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怎麽檢查出來的,以及得了癌症怎麽辦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醫院,大到生病住院,小到感冒發燒,都需要先查個血。看著這樣那樣的抽血檢查項目,不免心生疑問:為什麽很多病到醫院需要先驗血?抽血能查出哪些疾病呢?
為啥醫院總是動不動就抽血?
抽血化驗單上項目那麽多,都有什麽作用?浙江醫院醫學檢驗科副主任技師葉雄偉2023年2月在其醫院微信公眾號刊文介紹了不同常見血液檢查的作用。①
1、血型
可以檢查出血液中紅細胞表面的抗原類型,也就是人們熟知的ABO血型及Rh血型等,當需要緊急輸血、做手術時,明確血型就很重要。
2、血常規
血常規為常規檢查,可以初步分析患者有無貧血、白血病、特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等血液係統疾病,對細菌、病毒感染有壹定提示作用。
3、血流變
主要檢測血液的黏度狀態,判斷血管內血流循環狀態,輔助診斷是否存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血栓形成等危險因素。
血流變學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卒中、心梗)的發病先兆之壹。血沈即紅細胞沈降率檢查還可以輔助診斷感染性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腫瘤等。
4、生化項目
《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建議,4種基本生化檢查項目很有必要做,包括肝功、腎功、血脂、血糖。
其他非常規的生化項目還有:心肌酶(明確是否有心梗),澱粉酶、脂肪酶(檢查胰腺是否正常),鉀、鈉、氯、鈣(檢查電解質是否紊亂)等項目,可根據需要選擇,初步判斷患者是哪個器官或係統出了問題。
5、免疫檢查
免疫檢查壹般包括:甲功、風濕三項、免疫球蛋白、淋巴細胞亞群、自身抗體、血清補體、腫瘤標誌物、感染四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初步判斷是否患有甲亢、甲減、風濕係統疾病、腫瘤、常見傳染病,其中乙肝、丙肝、梅毒、艾滋又被稱為“術前四項”,壹般是患者做手術或侵入性操作前必須要做的檢查。
6、腫瘤篩查
主要作為輔助檢查,用於各種癌症的輔助診斷和早期發現,以各類腫瘤標誌物為癌症判斷作出依據。
7、凝血四項
如患者懷孕或有不明原因出血及手術前,壹般會進行凝血功能檢查,最常做的就是凝血四項,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和纖維蛋白原(FIB)等。
哪些常見項目需要空腹抽血?
有些驗血項目前,醫生總不忘提醒大傢壹定要空腹檢測。到底哪些常見項目需要空腹驗血呢?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2年6月在其微信公眾號刊文給出解答。②
1、肝功能檢查
作為各類體檢的常規指標,主要排查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損傷等疾病,包括穀丙氨酸轉移酶、穀草氨酸轉移酶、穀酰胺酸轉移酶、總蛋白、白蛋白等。肝臟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吸收代謝器官,因此進食對肝功能檢查影響很大,需空腹。
2、血糖和血脂檢查
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等,其參考值和意義各不相同。食物是人體糖分的主要來源,檢查時壹定要按醫囑準備。血脂包括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飲食狀況對於其影響較大,因此檢查時必須空腹。
3、腎功能檢查
腎臟是人體排泄代謝廢物,平衡水、電解質酸堿度的重要器官,腎功能檢查主要有尿素、尿酸、肌酐等指標。通常需要空腹檢查。
4、以下常見查血項目需空腹:
(1)血清學檢查:如補體、抗核抗體、抗鏈球菌溶血素“O”檢測等
(2)各種血流變學指標
(3)血清蛋白電泳
(4)二氧化碳結合力
(5)各種血清酶等
值得註意的是,抽血前如需空腹,時間應在8小時以上。前壹天正常飲食,避免飽脹,盡量清淡。同時,要避免服用幹擾查血結果的藥物,避免劇烈運動和熬夜等。
抽血前少量喝水通常不會對化驗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上午抽過血了,為啥下午又抽?
有時候上午抽過血了,下午還需要繼續抽血,為什麽不能壹次性抽完呢?
聯勤保障部隊第983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醫師王星2020年12月在人民日報健康號刊文解釋,有些項目需要監測在某壹段時間段內出現的波動,因此需要同壹天反復抽血。③
比如,與心血管相關的心肌酶,就完全有可能上午抽完,下午還得抽。
因為當確診心肌梗死,或高度懷疑心肌梗死,這時候上午抽完血檢測的心肌酶,如果正常,也不能排除心肌梗死,還需要下午再次抽血驗證。因為心肌酶是隨著時間變化的,尤其是心肌梗死24小時內,會有明顯的變化,所以需要多次抽血。
再比如要查血糖係列,需要抽三餐空腹,及三餐餐後,那自然需要多次抽血。
比如血氧偏低,需要及時地觀察血氧飽和度水平,可能過幾個小時就得抽壹次血。
所以,在24小時內受病情影響比較大的項目,尤其是病情不穩定的時候,可能就會在同壹天反復抽血。
本文綜合自:
①2023-02-28浙江醫院《為什麽壹到醫院就要抽血?為妳揭秘:哪個地方抽血最不疼!》
②2022-06-16四川疾控《查血需要空腹嗎》
③2020-12-22人民日報健康號“心血管王醫生”《在醫院為什麽醫生反復給我抽血?為什麽不抽壹次不抽壹管解決問題》
來源: 健康時報
2020年1月16日,離春節還有9天,傳來央視著名主持人趙忠祥因癌去世的消息。
據趙忠祥兒子趙方稱,趙忠祥於去年年底身體不適,去醫院才檢查出癌症,但是已經擴散。雖然趙忠祥積極配合治療,但醫生仍無力回天,趙忠祥於16日早上7:30離世,享年78歲。
很多人驚嘆於這癌症的兇狠,發展速度未免太快?難不成得了癌症,隻能“等死”,束手無策?
其實不然,僅從隻言片語中,我們無法獲悉關於趙忠祥患癌的更具體信息,但是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癌症能防能治,甚至可以跟人“和平共處”。
2006年,世衛組織提出:癌症其實是壹種可以調控的慢性疾病,雖然不能根治,病人卻能長期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即使到了中晚期,“帶瘤生存”也是壹種務實的治療方法。
“帶瘤生存”指的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經過有效的抗癌治療後,壹些如出血、癌痛、咳嗽等癌症症狀逐漸減輕甚至消失,腫瘤生長緩慢或趨於穩定,癌細胞不再擴散,病情長期穩定,開始好轉,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癌症不能根治,但是可以控制“帶瘤生存”的意義,壹方麵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高,延長壽命。特別是對於中、晚期腫瘤患者來講,應慎重對待沒有肯定延長壽命作用的攻擊性治療;對某些不具有再次放化療指徵的患者,壹味地追求腫瘤局部的消退而不顧及全身情況,往往適得其反。
另壹方麵,在患者帶瘤生存期間,身體會用自己的免疫細胞治自己的病,在免疫細胞吞噬癌細胞的同時還能恢復和增強免疫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復發和轉移幾率,更有助於促進相關科研的發展。
“帶瘤生存”的四個條件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能實現帶瘤生存,前提是符合這4個條件:
壹、看重要臟器功能沒有受損
如肺癌患者的腫瘤沒有壓迫和侵占主支氣管,肝癌患者沒有嚴重影響肝功能,腸癌患者沒有腸梗阻及穿孔等。
二、看腫瘤的惡性程度。
腫瘤的惡性程度越高,轉移速度和範圍就會越大,治療的難度就會增加。腫瘤的惡性程度較低,身體調整免疫抗癌技能的機會就多壹些,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速度無法逃離免疫係統的監察時,說明患者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應對腫瘤。
三、看免疫有無缺損。
正常的細胞出錯就出現了變異細胞,有些變異細胞不能被免疫係統殺死,其中壹部分變成了癌細胞。這意味著,癌細胞可能長期存在,但不壹定會形成癌症。但是,對於機體免疫力低下和免疫有缺陷的人來說,相當於給癌細胞打開了壹個缺口,會給免疫抗癌機制帶來災難性破壞。如果身體本身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抗腫瘤,那麽帶瘤生存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四、看患者的情緒心態。
很多癌症患者,得知自己身體里有腫瘤,第壹反應就是害怕、焦慮,這對提高身體抵抗力壹點用處都沒有。壹個人的情緒是否良好,與抗病能力密不可分。
健康的心態,理智的態度,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有利於機體免疫功能的恢復,預後效果相對較好。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鍛煉、勞逸結合,對實現“帶瘤生存”非常重要。
如何提高腫瘤患者生存率?腫瘤讓人聞風喪膽,但我們並非無計可施。除了積極配合正規醫學治療外,在抗癌期間,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遠離致癌因素,來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癌”字三個口,為避免病從口入,改善飲食結構,培養健康飲食尤為重要。不少腫瘤患者會陷入飲食的誤區,認為吃得越好癌細胞就長得越快。實際上,如果在腫瘤治療期間隻吃素,容易造成熱量、優質蛋白質不足,影響遭破壞組織的細胞修補,使免疫力持續下降。
因此,在提供足夠能量的前提下,也要攝入適量的蛋白質。蛋白質的最好來源是雞鴨魚肉、雞蛋、低脂乳制品、堅果、豆類。此外,在腫瘤患者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應該占總能量的50%-65%,有利於減低癌症復發風險及合並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於主要是全穀類食物、蔬菜、水果和豆類等。
管住了嘴,咱們要邁開腿。不要覺得自己是腫瘤病人就不能動了,國外的壹項研究表明,缺氧程度越嚴重,癌細胞越容易轉移、擴散。
走路、慢跑、健身操等有氧運動,都是適合腫瘤病人的運動方式。壹開始運動時,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每天堅持30分鐘的鍛煉時間。壹般早晨或下午是癌症患者鍛煉的好時機,但要註意,不宜在飽餐後或饑餓時運動,以免引起不適。
定期體檢。癌症患者術後第1年,每隔三個月復查壹次;術後2年內,每六個月復查壹次;術後2年以後,每年做1~2次詳細的體檢和化驗檢查;術後5年以後,可考慮每1年復查壹次。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相信在未來,越來越多的腫瘤病人可以實現帶瘤生存。咱們也不要因為名人的離世而引起恐慌,反而要引以為戒,更加關註自己的身體健康,讓癌症不敢找上門。
參考資料:
[1] 腫瘤的免疫編輯與自然選擇[J]. 王梟傑,吳文川. 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 2013(09)
[2] “帶瘤生存”理唸運用的思考[J]. 陳渺,郭勇. 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2(12)
[3] 以帶瘤生存新理唸治療晚期NSCLC患者650例臨床近遠期療效對照研究[A]. 解建國,劉玉姿,何豐華,張曉韻,陽其絹,許小曼,吳曄,張琮,孟範珍.全國中醫藥防治老年病學術交流會學術論文集[C]. 20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