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日本癌症治療,以及日本癌症發病率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新華社北京8月19日新媒體專電 日媒稱,在日本,用藥物給癌細胞做上標記、通過放射線和光將其殺死的新型癌症療法最早將在2020年開始使用。這種療法有望對擴散到周圍組織或者已經復發的難治癌症產生效果。在治療設備和藥物研發方麵,除住友重機械工業外,還有半導體企業羅姆和電商樂天等意想不到的麵孔。要想普及這種療法,還需要解決成本問題,但醫療界有望誕生壹股新的潮流。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8月16日報道,把放射線和藥物結合起來的方法對人體損害較小,有望產生較好療效。在癌症治療方麵,這被稱為繼手術、傳統放療、抗癌藥物、免疫療法之後的“第五療法”。
在日本,壹種名為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的放療法最早將在2020年開始用於治療普通患者。硼中子俘獲療法不同於傳統的放療,對正常細胞幾乎沒有任何損傷,隻需照射壹次即可。這種療法很可能可以用於和正常組織沒有明顯界限的病竈,與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檢查共同使用,可在治療前預測治療效果。
治療時,患者首先服用含有硼化合物的藥物,癌細胞將其吸收。以此為標記,使中子與其撞擊發生核反應,破壞癌細胞的DNA。每次治療時長40分鐘左右。正常細胞基本上不會吸收硼化合物。
住友重機正在研發硼中子俘獲療法的治療設備,瑞星化工的壹傢子公司正在研發藥物。最近已經完成了嚥喉和舌頭等頭頸部癌症的臨床試驗。如果該療法被選定為審批時間縮短至6個月的“先驅審查指定制度”的對象,經過向有關部門的申請,預計最早2020年能夠獲批。
在以頭頸部癌症患者為對象的臨床試驗中,約70%患者的病竈有所縮小。引入住友重機的設備、參加了臨床試驗的福島縣綜合南東北醫院力爭2020年度開始將此方法用於治療。
圍繞硼中子俘獲療法,日本國內目前正在建設多處設施。以前,中子主要通過核反應堆生成,而現在已經能夠利用加速器製造。設備實現了可以安裝到醫院里的小尺寸,成為這壹療法的推動因素。
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重工業也緊隨住友重工進行設備研發。日立的美國子公司研發的加速器已經向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供貨。當前麵臨著成本的問題。建設硼中子俘獲療法設施需要50億日元(約合4700萬美元),費用和使用質子束的癌症治療設施相當。由羅姆出資的福島SiC應用技研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研發可以將上述成本降低20億日元的技術。福島SiC計劃2020年向關西的醫療機構提供設備並開始臨床試驗,2022年到2023年投入實際應用。
和抗癌藥物等相比,放療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擔,市場呈擴大趨勢。美國大視野研究公司預測稱,到2025年,放療相關市場將從2016年的57億美元提高至101億美元。
日本樂天醫療正在研發名為光免疫療法的治療方法,治療機制和對象疾病與硼中子俘獲療法相似。光免疫療法預定於2021年在日本國內外完成最終階段的臨床試驗。如果也被選定為先驅審查指定制度的對象,並且臨床試驗進展順利的話,預計將在2022到2023年左右獲批。
在光免疫療法中,把會附著到癌細胞表面特定蛋白質上的抗體和遇光發生反應的分子結合起來的藥物註射到患者體內,藥物聚集到癌細胞內,然後向其照射紅色激光。遇光發生反應的分子產生變化,從而破壞癌細胞。這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小林久隆等人研發的療法,已開始針對復發的頭頸部癌症等進行臨床試驗。
硼中子俘獲療法和光免疫療法目前僅限於接近身體表面、容易照射中子束或紅光的癌症。樂天醫療考慮“擴大光免疫療法的治療對象範圍”,目標是能治療肺癌等體內深處的癌症;如果能擴大治療對象,這將有可能成為壹種固定的療法。
癌症已經成為壹種很常見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1929萬例,其中中國新發癌症457萬人,占全球23.7%,高居全球第壹!我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罹患癌症!
不過,癌症並非絕癥,並不代表身患癌症就離死神不遠了,實際上超過七成的癌症壹經發現就是中晚期階段,對於他們而言,帶瘤生存或許是壹種更好的選擇。
現代醫學的發展,讓許多無法治愈的晚期腫瘤患者,有可能利用藥物等綜合治療手段,以及借助醫療設備,延長生存、維持生活質量。
中國國傢癌症中心主任指出,我國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內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從30.9%提昇到了40.5%。這種巨大的提昇得益於抗癌新技術及新藥物。
根據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數據,日本2010~2012年確診的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為68.8%,躍居首位,甚至超越美國的67.7%。
(數據來源:《柳葉刀·全球健康》、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美國國傢癌症研究所)
“神奇”的抗癌新技術,這3大抗癌神器妳了解過嗎?
日本的壹些新型抗癌技術在國際上備受矚目,尤其是質子、重離子和硼中子俘獲療法都發展格外迅速,這些新技術給癌症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希望,吸引了大量的國內患者前往日本接受治療。
硼中子俘獲療法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是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癌症治療手段之壹,可選擇性地破壞癌細胞而避免對正常細胞造成嚴重損害。這種方法是治療高度惡性腫瘤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腦腫瘤中,其中健康和腫瘤細胞常常混合在壹起,這種治療方式可以精準地殺滅癌細胞,而避免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作為壹款全新的抗癌療法,硼中子俘獲療法確實給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選擇和希望,但是作為壹種新技術,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數據來驗證。
此外,這款療法並不適合所有的癌症患者,日本的硼中子目前隻批準了頭頸癌這類腫瘤部位相對表淺的癌症類型,大傢壹定不要把BNCT療法“神話”。癌症治療仍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選擇權威的專家、醫院,制定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患有頭頸癌的癌友們可以通過無癌傢園醫學部申請日本硼中子俘獲療法專家會診(四零零六二六九九壹六)。
日本質子重離子技術放射治療,作為壹種經典的腫瘤物理治療手段,已有 100多年的歷史,目前最常見的放射治療技術使用的是X線,而質子重離子放療的出現,使得現代放射治療又邁入了壹個嶄新的時代。
據粒子治療協作委員會(PTCOG)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共有超過22萬患者接受粒子治療,其中絕大多數是質子或重離子治療。
全球接受質子重離子治療的患者數據(圖源PTCOG官網)
雖然這種被譽為放療界“頂配”的先端技術建設資金巨大,但其顯著的治療優勢給腫瘤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獲益,終將成為未來放療界的主流技術。日本是世界上擁有先進、數量眾多的質子重離子治療專用設施的國傢之壹。多年從事質子重離子治療,積累了寶貴的醫療經驗,也是日本醫院治療癌症效果全世界領先的原因之壹。
若想了解關於赴日就醫或關於日本質子重離子方麵的治療可以咨詢無癌傢園醫學部,提交患者的病理報告、治療經歷及出院小結等進行初步病情評估。
本文為無癌傢園原創
《平傢物語》中最具悲劇性的壹幕在這里上演。日本文化的“古層”,或許就深埋在這里。那就開掘吧,試試吧——
作者|姜建強
來源|壹覽扶桑(ID:sjcff2016)
從2000年開始,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
為癌症設定世界日,表明麵對難治的癌症與高病死率,人類還是低下了高貴的頭顱。人的理智與狡黠又算什麽?仍然抵不過癌症“精神現象學”的高深。向人體細胞作戰與向人體病毒作戰,我們看到的是攻剋艾滋病的曙光就在前頭了,問題是抗癌之路依舊長夜漫漫。但就是在這漫漫長夜中,我們還是看到了幾縷透露晨曦的曙光。在亞洲,這道曙光首先是從島國日本射出。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在去年7月發表2006年-2008年全癌症5年生存率,總體為62.1%。其中男性為59.1%,女性為66.0%。這在發達國傢中幾乎與美國並肩。中國是30.9%,衹有日本的壹半。在日本,男性前列腺癌生存率最高,為97.4%;女性甲狀腺癌生存率最高,為94.9%。在主要癌症中,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日本為92.2%,大腸癌為72.1%,胃癌為71.2%。即便是較為難治的肺癌和肝癌,如是早期的話也達到了78%和60%的好成績。
位於東京都中央區的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
這樣來看,日本確實是癌症治療效果最好的國傢之壹,是世界上精密檢查最發達的國傢之壹,也是癌症研究最為領先的國傢之壹(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都居全球之首)。而早在2001年就開設的兵庫縣立粒子線醫療中心,則是世界上率先開展質子和重離子這兩種放射線治療的“開墾地”。
更為引人註目的是今年剛過完新年,日本的NHK出版社就出版了壹本引發熱買的書,書名為《因癌致死的縣 因癌不死的縣》。作者是鬆田智大,壹位著名的參與日本癌症數據庫建設的醫療學者。作者在書中最新披露,遺傳致癌隻占全體的5%,其余大部分都是由於不良生活習慣致癌。
2017年1月,NHK出版社新書:《因癌致死的縣 因癌不死的縣》
因此日本各地生活習慣不同,患癌機率也大不相同。如“女性殺手”的乳腺癌東京為最,比率為10人/100.8人。最不易患乳腺癌的是鹿兒島縣,同比48.8人。而男性最常見的胃癌,前三是秋田縣,同比119.6人;山形縣,同比106.2人;富山縣,同比96.6人。幾乎都集中在日本海的東北地區。而最不易患胃癌的前三是沖繩縣,同比38,3人。鹿兒島縣,同比52.1人;熊本縣,同比57.1人。可見前三全是處於日本的最南端,表明癌發與飲食習慣的內在關係。
該書還統計出日本癌死的最高縣和最低縣。最高是青森縣,最低是長野縣,這之間死亡率之差最大為1.4倍。此外,北海道是肺癌之最,福岡縣是肝癌之最。這本書的意義在於:研究者絲毫不隱瞞地方差異,將因風土和習慣不同而導致的癌發現裝狀作數據式梳理,提供給讀者參照與思考:妳將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繼續健康地活下去?顯然這是成熟的癌症大國的非常成熟的做法。
早在2005年,東京大學醫學部教授養老孟司與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癌症治療專家中川惠壹,在其合著的《活出自己——日本的癌症醫療與死生觀》書中就預測,日本的癌症患者將大幅提昇,10年後進入2人中有壹人患癌的時代。自己不死為前提的社會怎麽可能?死如何日常化?延緩時日的癌症治療與安樂死何以對應?書中不無先見地提出了人生——社會——醫療三位壹體的構造組合。
2011年,中川惠壹又獨立出版《癌的練習手冊》壹書。他在書中宣布日本已成為世界頭號癌症大國。患上癌症,怎樣對應為好?因癌而死,怎樣的死才好?從預防到被宣告的心情構造又是如何的?治療和復查又該如何選擇?晚期疼痛怎麽辦?如此等等。作者認為這些如果事先都能得到練習,就會回歸平常心。癌症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癌症的無知。這二位活躍於癌症前沿的私見,正好與以下二組數據相符:
日本2016年患癌人數為101萬200例。其中男性57萬6100例,女性43萬4100例。與2015年的98萬2100例比較,增加了28000例。癌種的前五是:大腸,胃,肺,前列腺,乳房(女性)。
日本2016年癌症死亡人數為37萬4000人。其中男性為22萬300人,女性為15萬3700人。比與2015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了3000人。癌死的前五是:肺,大腸,胃,胰臟,肝臟。
這里的壹個問題是:治癌先進國的日本為什麽又是癌症高發國呢?壹個說法認為是日本人太長壽。長壽凸顯了“天壽癌”。另壹個說法則指向日本人最為得意的軟實力之壹的和食。甜鹹腌炸,且精致精細精準過度的壹個結果就是依賴加工食品過多。生魚片當然爽心悅目,但經常食用帶來的是人體免疫力的總體下降。顯然這個指向是令日本人不安的,但這就是不設任何前提的學術研究。
癌症多了,成了常見病。帶癌工作也就成了日本社會的壹個常態。日本的名人與學者,日本的政治傢基本不隱瞞自己的病情。
直言告白是日本癌症文化的壹個特色。如1938年出生的與謝野馨,2012年出版《全身癌政治傢》壹書。在書中告白自己在39歲第壹次當選議員的時候被診斷出惡性淋巴癌。醫生宣告余命是2年。之後在35年之間他又患上直腸癌,前列腺癌和下嚥喉癌。
壹生患有四種癌的與謝野馨,東大法學部畢業,當過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秘書,歷任文部大臣,通產大臣,自民黨政調會長。第壹次安倍內閣的官房長官,麻生內閣的財務,金融,經濟財政的三閣僚大臣。與謝野馨的母親患食道癌,妻子患大腸癌,妹妹患舌癌,可謂癌症世傢。
而目前擔任2020年東奧會組委會會長的前首相森喜朗,2015年被診斷出肺癌,做了左肺切除術。手術壹星期後就出席有關奧運會議了。這位早稻田畢業的政治傢,在2000年擔任首相的時候被診斷出前列腺癌。不過他壹直堅持工作,直到辭去首相壹職才走進手術室。
2013年12月5日,當時擔任TPP談判的日本經濟再生大臣甘利明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患了舌癌。在接受手術治療的10天後,就復歸公務,參與新壹輪的TPP談判。
而為世人所知的日本明仁天皇在2003年1月接受前列腺癌的手術。日本宮內廳在2002年12月28日向國民發布了這壹消息。
日本的壹些名人也基本不隱瞞自己的病情。如我們熟知的患食道癌的作詞作曲傢桑田佳祐,患乳腺癌的歌手生稻晃子,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節目主持人大塚範壹,患胃癌的演員宮迫博之,患嚥喉癌的第54代橫綱輪島大士,患乳腺癌的女子摔跤選手亞利彌,患乳腺癌的女藝能北斗晶,患腦癌的歌手北山陽壹,患胃癌的名演員渡邊謙,患乳腺癌的女演員南果步,當然還有去年也患上乳腺癌成為話題的小林麻央。而在日本有“知的巨人”之稱的立花隆,2013年出版《癌:挑戰生死之謎》壹書。書中告白自己在2007年患上膀胱癌。通過治療,得知了什麽叫日本癌症治療的最前沿。
2016年9月,因患上乳腺癌成為話題的演員小林麻央開始在個人博客上更新鬥病日記
顯然日本人的這些做法與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我們經常耳聞訃告或悼詞里的某人“因病醫治無效”的說法,因什麽病呢?沒有人知道。或者不想讓人知道。為什麽不想讓人知道呢?追問到本質上還是與癌症文化遠未成熟有關。
癌症,是自己身體的壹部分,也是自己生活的壹部分;是自己思慮的壹部分,也是自己情感的壹部分。有什麽必要隱瞞呢?佐野洋子,這位創作了《活了壹百萬次的貓》知名繪本作傢,在66歲那年因乳腺癌行乳房切除術。二年後,癌細胞轉移至大腿骨。她拒絕治療,並在這段日子里寫了暢銷書《無用的日子》。裏面有這麽壹段醫患對話:
“我還可以活幾年?”
“如果進安寧病房,大概二年左右。”
“到死之前,要花多少錢?”
“壹千萬(日元)。”
“知道了。那我不使用抗癌劑,也不要延長我的壽命,盡可能讓我過正常的生活。”
“好。”
2010年11月,洋子辭世。72歲。
她的這本書,就是告訴了我們壹件事:什麽叫癌死?
那麽,什麽叫癌死呢?洋子這樣說:
癌死的恐懼,癌死的意義並非來自自己的死,而是他人的死。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或許能多少明白了壹些在日本有“醫界良心”之稱(雖然爭議巨大)的近藤誠的用心所在。他這些年來著書立說所要表達的壹個強烈意願就是“放棄治療”讓心靈更自由。這就令人想起順天堂大學醫學部病理癌症講座教授,醫學博士樋野興夫。他在2008年1月開始在順天堂醫院開設“癌症哲學門診”。第二年成立NPO法人“癌症哲學門診”,自己親任理事長。
請註意日本人創生的這個全新概唸:癌症哲學門診。不是臨床醫的診療行為,而是病理學者與患者與傢屬對話溝通的壹個姿態。這個姿態傳達的壹個聲音是:人生是好是壞,取決於最後五年。不必在於過往人生究竟過得如何,時時抱著猶如渡過人生最後五年的心態,全力而活。
去年12月9日,日本國會通過了新版“癌症對策基本法”。這里的亮眼之處在於日本政府毫無隱瞞地宣布,在發達國傢中,日本率先進入每2人中1人患癌,每3人中1人死於癌症的時代。為此基本法提出了壹個旨在緩解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質量的“舒緩治療”的概唸。
這個概唸的最終指向是創建壹個“能讓患者放心生活的社會”。日本政府用基本法的規格為癌症立法,壹方麵固然表明癌症已成日本人的國民病,但另壹方麵也表明日本這個癌症大國的癌症文化又向前邁進了壹大步。
這就如同日本也有“癌”這個漢字,但日本的“國立癌症中心”是這樣表記的:“國立がんセンター”。“癌”用假名“がん”來表示。為什麽不直接用漢字呢?原來日本人說漢字的“癌”給人壹種冷硬的恐懼感,給人壹種無法根治的失落感。妳看,日本人癌症文化的感覺,是多麽的細潤無聲。
看來,這也是實用理性精神十足的中國人,從“爆買”到“爆醫”的壹個非常自在的邏輯行程了。
姜建強,旅日學者
致力於日本哲學和文化研究,著有《另類日本史》等