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晚期最好的止痛藥有哪些,以及癌症晚期止痛藥有哪些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無論是何種癌症發展到晚期時都會引發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是無法承受的,有些人恨不得立即死去,這是因為癌細胞在不斷的增大增多,侵犯了更多的器官和組織,在壓迫、牽扯、浸潤和壞死的過程中產生了疼痛。對於這種類型的患者來說,延緩生存期和止痛是最重要的事情。
晚期癌症患者疼痛難忍怎麽辦呢?1、 控制癌細胞的發展
之所以癌症晚期會產生劇烈的疼痛感,是因為癌細胞其實是各個組織和器官,如果置之不理,隻會讓疼痛感變得更加嚴重。因此即使發展到了晚期,也要積極進行治療,控制癌細胞的發展,化療、放療、靶向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都可以嘗試,對緩解疼痛有很大的幫助。
2、 使用止痛藥
對於癌症晚期患者,醫生壹般會根據疼痛的程度給不同類型的止痛藥,輕度疼痛的患者壹般會給予口服藥物進行治療,比如布洛芬,中度或者重度疼痛的患者則需要註射止疼針進行治療,此時會不會產生副作用,會不會上癮都已經不重要了,及時的止痛才是最關鍵的,因為此時緩解患者的疼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3、 中醫緩解疼痛
中醫在緩解癌症帶來的疼痛上麵也頗有效果,雖然見效比較慢,但是效果卻比較穩定。中醫認為疼痛是由於血瘀導致的,衹要把血瘀化開,疼痛感就會有所減輕。比如癌細胞壓迫了組織,局部就會出現血液不暢的情況,某個器官得不到充分血液和營養供應的時候,則會出現疼痛感,當血液流動通暢之後,疼痛則會有所減輕。另外在癌痛沒有發作的時候,也可以通過針灸和推拿預防疼痛的發生,建議傢屬先向專業人員學習,然後每天對患者進行針灸和按摩。
4、 轉移註意力
癌細胞產生的疼痛感會讓患者的註意力高度集中,從而使疼痛感放大。因此在疼痛發生的時候,患者可以通過放鬆身體以及轉移註意力的方式來緩解疼痛,比如看看自己喜歡的電視劇或者聽聽音樂,不過這種方法隻適合輕度或者中度的癌痛,對於重度癌痛基本沒有什麽效果。
5、 傢屬給予關愛
在疼痛來襲的時候,患者往往都會產生消極心理,甚至有些患者會產生輕生的唸頭。因此在癌症患者因為疼痛而產生消極情緒的時候,傢屬要給予無私的關懷,使患者能夠重塑信心,如果能夠使患者多想壹些開心的事情,對於減輕疼痛也是有幫助的,如果精神世界全麵崩塌,患者的抵抗力則會降低,疼痛感則會變得更加明顯。
溫馨提示
在麵對癌痛的時候,無論平時多麽堅強的人,都會因為無法忍受疼痛而流淚、害怕,此時患者最需要的是朋友和傢人的關心以及鼓勵,因此傢人和朋友要盡量多陪在患者身邊,與患者溝通。與此同時還要幫助患者樹立抵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夠配合醫生進行各種治療,不但能夠緩解疼痛,還能夠延緩疾病的發展速度。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嗎啡是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的壹種強效鎮靜止痛藥,外觀為淺黃色、棕色、白色或無色的結晶性粉末(或無色透明藥劑),具有中樞性鎮痛作用,以及鎮靜、止咳作用,臨床上用於急性疼痛,如嚴重外傷、燒傷及劇烈疼痛,如腎絞痛、膽結石、癌症晚期。
嗎啡自誕生以來,醫生通過牠的幫助從死神手里搶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而我們人類直到現在,也因為有了嗎啡才能免受各種劇烈疼痛的折磨,所以嗎啡被稱為現代醫學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壹,當之無愧。
然而我們也要知道,嗎啡是我國法律上明確定義的毒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傢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鴉片酊”鴉片在清朝末年泛濫成災,同時期的歐洲各國其實也同樣麵臨鴉片濫用的問題,隻不過沒有中國這麽嚴重。嚴格來說,西方人濫用的是名為“鴉片酊”的藥劑,這是壹種在歐洲工人階級的傢中常備物。
“鴉片酊”是由17世紀的英國醫生託馬·斯西登漢姆發明,製作方法就是將鴉片溶於酒精,再加上草藥或其他壹些成分,製作成藥劑。“鴉片酊”在歐洲非常便宜,又合法,所以非常容易買到,比街上賣糖葫蘆還方便。
街上售賣“鴉片酊”的流動小販
眾所周知,鴉片最初都是作為藥物使用,所以含有鴉片的“鴉片酊”被歐洲工人用於發燒感冒,頭疼腦熱,嘔吐腹瀉,失眠多夢等疾病時,確實能起到緩解病症的作用,因此“鴉片酊”在歐洲壹度被認為是窮人的萬靈神藥,不管什麽病,服用“鴉片酊”就好了。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洲濫用“鴉片酊”的情況特別嚴重,他們可以輕易地從藥劑師、雜貨店、書店、甚至流動小販,用廉價購買到這種鴉片藥劑。壹些商販甚至還製作了含鴉片成份的“嬰兒保靜劑”,專門應付嬰兒哭鬧。
“鴉片酊”在歐洲大肆濫用,並不是沒有人警覺,壹些有遠見的醫生很清楚鴉片的濫用成癮的副作用,非常反對廣泛、無節制的使用。但對當時貧窮的歐洲工人階級來說,沒有什麽藥物能比“鴉片酊”便宜又好用,所以麵對專業人士的反對之聲,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無節制的濫用,導致的後果必然是成癮,因此在當時的歐洲,以及美國都有大量“鴉片酊”成癮群體。不過由於“鴉片町”藥劑中的鴉片含量小,加上歐洲各國的中上層都對鴉片成癮危害有著清醒的認識,壹直持反對意見,所以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遠不如中國。
從現代角度來說,“鴉片町”其實就是最原始的嗎啡藥劑。到了19世紀初,醫學傢們正式把嗎啡生物堿從鴉片中提和煉分離出來,“鴉片町”才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隨著而來的是嗎啡的瘋狂濫用。
嗎啡的誕生“鴉片町”在歐洲各國大行其道的時候,壹些科學家們就已經著手研究壹項偉大的發明,如何將鴉片中7%-14%的鎮痛生物堿單獨提煉和分離出來,因為他們認為“鴉片町”鎮痛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1803年,法國醫學傢塞昆首次從鴉片中提取嗎啡,三年之後,即1806年,德國藥劑學傢弗雷德里希·塞爾吐納也完成了同樣的實驗,且更進壹步,將分離出來的嗎啡液體製作成晶體粉末狀,並冠以希臘神話中夢神的名字-“馬菲斯”(傳到中國後,翻譯為嗎啡)。
弗雷德里希·塞爾吐納完成嗎啡的研究和製作之時,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817年,他在《自然科學年鑒》上發表壹篇關於嗎啡的較長報告之後,才受到廣泛註意。1827年,著名的制藥公司-默克集團正式將嗎啡進行商業規模的生產和製造。
1855年,嗎啡的使用進壹步完善,由於可溶於水,亞歷山大·伍德發明了皮下註射法,這種方式不會有口服嗎啡引起的腸胃不適,藥效產生更快更強,產生的欣快感更強烈。此後,嗎啡的劑量也隨著皮下註射的流行而大升。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導致大量士兵受傷,嗎啡成了當時軍醫們的止痛神藥,無數瀕臨死亡的士兵因此獲得救助。但真正讓嗎啡風靡世界,是1914年的第壹次世界大戰,雙方軍隊都在廣泛使用嗎啡鎮痛劑,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嗎啡於19世紀末傳入中國,最初由旅居上海租界的歐洲籍醫生用於治病,後期又廣泛用於戒除鴉片。少帥張學良丟失東北之後,在上海聽從杜月笙的勸說,決定戒除鴉片毒癮,重塑新形象,但是痛不欲生的戒斷反應讓他望而生畏,遲遲不敢行動。
直到有壹天,張學良聽人說,有壹種進口註射藥物對戒除鴉片有特效,便命令私人醫生馬揚武去購買,並在其毒癮發作時註射。使用之後,張學良發現這種藥物確實能緩解毒癮發作時的痛苦,這種進口藥物的主要成分就是嗎啡。
嗎啡的濫用嗎啡能戒除鴉片的說法,其實是壹些藥廠的商業操作,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大利益。在當時,早有正直的醫學傢發現,直接註射嗎啡,不僅對循環、呼吸、腸胃係統有副作用,而且比吸食鴉片更容易讓人上癮。
在中國,壹些鴉片成癮者,原本希望通過註射嗎啡來治療鴉片癮,卻沒想到是剛出虎口,又入狼群,不久就變成嗎啡癮君子,前麵的少帥張學良就是典型的代表。他自從使用嗎啡戒鴉片之後,很快產生了新的依賴,每天需要註射嗎啡才能正常生活,直到後期被軟禁。
實際上,嗎啡被製作成藥物之後,由於合法且不受管制,逐漸成為非常暢銷的商品,人們輕易就能獲取到,這無疑導致非醫療的濫用幾率大大增加。據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歐洲研究報告顯示,連壹些醫生與藥劑師都是“嗎啡癮者”。
嗎啡濫用的高峰期,群體包含社會各個階層,妓女、工人,甚至政要們。據傳有名的普魯士鐵血首相俾斯麥就是壹個“嗎啡癮者”,他由於長期抽煙喝酒,飽受痛風、消化不良、失眠、偏頭痛等各種病痛折磨,於是開始使用嗎啡,從而產生依賴。
另外,雖然嗎啡在戰場上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但也同樣導致士兵們患上 “戰士的疾病”,即從生理到心理上對嗎啡有了嚴重的依賴。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社會就多了壹大批嗎啡成癮群體,為後來海洛因泛濫種下禍根。
寫在最後儘管嗎啡有嚴重的副作用,但直到現在,牠依然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唯壹推薦癌症晚期患者緩解病痛的止痛藥之壹,因為嗎啡的鎮痛作用在自然存在的化合物中獨壹無二。每天世界各國無數的癌症患者,都是依靠註射嗎啡讓自己從疼痛中平靜下來,靜靜等待死亡的來臨。
但在我國嗎啡的使用非常謹慎,壹是社會大眾對嗎啡有很深的誤解,認為用了就會上癮,寧可忍受疼痛也不願意使用,二是壹些病人覺得壹旦需要使用嗎啡,就是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了,所以內心非常抗拒。三是壹些醫生也有顧慮,怕若上麻煩,不敢多使用。
直到今天,我國人口占全球的20%,需要姑息和鎮痛治療的患者中僅有16%的人使用了嗎啡,使用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所以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應該清楚,嗎啡是天使還是惡魔,完全取決於使用途徑,臨床合理使用是救命的天使,濫用享樂則是害人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