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重大發現(癌症女孩)

2023-11-07 21:13:24
腫瘤網 > 腫瘤治療方法 > 癌症治療重大發現(癌症女孩)

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治療重大發現,以及癌症女孩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里程碑!攻剋“癌中之王”疫苗首次顯著成功!專家:出現這些“信號”要警惕……

每經編輯:李澤東

據紅星新聞,壹項5月10日發表於《自然》雜誌的最新研究稱,由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和紐約紀唸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聯合進行的壹項小型mRNA胰腺癌疫苗試驗顯示,50%接受腫瘤切除後的胰腺癌患者在接種定制疫苗的18個月後沒有復發跡象。

外界專家稱,在經過30年的失敗經歷後,這是胰腺癌mRNA疫苗第壹個可證明的成功試驗,儘管仍處於初步階段,但“這壹發現非常有希望”且具有里程碑意義。

胰腺癌細胞顯微鏡圖像

研究合著者之壹、紐約紀唸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外科腫瘤學傢維諾德·巴拉錢德朗稱,近88%的胰腺癌患者即使在化療和放療後也會死亡,“這凸顯了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法。”

在巴拉錢德朗的帶領下,紐約紀唸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從患者體內提取了腫瘤樣本,並將其運往德國。隨後,BioNTech公司的科學家們對癌細胞表面某些蛋白質的基因組成進行分析,並利用基因數據生產出個性化的疫苗。

根據最新發布的論文,在壹期臨床試驗中,16名接受過手術和化療的胰腺癌患者接種了新疫苗。研究團隊稱,在超過50%的患者體內觀察到了強烈的T細胞反應,化療也並沒有破壞這種反應。即使在18個月後,T細胞仍處於較高水平,且沒有觀察到疫苗產生的副作用。而另壹半患者,在接種大約壹年後癌症復發。

更值得註意的是,壹名患者在接受疫苗接種後,肝臟中新的癌症生長在影像學檢查中消失了。不過因為患者接種疫苗的同時,還接受了化療和壹種抗癌藥物的治療。因此,這項研究不能完全排除疫苗以外的因素對壹些患者的預後存在更好的影響。

但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疾病專家阿尼爾班·梅特拉博士仍表示,這無疑是壹個里程碑,因為儘管還處於初步階段,但“這是胰腺癌mRNA疫苗首次顯著的成功”。

“癌中之王”有這些特點?

據央視新聞報道,腺癌發病率不高,僅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6%,但死亡率高,得病者“兇多吉少”,大多在壹年內死亡,因此被稱為“癌中之王”。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張弘煒提示,胰腺癌的發生與某些腫瘤相關因素關係密切,更“偏愛”具有這類特性的人群。

壹是難發現,因為缺少特異性的症狀,早期中期胰腺癌很難被發現,約七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二是難治療,胰腺周邊有很多重要臟器及血管,手術難度很大,出血風險高,且多數患者確診遲,手術切除率低於20%;胰腺癌對放療、化療不敏感,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也收效甚微。三是預後差,胰腺癌進展迅速,生存期很短,我國癌症平均五年生存率達到40%,但胰腺癌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6%。死亡率占全球癌症相關死亡原因的第7位,占全球男性新發癌症死亡率4.5%,全球女性新發癌症死亡率4.9%。

圖文無關 視覺中國-VCG41N167237995

“癌中之王”最偏愛哪類人?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發現,牠的發生與某些因素密切相關,胰腺癌更偏愛這些人:

偏愛抽煙酗酒者。抽煙不僅易患肺癌,也與胰腺癌等消化道腫瘤的發生緊密相關。長期飲酒,易形成胰腺炎,胰腺纖維化,胰腺癌。研究證實,有胰腺炎病史者患胰腺癌的風險增加7.2倍。戒煙限酒,可以降低胰腺癌的發病率。

偏愛常接觸致癌物質者。經常暴露於致癌物(如β-萘胺聯苯胺、殺蟲劑、石棉)中,易增加罹患胰腺癌風險。生活中做好防範,盡量不要長期暴露於致癌環境中。

偏有遺傳傾向者。研究發現存在胰腺癌易感基因。張弘煒建議,對於有基因突變,或傢族性胰腺癌的篩查,應從40歲開始進行每年壹次的篩查。

偏愛糖尿病患者。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空腹血糖每升高0.56mmol/L,胰腺癌發病風險增加14%。15-20%的胰腺癌病人有新發糖尿病,60歲以上新發糖尿病者,都應警惕胰腺癌的可能。中老年人要堅持低糖飲食,也要註意體重及血糖的波動。

偏愛胖子。與肥胖有關的生活習慣,都易導致胰腺癌的發生,如喜歡高脂飲食,少食粗纖維;愛“躺平”,不愛“運動”等,都會增加胰腺癌患癌風險。專家建議,要合理控制體重,少吃高脂、高油食物,多吃蔬菜、粗糧,積極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

偏愛老年人。研究發現,胰腺癌的發病群體集中於70歲以上的老年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全球胰腺癌發病率逐漸升高。

專家提醒:這些胰腺癌的“預警信號”要重視

胰腺癌早期無特異性症狀,僅為上腹部隱痛不適、飽脹或消化不良、腹瀉,無痛性黃疸進行性加重,血糖突然明顯升高,劇烈腰背部疼痛不適等。年齡超過50歲的人,持續出現以上症狀中的壹種,經治療無緩解,要做進壹步的檢查。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紅星新聞、央視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

杭州13歲女孩查出癌症!媽媽:壹開始以為隻是生長痛…

來源:杭州日報

“媽媽,我腿疼”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

因為身高增長較快

有時會出現所謂“生長痛”

這種情況往往不會讓人太在意

但要警惕的是

有壹種多發於青少年的兇險疾病

症狀也頗為相似

13歲女孩總喊膝蓋疼

壹查居然是骨肉瘤

“孩子恢復得不錯,可以正常行走,腫瘤也沒有復發。”最近,在浙大壹院骨科副主任陳斌的專家門診,佳佳(化名)的母親鬆了壹口氣,她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女兒能夠平安健康。

去年3月,正在上初壹的佳佳突然說自己右膝蓋痛。

父母看看並沒有磕碰傷,想著春天到了,可能是孩子正在長個子導致的“生長痛”,便也沒有特別在意。

然而壹個多星期過去,佳佳的腿痛症狀不僅沒有減輕,膝蓋還出現了輕微的腫脹,甚至無法行走。

佳佳的父母著急了,趕緊帶著她到當地醫院就診。經壹係列檢查,父母等來了晴天霹靂的結果,佳佳右膝蓋上方骨頭處被發現有腫塊,經穿刺活檢後病理診斷為骨肉瘤。

骨肉瘤是壹種惡性骨腫瘤,常發生在10到20歲之間的青少年身上,號稱“青少年殺手”。

當地醫院建議佳佳父母盡快帶孩子到上級醫院就診。之後夫妻倆帶著孩子來到了浙大壹院。

及時切除腫瘤保住了腿

如今孩子已能正常運動

骨肉瘤雖然發病率不高,但這是青少年身上最常發生的壹種惡性腫瘤。根據相關數據,未發生轉移的骨肉瘤患者經過規範化治療後5年生存率為60%-70%,但有約10%-15%的患者在初診時已存在遠處轉移,而轉移患者5年生存率顯著降低,預後不佳。”陳斌主任醫師表示,經過進壹步檢查,還好佳佳右膝蓋這里的骨肉瘤並未發生轉移。

在此前對骨肉瘤的治療中,為了防止腫瘤擴散轉移,壹般隻能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截肢。由於患者多是青少年,儘管能夠長期生存,但也對未來的生活造成重創。

而隨著醫學的進步,如今骨肉瘤患者不僅有希望能實現長期生存,而且可以不影響正常生活。

隨後,骨科陳斌主任醫師、童翔副主任醫師為佳佳進行了手術,完整切除了骨肉瘤及其侵犯的骨質,由於腫瘤長在膝蓋上,專家團隊為佳佳進行了人工膝關節置換。同時結合佳佳術前影像學數據,專家團隊用3D個性化假體打印係統,為佳佳精準地打印了適合的人工假體,從而補全缺損的骨頭。

佳佳的手術順利完成,經過康復治療,僅僅術後3天,佳佳就能正常下地行走,目前佳佳能和同齡人壹起參與正常運動。

很容易和生長痛混淆

醫生:早發現很關鍵

“骨肉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遺傳、病毒感染、化學物質、電離輻射等有關。”陳斌主任醫師表示,“大部分患者都在20歲以下,骨肉瘤最常發生在四肢,特別是膝關節周圍,症狀主要為疼痛、腫脹感,在活動後加劇,夜間疼痛加劇,出現腫塊,並不斷增大。”

這個年紀的青少年,也很容易發生生長痛,那麽,如何區分骨肉瘤與生長痛呢?

骨肉瘤的疼痛多見於關節處,位置比較固定,而且疼痛開始時較輕、間隔疼痛,然後發展得愈來愈嚴重,晚上痛感更強烈,休息壹般對緩解症狀沒有幫助,止痛藥壹般也沒有用。隨著疼痛的加重,局部會逐步出現腫塊、發紅,且疼痛部位的局部皮膚溫度要高於其他地方。

而生長痛是因為孩子快速成長,體內鈣迅速吸收,孩子的肌肉和骨骼伸展,導致孩子的肌肉疼痛。每次生長疼痛持續大約5-7天,服用止痛藥可以減輕疼痛。

儘管骨肉瘤屬於癌症中比較兇險的壹種,但是隨著醫學的進步,早發現、早治療能夠大大提高預後。能否早發現、早診斷直接關係到能否保留肢體及肢體功能,也與提高治愈率有很大關係。但骨肉瘤的壹些早期症狀容易被忽視,等出現更多症狀後就診時多數已是中期,有些甚至是晚期。

所以,專家建議,傢長對孩子喊“腿疼”不要掉以輕心,尤其是當疼痛持續多天時,壹定要及時就醫篩查。

來源:浙大壹院

作者:admin | 分類:腫瘤治療方法 | 瀏覽:32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