上浪費治療費用,不接受搶救,選擇直麵疾病,選擇體麵死去的他。
病人梁金蘭,胸腺癌晚期,患病11年,入院評分47.5分,預計生存期20天。
梁金蘭退休前是壹傢上海醫院的放射科醫生,進這傢醫院是她自己的選擇,作為醫生,她明白自身已時日無多,為了緩解癌症晚期帶給身體的痛苦,她說服了傢人,放棄了治療,來到了“臨終關懷”病區,默默的等待著死神的到來。
其實,在她得知自己患上了癌症的那刻起,她的內心便有了明悟,明白自己遲早都會有這麽壹天。
為了不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在患病的12年來,女兒帶著她去亞洲各國旅遊,而她的朋友也會陪著她,推著輪椅,帶她去上海各地看風景聊天。
最令梁金蘭感謝的,還是她的老伴,在她患病的這些年,老伴始終不離不棄,陪著她壹起去醫院看病,就連這次住院,老伴執意要跟來,要住進醫院照顧她。
剛到醫院後的幾天,梁金蘭問醫生要來了紙筆,她說要寫壹封信,這封信等她死後才能公布。
除了寫信外,梁金蘭還說出了臨終前的最大心願。
梁金蘭的心願很簡單,也很單純,她希望在死前給老伴找壹個好的養老院,安頓好老伴。
或許是害怕讓老伴見到自己臨終前的脆弱,梁金蘭催著子女說服老伴去養老院,讓老伴去了養老院。
當梁金蘭得知老伴同意被送去養老院的消息後,哽嚥道:“安頓好他我也放心了,對不起我的女兒,拖累了她......”
在梁金蘭看來,她或許覺得自己的病花了太多錢,拖累了子女,但實際上,子女的內心是不會有任何的埋怨的,有句老話“妳養我到小,我養妳到老”,衹要子女有條件,子女和父母壹樣,也甘願為父母付出壹切,就算花再多的錢都甘之如飴。
或許是完成了心中的最後願望,認為死而無憾了,梁金蘭的女兒將父親送去養老院後不久,梁金蘭的身體狀況便陷入到了昏迷狀態。
在老伴被送到養老院的第三天,梁金蘭進入到了最後的彌留之際,被送入關懷室。
同壹時間,醫生通知了梁金蘭的傢屬。
得知情況的傢屬紛紛放下手中的事,從各地奔赴醫院。
其中,梁金蘭的老伴聽說了後,直接在車上失聲痛哭了起來。
來到了醫院,老伴在醫生的帶領下,得以再見妻子,而壹見卻成了永別......
梁金蘭離開人世後,她生前寫的信得以公布,信中寫道:
感謝,在這場患病的持久戰中,得到了虹口區臺辦、街道、居委會的慰問和鼓勵,傢人的不放棄,鄰居的關心,特別是冬冬老公,曾經幫助買菜,陪老伴到醫院,幫了很多忙。
小陳送午飯給老伴,現在又得到了臨汾街道醫院醫務人員及護工的悉心照顧。
馬貴名老同學組織聚會,用輪椅推著到北海灘外遊覽,聚餐還送紅包,特別是王惠芳在經濟上支持我,心里很溫暖,這次醫院又舉辦了為病友慶生,真是開心不止,對大傢的感謝及傢人的留戀,使我有信心與病魔鬥爭,祝好人壹生平安,幸福快樂。
放棄治療的她,讓生命得以走到終點,也少了病魔給身體帶來的痛苦,同時也讓關懷留戀她的傢人、朋友得到了解脫。
這便是梁金蘭麵對疾病時的人生態度,她來到了“臨終關懷”病區,以“感謝”的心,懷緬著過去的往事,感謝著在她生命中出現的傢人、朋友、醫生,坦然的麵對生死,對她來說,她的這個選擇是快樂的,也是解脫的。
其實,生與死是同樣重要的,當妳學會麵對死亡後,妳會發現死亡其實並不可怕。
我們不必忌諱談論死亡,死亡的重要性不亞於生存,我們要向王學文和梁金蘭壹樣,學會坦然麵對,選擇迎接死亡的姿態,瀟瀟灑灑的離開人世,不給人生留遺憾。
參考資料:
《人間世》第四集: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