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位癌和癌症的區別(肺結核是癌症嗎)

2023-11-06 17:09:17
腫瘤網 > 腫瘤治療方法 > 肺原位癌和癌症的區別(肺結核是癌症嗎)

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肺原位癌和癌症的區別,以及肺結核是癌症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肺浸潤癌和原位癌病理上什麽區別?微小浸潤癌用做免疫組化嗎?

TopMD《約吧大醫生》第46場患教直播探討的內容是:腫瘤終極審判者。

做客《約吧大醫生》直播間的專家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應建明教授,本期直播在TopMD全媒體矩陣:新華網、新浪看點、騰訊新聞、騰訊視頻、百度健康、趣頭條、今日頭條、西瓜視頻9傢平臺首頁同步直播觀看量達809874次,且持續發酵中。

我們將本次直播中病友最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剪輯,今天的第(1)集已同步至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客戶端、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搜狐新聞、騰訊新聞、科普中國、央視頻、愛奇藝、趣頭條。

肺浸潤癌和原位癌病理上什麽區別?微小浸潤癌用做免疫組化嗎?

視頻加載中...

原位癌和微浸潤癌這兩種類型,壹旦被切除基本就沒有復發或轉移的可能,也就是說牠100%治愈,所以總體來說對咱的生命沒有威脅,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傢就沒必要去糾結他是浸潤癌還是原位癌了。

還有朋友經常會問:為什麽有的醫生說我這個是浸潤癌,有的醫生說我這個是原位癌,到底是哪壹種?應建明教授說,微小浸潤的病理類型決斷主觀性比較強,不同醫院之間、不同病理科大夫之間的認識是會存在壹些差別的,畢竟形態永遠是壹門經驗學科。

微小浸潤癌也是近幾年才提出來的概唸,所以大傢的主觀性和這種交流的不充分,導致了有些醫生認為牠是微小浸潤,有些人認為牠是原位癌,再加上很多時候做手術會造成擠壓,造成樣本的變形,所以結論會出現壹些偏差。

因此無論是診斷為原位癌還是微小浸潤癌,對您來講沒有太大的意義去糾結,因為剛才我們說過這兩種癌治愈率都是100%。

還有病友提問:肺的微小浸潤癌有必要做免疫組化嗎?詳情請看本期內容

【法律聲明】本欄目為TopMD原創,版權歸出品方所有,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剪輯及修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本期節目為醫學科普目的,不可代替醫生麵診。相關資料由專家提供、診治信息和建議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供您參考,必要時應進壹步到醫院咨詢專家意見。

結核,萬年不絕的白色瘟疫,仍被視為「能傳染的癌症」

庫珀(Richard T. Cooper)的水彩畫以擬人化的骷髏天使描繪象徵死亡的結核病。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疾病之壹,結核病已和人類糾纏上萬年。

不少人認為,牠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實則不然——21世紀,這種疾病仍然沒有被人類完全徵服。官方數據顯示,肺結核在中國法定報告甲乙類傳染病中發病和死亡數排在第二位。

近年來肺結核在全球各地死灰復燃,1995年全世界有300萬人死於此病,是該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壹年,大大超過了肺結核流行的1900年。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自2007年以來,結核病每年致死人數超過艾滋病。結核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壹。2019年,約有140萬人死於結核病相關疾病。2019年估計有1000萬人患結核病,其中約300萬人未獲診斷或未向國傢衛生部門正式報告。

過去20年,中國結核病發病率下降了42%,結核病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

不過,鑒於中國麵臨的耐多藥結核病負擔很重,並且仍處於流行狀態,以及巨大數量的潛在結核病感染問題,結核病的防治工作仍然十分艱巨。至今醫學界依然將耐藥性結核病視為“能傳染的癌症”。

實際上,結核病已經存在萬年之久,還曾被視為“浪漫”、“才華橫溢”的疾病……

“浪漫的白色瘟疫”

18世紀時,壹些歐洲人以得肺結核為時尚,有些人甚至主動去得肺結核。那時候流行大裙撐緊身衣,為了美,節食挨凍,導致得肺炎、肺結核。那個時期歐洲人的平均壽命35歲,在他們的審美觀中,白色為最佳。

肺結核病人往往多愁善感、才華橫溢。這壹方麵歸功於當時“崇尚”肺結核的社會風氣,壹方麵更是和肺結核牠自身特殊的病症表現分不開的。

肺結核常常被看做欲望的象徵,大多數的創作傢們把結核病看作是壹種能使患者變得性感起來的疾病。從西方浪漫派文學開始,肺結核病被想象成壹種愛情病,肺結核病人往往被描寫成浪漫、溫情、執著、優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藝術修養的人。

這在我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也體現的尤為顯著——作傢們都不約而同地賦予這種病症壹種更為強烈的社會文化思想的本質性內涵,更加凸顯了這種病的壓抑、絕望和死亡氣息與社會現實的隱喻觀照。

不少名人最終因結核病離世。比如我國馬王堆里出土的辛追夫人,在她身上查到感染結核病的痕跡,推斷她應當死於結核病。還有近代的魯迅、林徽因。 魯迅先生在小說《藥》中塑造的角色華小栓得了癆病,他的父親華老栓從劊子手買來沾血的饅頭治小栓的病,結果是血饅頭沒有治好小栓的癆病,小栓還是死了。

“包好,包好!這樣的趁熱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麽癆病都包好!”

而魯迅先生,最終也於1936年10月19日死於肺結核病。

早在公元前8000年人類就已經患有了這種疾病,約公元前2400年埃及的木乃伊中也發現了結核結節的存在。

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曾指出,結核是當時最為普遍的致命性疾病,他警告醫生們,不要接近那些已經發展到晚期的結核病人,因為他們最終難逃壹死,不要因這些病人而毀了醫生們自己的名譽。患了結核的病人壹般都被帶到廟宇中接受護理,給他們提供最好的食物,讓他們飲牛奶、加強鍛煉以強健體魄。

中世紀的歐洲人遭受到結核病的嚴重侵襲,雖然當時的文獻提及的主要是淋巴結核而不是肺結核及瘰癧或結核病。這是由於當時有壹種習俗,即在法國和英國,人們相信可以通過國王觸摸病人的方法而治愈瘰癧。這種習俗源於12世紀,直至18世紀末國王的權利被削弱才結束。

中國也早在公元前八世紀,就有了關於結核病的記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頸項,身熱,脫肉破腘——《黃帝內經.素問》。華佗《中藏經》中之《傳屍論》提出“癆病”傳染之說。牠還有壹些更古老、更恐怖的名字,如屍疰、勞疰、蟲疰、毒疰、鬼疰、傳屍等,足可見人們對這個病的恐怖。那個時候的結核病還叫做“傳剩”,壹直到宋朝,才統壹名稱,稱為“癆病”。到了近代,又俗稱“肺癆”。

19世紀,這個被人們稱為“巨大白色瘟疫”的結核病在歐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布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人類當時主要的死亡原因,如在50年代的英國,四分之壹的人死於結核。

在古印度,居於最高種姓的婆羅門是不允許和有結核病的傢族聯姻的。在18、19世紀的英格蘭,那些死於結核病的人,他們的墳墓都會在下葬幾個月甚至幾年後被掘開,人們希望籍此阻止病魔降臨到活人,或者把活人的生命力吸幹。

由於古時候對結核病沒有統壹的命名,許多看似無關聯的疾病實際上是不同形式的結核病。比如:尋常性狼瘡是皮膚結核,癆病是肺結核,波特式病是脊柱結核等。

直到科學家在解剖中發現,這類患者的肺內有壹個個堅實的團塊,摸上去好象土豆或花生這類植物的根上塊莖,就將這種病稱之為Tuberculous,翻譯為“結核”,即腫脹的小瘤。

數千年來,我國醫學對結核病的認識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而演變,可大約分為三個階段,壹是漢朝以前,認為肺結核屬於虛勞病的範疇。二是從漢代至唐代,古人已經認識到肺結核具有傳染性。三是宋代以後,對於結核病的病因機理的認識日趨係統、完善。

雖然人們已經發現結核病的存在,但防和治壹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到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後,情況才發生改變。

彼時,由於近代工業的產生和迅猛發展,城市化運動加速,各主要發達國傢的城市人口以空前的規模急劇增加。但是,大量湧入城市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生存條件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住宅擁擠、通風不暢、空氣汙濁、食物汙染、營養不良等情況的出現,很容易導致各種傳染病的滋生和流行,而肺結核又是流行最廣、最頻繁,並且特別容易導致死亡的傳染病之壹。19世紀,結核病在歐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布到社會各個階層,貧苦人群成為主要入侵對象。

據統計,從滑鐵盧戰役(1815年)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前的近100年間,20歲~60歲的成年人中,肺結核病人的死亡率是97%。由於結核病人的麵色多是蒼白的,隻是在午後才出現特有的潮紅,所以人們把結核病稱為“白色瘟疫”。

結核病,會對身體產生什麽影響?

波蘭著名音樂傢肖邦生前,他的壹位朋友和醫生曾經勸告他:“您以後應該少開音樂會了,因為您的肺也爭著要開音樂會哩!”

肺臟怎能開“音樂會”呢?

原來,聽診肺結核病人,常可聽到像吹單簧管壹樣的幹性羅音,像奏手風琴壹樣的鼾音,甚至會出現像彈鋼琴壹樣的金屬音。把各種各樣的音調和起來,不就是熱鬧的“音樂會”嗎?

形成空洞的肺

正常的肺部聲音是空氣經過氣管與肺泡所產生的,牠們有壹定的響度、音調與長短,壹旦有病,聲音就會有種種變化。聽聲音,正是醫生診斷疾病和判斷病情輕重的依據之壹。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結核於巴黎的傢中去世。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80%的結核病都發生在肺部,即最廣為人知的肺結核;此外,頸淋巴、腦膜、腹膜、腸、皮膚、骨骼等人體全身的各器官或組織也都有被侵染的風險。
人與人之間的呼吸道傳播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方式,其潛伏期長達4~8周,故而很難被發現。發病時多呈慢性過程,常有低熱、乏力等全身症狀和咳嗽、咯血等呼吸係統表現,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生命,尤其是晚期患者死亡率極高,因此結核病也長期被人類視作絕癥。

結核分枝桿菌電鏡圖

結核分枝桿菌的可怕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傳染”:會借助空氣、灰塵、口水等載體進入周圍人的身體;“霸道”:會侵蝕除牙齒、指甲和頭發外的人體所有器官,尤其愛侵蝕肺部;“狡猾”:懂得長期潛伏,首次進入人體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或發病,但第二次進入的話,結果就遠遠不壹樣了;

“頑固”:對乾燥、寒冷、酸性或堿性環境都有非常強的抵抗力。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結核病菌總是侵犯人的肺部。患者最初壹般是在肺尖部形成“斑塊”,然後逐漸擴展到整個肺臟器官,造成組織壞死,產生大量滲出液,並有血、膿或漿液的產生。接下來,肺部的感染又會穿透體腔發展到胸腔表面上來,在胸部形成大麵積流膿的、充滿結核病菌的潰瘍。病情再進壹步發展的後果,就是病人的雙肺遭到毀壞,體重減輕,虛弱,消瘦,咳血,呼吸困難,最後導致肺部主要血管的破裂,這樣,病人很快就會死於流血過多,淹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

如果病人吞下自己含有病菌的唾液,病菌就會進入食道,引起令人疼痛的嚥喉感染,造成說話和吞嚥困難。接下來,感染還會順著消化道繼續下行,進而破壞胃和腸,引起吐血、血便和劇痛,這對人來說無疑是非常致命的。不僅如此,結核病菌還可能會感染尿道,引起令人極度疼痛的炎癥。如若感染觸及到腎,那麽通常會使病人死於腎衰竭。此外,結核病菌還可能引起人的肝、大腦和腦膜等部位的感染,並致人於死地;還可在患者身上的每壹塊骨骼腐蝕出孔洞,致使臂、肘、肩和腿殘疾;還能腐蝕脊柱,導致許多患者呈現出這種病特有的駝背特徵;還會使病人的嘴和臉周圍的皮膚變紅變硬,看上去和狼臉相似;還能吞沒患者的鼻子、耳朵和眼睛……

咳嗽、咯痰、咯血、胸痛、發熱、乏力、食欲減退等局部及全身症狀。肺結核90%以上是通過呼吸道傳染的,病人通過咳嗽、打噴嚏、高聲喧嘩等使帶菌液體噴出體外,健康人吸入後就會被感染。

人類與結核病,艱難的鬥爭歷程

人類早期與結核病的抗爭猶如在黑暗中行路,診斷和治療都是盲目的。1820年英國醫生卡森成功地發明了實驗動物的肺萎陷療法,為人工氣胸療治療結核病指明了方向。經過不斷嘗試,20世紀20年代以後人工氣胸療法逐漸得到推廣。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局限性強,創傷性和副作用也較多,於是人們想到直接切除局部的結核病竈。隨著外科手術的不斷改進和無菌術、輸血法的發明,切除結核病竈的方法逐漸成熟。同時,陽光和空氣、居室和營養、運動和休息仍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

激動人心的發現

科赫是德國著名的細菌學傢,他發明了多種細菌培養基和顯微鏡攝影技術。

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

他於1882年3月24日在德國柏林生理學會上發表了壹次里程碑式的演講,以清晰簡短而又富有邏輯性的語言,講述了發現結核病致病細菌——結核分枝桿菌的過程,過程以及結論都無懈可擊,現場壹度鴉雀無聲。

他把結核分枝桿菌其分為人型、牛型、鳥型和鼠型四種,其中人型結核菌是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病原體。科學界為科赫的發現而振奮,人們仿佛看到了戰勝結核病的曙光,但是與結核病鬥爭的道路並不是壹帆風順的,人類戰勝結核病還為時尚早。

結核病的X線檢查法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W. K. Röntgen,1845~1923)發現新的放射線,1895年12月28日,物理醫學會命名為X線。1910年開始將X線用於臨床,為肺結核病早期診斷推進了壹大步。當然,X線也為以後整個臨床醫學的影像學診斷打下了基礎。

發明卡介苗預防接種

1921年,法國醫生卡美特(A. Calmette)和獸醫介雲(C. Guerin)將經過多年培育的減毒牛結核菌活菌苗接種於嬰兒身上,此即“卡介苗”。其後經數十年的臨床應用和流行病學觀察,於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全球各地逐漸被推廣應用。至今卡介苗接種仍是壹種預防結核病的主要手段。

同時鏈黴素的發明增強了人類戰勝結核病的信心。1944年瓦克斯曼(Waksman Selman Abraham)發明的鏈黴素使結核病不再是不治之癥。此後,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物相繼合成,全球肺結核患者大大減少。1946年確立了結核病聯合化療方案,至20世紀90年代短程化療已經在臨床普遍推廣。

1952年,美國和德國報告異煙肼為極有效的抗結核藥物。異煙肼的問世為有效地治愈結核病開辟了新的紀元。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療藥物的問世是人類與肺結核抗爭史上里程碑式的勝利,為此,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甚至認為20世紀末即可消滅結核病。但是人們在看到藥物的強大作用的同時,也感受到危機,結核病大有死灰復燃之勢。這主要是近20年,世界許多地區的肺結核防治係統遭到破壞;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增多,艾滋病人感染肺結核的幾率是正常人的30倍;多種抗藥性結核菌株產生,增加了肺結核防治的難度等。結核病向人類發起了新壹輪的挑戰。

1982年3月24日,在科赫發現結核桿菌100周年的日子里,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世界結核病紀唸日”,目的是引起公眾對結核病的重視,呼籲各國政府加強對結核病防治的支持。1995年底世界衛生組織決定把每年的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1996年開展了第壹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宣傳教育活動。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目標:希望到2000年,結核病不再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種。

事實上,人類過於樂觀了。

在2003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之際,“制止結核病”世界行動組織公布的數字顯示,全球每天仍有5000人死於結核病,而每年罹患結核病的人數超過800萬。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是近20年世界許多地區政策上的忽視,致使肺結核防治係統遭到破壞甚至消失;艾滋病人感染肺結核的幾率是常人的30倍,大部分艾滋病患者都死於肺結核,隨著艾滋病在全球蔓延,肺結核病人也在快速增加;多種抗藥性結核病菌株的產生,增加了肺結核防治的難度等。

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處於結核病緊急狀態”。為進壹步推動全球預防與控制結核病的宣傳活動,該組織於1995年底決定把每年的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並於1997年宣布了壹項被稱為“直接觀察短期療程”的行動計劃,其目標是治愈95%的肺結核患者。

這項計劃的核心是醫務工作者直接監督患者服藥,以免患者延誤治療,造成疾病的大麵積傳播。我國衛生部最新公布的中國結核病防治社會評價結果顯示,我國公民對結核病具有傳染性及可以治愈的認知程度低,對結核病防治機構及提供免費診斷和治療的知曉率低,對結核病患者受社會歧視的擔心程度高。

2018年,我國結核病患者位居全球第2位,估算結核病新發患者為86.6萬例,3.7萬例死於該病,西部地區肺結核患病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當前,結核病依然是全球頭號傳染病。2019年,中國新發結核病患者約83.3萬人。2019年全球約1000萬人新發結核病,約140萬人死於該病。我國結核病發病人數僅次於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是全球30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傢之壹。

耐藥、校園聚集性疫情……

防治麵臨多重挑戰

近幾年,校園也已經成為肺結核的壹個重點防控區域。

2017年,湖南桃江四中曾暴發壹場結核病聚集性疫情。2020年江蘇師範大學科文學院曾發生過校園肺結核疫情,同年11月,南京林業大學也有學生確認感染肺結核。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高謙2020年3月發布的論文中提到,2017年,中國肺結核報告發病患者83萬例,學生肺結核患者有4萬多例,學生新發患者例數占全國4.87%。

近年來,麵對復雜的防控形勢,國傢層麵已經開始密集部署相關工作。

例如,為加快實現聯合國2030消除結核病的目標,國傢衛生健康委在2019年出臺了《遏制結核病行動計劃(2019-2022年)》,重點目標是攻剋耐多藥結核病和治療高負擔的防控難題。

在校園結核病防控方麵,2017年,原國傢衛生計生委聯合教育部修訂印發了《學校結核病防控工作規範(2017版)》,進壹步明確了學校結核病散發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的處置流程。

近期,教育部聯合國傢衛生健康委又印發《中國學校結核病防控指南》,其中明確,各級各類學校應在新生入學體檢和教職員工常規體檢中開展結核病相關檢查,並將結果納入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健康檔案。

另外,在專家看來,新冠肺炎疫情或可以為防控結核提供可借鑒經驗。

今日(3月24日)淩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談到,希望我國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積累的公共衛生體係建設經驗,未來可以更好借鑒於耐多藥結核病患者的防控工作之中。

哪些人容易受到結核菌感染?

結核菌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而以下人群尤其需要註意:
1. 傳染性肺結核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由於他們與患者的密切接觸時間較長,患者在談話、咳嗽、打噴嚏時排出的結核菌很容易被他們吸入而導致感染。 2.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嬰幼兒、青春期人群、老年人、營養不良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塵肺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胃切除術後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 3. 未接觸過結核菌的人群:從未接觸過結核菌,如偏遠山區的兒童或從未接種過卡介苗的嬰幼兒。 4. 因職業原因接觸肺結核患者或結核菌的人員:從事與傳染性結核病患者或結核菌接觸的職業,如果防範意識不足、防護措施不當,容易導致結核菌感染。

懷疑結核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如果妳連續咳嗽、咳痰兩周以上,或是出現痰中帶血,可伴胸痛、慢性發熱、虛弱、疲勞、發冷、盜汗、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可疑症狀,應及時到結核病定點醫院或專門的結核門診就診。
目前,結核病的實驗室檢查方法主要有病原學檢查、免疫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分子學檢查等。

經過千萬年的艱苦抗爭,結核病疫情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但我們仍需相信,結核病已不是不治之癥。在將來的某壹天,結核病終將被封印在歷史之中。要想徹底戰勝這場“萬年瘟疫”,人類在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改善全球生活條件的方向上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來源:健康界

作者:暗子

“太多了吧這也……”

主要涉足領域:醫護/疾病/心理/歷史

參考文獻: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人類醫學大發現》張大萍,杜長林2010.07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重癥專業委員會.結核病營養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20,43(1):17-26.

《手術劇場:十九世紀外科學圖誌》

《CNKI》耐藥結核病化學治療指南(2009).

《中國防癆雜誌》2008—2012年全國學生結核病疫情特徵分析.2013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等

作者:admin | 分類:腫瘤治療方法 | 瀏覽:26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